北斗六星网

标题: 话说沈阳——三、哪儿来的沈阳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天晴    时间: 2012-4-12 13:58
标题: 话说沈阳——三、哪儿来的沈阳人
  1644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从盛京(今辽宁沈阳)起驾,迁都北京,辽沈地区人口大多“从龙入关”,留住整个东北地区的人口仅约40万人,当时的人口组成主要有满人、汉人和蒙古人。
  
  东北地区土地肥沃,人烟稀少,盛产人参鹿茸,应当是一个经济增长的理想之地。清初,清朝政府看到了这一点,从顺治八年(1651)开始有预谋的向东北移民。说他们是有预谋是因为他们没有动用军队和地方政府有组织的大批移民,只是发布了一条命令(1653年),能找到五十人以上到辽东开垦荒田的人视能够带来人的多少,分别封官知县、州同、州判等,武授千总、百总,而且三至九年免除课税。清初移民,国家不用出钱出力,只用经济手段,一纸条文就达到了移民东北的目的。第一个招募百姓到达东北的是一位义乌人陈达德,他带了140户人家来到东北,被授予辽阳知县。
  
  从那以后,关内民众浩浩荡荡的“闯关东”队伍拉开序幕并持续不间断,一直走到现在。闯关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史。自清顺治八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299年间,中原地区约有3000万人涌入茫茫关东大地,在这些人群中,山东人是主体。
  
  听说过晋商、徽商和陕西商人,但是,山东人却很少经商,山东人的思维定势是“种地为上”。山东民间有谚云:“千行百行,种地才是本行”,“三十六行,种地为上”。耕而食与贾而食,在山东不是谋生方式的差异,而是道德上的善与恶、美与丑之分。所以经济上破产的农民要么扯旗造反,要么去闯关东。这是山东人闯关东的经济原因。
  
  山东人性格上诚实、尚义、节俭、好客、粗犷、豪放,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粗犷、豪放的性格使得山东人敢于闯关东;勤劳、节俭的性格使得他们能够在东北获得生存的空间;诚实、尚义、好客的性格使得他们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赢得他人的尊敬与信任。这是山东人闯关东的内在本质。
  
  在东北人群结构中,还有不少江南和中原的官宦、文人。清朝政府特别喜欢流放江南人和中原人到东北,对于一般的“文字狱”和其它犯罪,清朝政府往往将他们流放到东北,这种流放不仅是全家的流放,而且祸及九族,所有亲戚甚至包括邻里,全都是流放的对象,往往是几十人、上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流放东北。流放的地点包括,现今的沈阳、齐齐哈尔、辽宁开原、黑龙江宁古塔等地。据史学家估计,单单是清代东北流人就达到150万人。对于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历史上也有文字记忆,清代诗人丁介留有诗句:
  
  南国佳人多塞北,
  
  中原名士半辽阳。
  
  江南和中原文化人的介入,给东北带来了温温的文化,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文化高于西北地区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到了光绪末年(1911),东北人口有700万(多数是来自山东和河北的汉人)。到了张作霖大帅的时代,东北地区人口又一次迎来了大爆炸。为了稳定边防,应对日本和俄国的侵略,北洋政府和张氏父子整车皮地从山东、河北甚至河南、安徽等地,以每年三百万人口的速度向东北大量移民,到了1933年,东北人口已达2910万人!
  
  总结东北文化,可看出,东北农村实际上是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所以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新来人群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迁移到东北以后,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中孚说:“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虽有地理距离,但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直到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争相派军队进驻东北,解放军还带来了大批山东人。首批派来东北的部队,是来自苏北的黄克诚的3万新四军和来自山东的罗荣桓的6万部队,再加上冀热辽过来的1万人,一共10万人,组成解放军的东北野战军。就以这10万人起家,在短短的三年当中,东北野战军发展成一支百万大军,就是支大军,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战辽沈、克天津,取武汉,下广西,直捣海南岛,为全国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了1958年,中央决定开发农垦,十万退伍军人奔赴北大荒,主要是抗美援朝退役的铁道兵,为了解决他们“单干户”的问题,中央又急调山东6万支边女青年落户北大荒。东北,又一次注入了山东人的血液。
  
  今天的北大荒每年调出的大米就能够养活京、津、沪三地的居民以及我国陆、海、空三军!而那里人的口音有点近似胶东半岛或大连地区人的口音。
  
  山东人,世世代代向东北输送人口,你们是东北人的根!
  
  今天,走在沈阳的路上随便问,十有七八一定是山东人的后裔,东北人和山东人真的很相像,生理上和文化上都很像,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祖先,我们是姜子牙的嫡系,我们是孔孟的后代。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12 15:07
留住整个东北地区的人口仅约40万人,当时的人口组成主要有满人、汉人和蒙古人。
-----

晕啊,才四十个方块队啊

那时候人这样少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12 15:08
能找到五十人以上到辽东开垦荒田的人视能够带来人的多少,分别封官知县、州同、州判等,武授千总、百总,而且三至九年免除课税
-----
当官这样容易{:soso_e113:}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12 15:10
耕而食与贾而食,在山东不是谋生方式的差异,而是道德上的善与恶、美与丑之分。所以经济上破产的农民要么扯旗造反,要么去闯关东。这是山东人闯关东的经济原因。
-----

过去的山东人以经商为耻吗?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12 15:11
东北人与山东人性格上有近似之处,但东北人好像多了一些狡滑?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12 15:12
江南和中原文化人的介入,给东北带来了温温的文化,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文化高于西北地区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
请天睛大哥详细说说高在哪里?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12 15:15
朝阳地区不大,就朝阳市来说,一个村子一个口音

郊区有个黄土坎子,那说话与大连口音差不多

看来是集体移民,一群一组的老乡,植根于某地,形成了一个村落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12 15:17
到了1958年,中央决定开发农垦,十万退伍军人奔赴北大荒,主要是抗美援朝退役的铁道兵,为了解决他们“单干户”的问题,中央又急调山东6万支边女青年落户北大荒。东北,又一次注入了山东人的血液
---------

我看过一本相关书,他们非常辛苦

是支援三线吗?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12 15:18
有人说朝阳话总的来说是干面子味,我感觉与赤峰那边口音很像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12 15:19
我周围很多沈阳人,呵呵,沈阳话都卷着舌头说

zcs不好分
作者: 热心    时间: 2012-4-12 19:15
搬个小板凳,听天晴大哥讲故事!嘻嘻
作者: 吴策    时间: 2012-4-13 19:35
{:soso_e179:}
作者: 猫曈    时间: 2012-4-13 22:30
在北京,路上一打听,十有八九祖上也是山东人或者河北人~~
作者: 冷笑    时间: 2012-4-13 23:11
杜若 发表于 2012-4-12 15:07
留住整个东北地区的人口仅约40万人,当时的人口组成主要有满人、汉人和蒙古人。
-----

满清之前的历代王朝人口不是这么少的。
作者: 冷笑    时间: 2012-4-13 23:14
杜若 发表于 2012-4-12 15:18
有人说朝阳话总的来说是干面子味,我感觉与赤峰那边口音很像

杜若,这个干面子味是什么味?

作者: 冷笑    时间: 2012-4-13 23:14
猫曈 发表于 2012-4-13 22:30
在北京,路上一打听,十有八九祖上也是山东人或者河北人~~

你也不是北京土著啊?
作者: 冷笑    时间: 2012-4-13 23:15
天晴兄,你这是 三,你的一和二都发哪里去了?
作者: 冷笑    时间: 2012-4-13 23:17
杜若 发表于 2012-4-12 15:19
我周围很多沈阳人,呵呵,沈阳话都卷着舌头说

zcs不好分

沈阳往南,辽阳、海城、鞍山、瓦房店、大连这一路,几乎是部分平翘舌的,越往大连口音越重,以至于大连庄河的方言都难以听懂了。和山东胶东的口音相近了。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15 08:59
冷笑 发表于 2012-4-13 23:11
满清之前的历代王朝人口不是这么少的。

之前更多?不是都带到北京了吗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15 08:59
冷笑 发表于 2012-4-13 23:14
杜若,这个干面子味是什么味?

哈哈哈,就是干面子味,都这样说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15 09:00
冷笑 发表于 2012-4-13 23:17
沈阳往南,辽阳、海城、鞍山、瓦房店、大连这一路,几乎是部分平翘舌的,越往大连口音越重,以至于大连庄 ...

是啊,所以,咱们是老乡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15 10:56
我父亲祖上就是从山西来了,至今还沿用着山西王家大院的族谱。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15 10:57
南国佳人多塞北,
中原名士半辽阳。
这句诗听着怎么就这么顺耳呢?{:soso_e113:}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15 11:00
莫冉 发表于 2012-4-15 10:56
我父亲祖上就是从山西来了,至今还沿用着山西王家大院的族谱。

从山西过来的啊

还有族谱

什么时候来东北的?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15 11:00
莫冉 发表于 2012-4-15 10:57
南国佳人多塞北,
中原名士半辽阳。
这句诗听着怎么就这么顺耳呢?

是啊,顺耳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15 11:04
杜若 发表于 2012-4-15 11:00
从山西过来的啊

还有族谱

大概是清末的时候吧,文革之前还有家祠供奉族谱,文革之后都被烧了。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15 11:09
杜若 发表于 2012-4-15 11:00
从山西过来的啊

还有族谱

我小弟是我们这一支“中”字辈里唯一一个男孩,压力老大了{:soso_e113:}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15 11:12
莫冉 发表于 2012-4-15 11:04
大概是清末的时候吧,文革之前还有家祠供奉族谱,文革之后都被烧了。

还有家祠啊

那你老家村子都一个姓吧

我妈家在房申,那儿都姓任,好像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15 11:13
莫冉 发表于 2012-4-15 11:09
我小弟是我们这一支“中”字辈里唯一一个男孩,压力老大了

呵呵,你小弟一定非常得宠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15 12:51
杜若 发表于 2012-4-15 11:13
呵呵,你小弟一定非常得宠

也不是很得宠,家里什么事都得他撑着,有什么好啊?
作者: 天晴    时间: 2012-4-16 21:27
莫冉 发表于 2012-4-15 10:57
南国佳人多塞北,
中原名士半辽阳。
这句诗听着怎么就这么顺耳呢?

六十耳顺。呵呵。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17 09:14
天晴 发表于 2012-4-16 21:27
六十耳顺。呵呵。

嘿嘿,那不是老太太了?

作者: 天晴    时间: 2012-4-22 12:49
杜若 发表于 2012-4-12 15:08
能找到五十人以上到辽东开垦荒田的人视能够带来人的多少,分别封官知县、州同、州判等,武授千总、百总,而 ...

你得有人缘,还得有说服力,毕竟,中国人重土难迁。
作者: 天晴    时间: 2012-4-22 12:53
杜若 发表于 2012-4-12 15:10
耕而食与贾而食,在山东不是谋生方式的差异,而是道德上的善与恶、美与丑之分。所以经济上破产的农民要么扯 ...

中国人历来鄙视商人,比如晋商、徽商,这也是中国历史长期循环、不能前进的一个原因。我这样认为。
作者: 天晴    时间: 2012-4-22 12:54
杜若 发表于 2012-4-12 15:11
东北人与山东人性格上有近似之处,但东北人好像多了一些狡滑?

是这样,东北农闲多,大家在一起赖大春,所以比较幽默。《话说沈阳》系列后几篇提到过这些。这也是我的看法。
作者: 天晴    时间: 2012-4-22 13:13
杜若 发表于 2012-4-12 15:12
江南和中原文化人的介入,给东北带来了温温的文化,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文化高于西北地区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

这个,主要是流放,清朝前后来到东北的流民有150万,度过应激其以后,这些人的文化使命开始抬头,好多人从事教育、医学等,好多人都是几代人从事这些事业,余秋雨对此写过《流放者的土地》。我引用一段叫我感动的文字:

不管怎么说,东北这块在今天的中华版图中已经一点也不显得荒凉和原始的土地,应该记住这两个家族和其它流放者,记住是他们的眼泪和汗水,是他们软软的南方口音,给这块土地播下了文明的种子。不要把视线老是停留在那些边界战役和民族抗争上,停留在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上,那些战争和事件,其实并没有给这块土地带来多少滋养。

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深刻关联吧。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重的精神世界,竟使我们得惠至今。

作者: 天晴    时间: 2012-4-22 13:15
杜若 发表于 2012-4-12 15:17
到了1958年,中央决定开发农垦,十万退伍军人奔赴北大荒,主要是抗美援朝退役的铁道兵,为了解决他们“单干 ...

不是支援三线。是战争以后大批军人需要复员转业。

作者: 天晴    时间: 2012-4-22 13:15
吴策 发表于 2012-4-13 19:35

我在北大荒发过呀,你看过的,可能忘了吧?
作者: 天晴    时间: 2012-4-22 13:16
猫曈 发表于 2012-4-13 22:30
在北京,路上一打听,十有八九祖上也是山东人或者河北人~~

呵呵,同宗同族。
作者: 天晴    时间: 2012-4-22 13:18
冷笑 发表于 2012-4-13 23:15
天晴兄,你这是 三,你的一和二都发哪里去了?

一共写了七篇。2010年的,不好意思老发旧作。
作者: 天晴    时间: 2012-4-22 13:19
莫冉 发表于 2012-4-15 12:51
也不是很得宠,家里什么事都得他撑着,有什么好啊?

责任,对男人一定是好处。我这样认为!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3 08:43
天晴 发表于 2012-4-22 13:19
责任,对男人一定是好处。我这样认为!

是的,真正的男子汉都不逃避责任。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23 16:11
天晴 发表于 2012-4-22 12:49
你得有人缘,还得有说服力,毕竟,中国人重土难迁。

是啊,一般是家族族长才有这个号召力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23 16:12
天晴 发表于 2012-4-22 13:13
这个,主要是流放,清朝前后来到东北的流民有150万,度过应激其以后,这些人的文化使命开始抬头,好多人从 ...

可是东北这儿并没有太杰出的文字

有个尹湛纳西,写的小说又是抄袭红楼梦的

作者: 天晴    时间: 2012-4-24 12:05
杜若 发表于 2012-4-23 16:12
可是东北这儿并没有太杰出的文字

有个尹湛纳西,写的小说又是抄袭红楼梦的

比较西北,东北文化还是略高一点。

我们六星,东北人可能能有一半吧?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25 16:20
天晴 发表于 2012-4-24 12:05
比较西北,东北文化还是略高一点。

我们六星,东北人可能能有一半吧?

是是,天睛大哥说的是{:soso_e160:}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www.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