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家乡的记忆06】远去的故乡 [打印本页]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8 22:51
标题: 【家乡的记忆06】远去的故乡
本帖最后由 知己编辑部 于 2014-12-23 13:54 编辑

远去的故乡



前年,老家来人给老父亲送来一本精装的家谱,父亲翻着,时而凝视沉思,我猜,他一定看到了熟悉的名字。

那一天,父亲比较兴奋,因为受老年痴呆症的影响,他平时几乎无语,甚至不认识家人。而那一刻,他居然主动说起往事,说他小时候的事情,说村里的房子,说我们家族的祠堂,说他小时候的玩伴……都是我从来没有听过的故事。

我的先祖是明永乐年间从山西移民到河北的,我的故乡是一个保持了鲜明晋风的村庄,如同现在的王家大院。我们家族的祠堂门口有一棵大槐树,不知道是哪一代先辈植下,树干向西倾斜,扎根现在的沃土,遥望难舍的故乡。

我看家谱的时候,仔细数了一下,从第一代移民到此的先祖算起,到我已经是第十八代了。在我现存的记忆里,我们家族的祠堂山门很窄小,两扇木门,和我家的院门差不多,远不如我去婺源看到的祠堂宏伟气派。

祠堂一进院子,两侧厢房很窄,正堂很高大,里面很脏,地面上铺着麦秸,角落里放着好几口白茬寿材,我小时候胆小,尤其害怕那东西,带我去的堂姐告诉我那里面没死人,是人家提前准备死了以后用的。可不管怎么说,这件事还是在我幼年的心灵上留下极深的阴影,因为那是我最早、最近距离地接触棺材,那是离开人世的人居住的房屋。

祠堂的北墙上悬挂着一副布制的家谱,上面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如同麻将牌般的长方块,每个方块里都有一个名字,名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相同,他们的姓是一样的。奇怪的是方块外面的人名,王氏、李氏、张氏……堂姐说,那是他们的媳妇。我们的家谱是第四版,印刷的比较精致。前三版是明清时期编写的的。我们家穷,是族里的大辈,穷大辈。所以,家族专门给我父亲送来一本,也因为他的官比较大吧。我们家族编家谱,曾经多次去山西查访,但是没有找到以前的族谱,无法归宗了。

祠堂好像没有人打扫卫生,两个小窗户上贴的纸已经破烂不堪,阳光透过窗棂斜照到屋里,屋地上的麦秸被印上凌乱的光斑,房梁上挂满了蜘蛛网的陈旧残迹,飘带般在微风中摇曳,我不喜欢这种苍凉恐怖的感觉,出来时我曾向堂姐抱怨,以后不要来了,像鬼屋。堂姐吓了一跳,急忙厉声说:可不敢胡说!那是祠堂,胡说会打死你的!

说起来,这里只是我的祖籍,实际上我出生在城里,生长在城里,只是每年寒暑假才回到这个老家,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体味我老爸童年的生活环境,比老爸幸运的是我可以吃饱肚子了。

村南有一片坟地,大大小小的坟头摩肩接踵,我曾认真地数过,却一直没有数清楚,堂姐说,我们家的老祖宗都埋在这里。奇怪的是,我跟奶奶上坟去的却不是这块坟地,要走更远的路,在山坡上有七八个孤零零的坟头,没有一块石碑,两棵碗口粗的柏树给它们站岗,奶奶和婶子从挎的篮子里取出馒头,摆在坟头的石块上,把在家里剪好的纸钱堆放在坟头前,拉我对着坟头磕头,一边放声大哭,一边点燃纸钱。堂姐大我几岁,曾领着我辨认坟头,老爷爷、老奶奶,太爷爷、太奶奶,还有他们兄弟们的坟头,可惜的是我根本记不住,几乎一模一样的坟头,爬满了荒草,奶奶只是把一个坟头的草拔了,还让我们培了土,我知道,这个坟头里埋着奶奶的公公和婆婆,也是我的亲老爷爷和老奶奶。

上坟烧纸的风俗在我眼里是十分神秘的,黄裱纸的纸钱是在家里提前剪好的,我很乐意干,按要求把纸叠好,两侧各剪一刀,中间再剪一个小方孔,打开就是一条条相连的纸钱了。白面馒头是必须准备的,似乎是带了八个,四个给老爷爷老奶奶,四个给叔叔。白酒也是必带的,还有一个小瓷碗。

上坟的东西放在一个竹篮子里,搭上一条白毛巾,婶子挎着篮子,奶奶拉着我,堂姐和堂弟跟在后面,奶奶是小脚,走的慢,而且是山路,坑坑洼洼,我们一行人走到坟地需要很长时间。到了坟地,先要拔草,给坟头培土,摆好供品,磕头。然后奶奶盘坐在坟前,突然放声大哭;婶子也是如此,只是跪坐在叔叔的坟前大哭。她们都极其悲痛,哭声很大,一边哭,一边诉说,倾吐积压在心里的思念和委屈。因为我清楚地听见奶奶在骂爷爷不管家。起初我感到害怕,不停地去劝奶奶婶子别哭了,堂姐拉开我,不让我管。大约哭很长时间,因为没有表,我也不清楚有多长时间,反正快中午的时候她们就不哭了,而且是说不哭就不哭,立刻起身,拍打身上的土,收拾贡品,把纸灰用土覆上,带我们回家。我路上注意观察,奶奶和婶子说说笑笑,没有一点悲哀,仿佛刚才就没有伤心地哭嚎过。

奶奶不识字,却能说出叶落归根的名词来。文革时取缔土葬,奶奶十分害怕,她常常盘坐着炕上,瞅着窗户发呆,只要父亲回家,奶奶就对父亲叨叨置办寿材的事。父亲是干部,胆小,不敢去办,奶奶很不满意。最后还是堂姐参加工作后,走后门给爷爷奶奶买了木材,她公爹是木匠,带了徒弟,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终于给爷爷奶奶每人做了一口寿材。那些日子,奶奶忙里忙外,给人家做好吃的,等寿材做好后,奶奶摸着棺木,仔细端详,就差躺到里面亲身体验了。我知道,奶奶的一个大心事总算落地了。

奶奶、爷爷陆续走了,他们就埋在了那块墓地里,我只是下葬时去过一次,那位置就在奶奶上坟的坟头脚下,他们终于永远去陪伴自己的爹娘了。记得堂姐说过我,说那坟地是我们家的,将来我也要埋在那里,我问她,你呢?她说她不会埋在这里,她要埋在婆家的坟地里。我那时还纳闷,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埋在一起?

又过了很多年,婶子也走了,和叔叔合葬在一起,不知道他们相隔三十多年相见,是哭还是笑?反正我的心里很难受。堂姐和堂弟都离开了故土,老家的房子也卖了,现在的故乡,除了那山坡上的坟茔让我们牵挂,那村子里已经没有几个至亲的亲戚了。

屈指算来,光阴似箭,五十多年流逝,带走了熟悉的亲人,淡漠了对故乡的留恋。老父亲已经九十多岁了,我们已经给他在石家庄买好了墓地,虽然他没有交待过后事,但是不可能去陪伴他的父母了。

小时候听爷爷讲,我们家族最早应该不是汉族,属于鞑子之类的,现在的姓氏是赐姓。爷爷说过多次,我们不是汉族,汉族是南蛮子。我们村里的人长相和周围村还是有区别的,个子高大,蒜头鼻子,方脸,双眼皮,卷毛,很有少数特征。我去西藏的时候,呆的时间长了,人就晒黑了,去理发馆理发,理发的看我一头卷毛,就以为我是藏族人。估计都是匈奴人的后裔。因为历史上东匈奴投降汉朝后,被赐姓刘。

我爷爷、我父亲都是大高个子,我母亲是天津人,个子低,所以我们兄弟的个子也低了。但是我们下一代个子又高了,我侄子都1.86。都是脸方下颚宽,女人也是。

堂姐前几年也走了,既没有埋在我们家的墓地,也没有埋在她婆家的墓地,而是火化后,儿女们把她的骨灰盒放在了公墓里。

当我洗漱后对镜一瞥时,皱纹和白发不知不觉间又增多了不少,我想,自己的时间也会很快失去的。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回爷爷奶奶的坟前祭拜一次,像奶奶过去一样,盘腿坐在坟前,给爷爷点一支烟,虽然他生前喜欢叼着一根长烟袋锅;给奶奶倒上一杯酒,虽然她生前从不喝酒。也能静下心来,给他们念叨我的思念之情。纸钱也要烧的,我知道是迷信,可万一因为我不烧,使他们依然生活在缺吃少穿的贫困里,那我以后怎么有脸去见他们呢?

仔细想想,让人牵心挂肚的故乡,就是因为有血脉挚爱的亲人,如果没有了他们,这故乡真的会淡漠下来,离我越来越远了。

我的孩子还隐约记得老爷爷、老奶奶,而她的孩子已经对故乡一无所知了。就连我至亲堂姐和堂弟的孩子他们都没有见过面,甚至戏言,就是在大街上吵架也不知道是亲戚。

亲不过三代,真对!

最后告诉你们,为什么我们家的祖坟没有和大家族的祖坟埋在一起。因为墓地一般不过五代,超过五代就要另选新址,单立门户了。加之我的前代先人不是长子,所以就搬到了这个山坡上。

我知道那坟地里是给我留了一个位置的,但是估计将来回不去了,因为我做不了主,随儿女的便吧。来过,我知道,走了,他们知道,至于三代之后,爱咋咋地吧!

故乡像梦一样,也会渐渐模糊,渐行渐远的……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8 22:56
我看家谱的时候,仔细数了一下,从第一代移民到此的先祖算起,到我已经是第十八代了。
作者: 南沙贝    时间: 2014-12-18 22:59
征文也接力写呀,等写好再冠名吧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8 23:02
南沙贝 发表于 2014-12-18 22:59
征文也接力写呀,等写好再冠名吧

手机上网,写一点,发一点。
作者: 基督山公爵    时间: 2014-12-18 23:14
耗子的文章,有故事,有情节,有气氛,给人予往事如烟之感,且极具画面感。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8 23:42
在我现存的记忆里,我们家族的祠堂山门很窄小,两扇木门,和我家的院门差不多,远不如我去婺源看到的祠堂宏伟气派。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8 23:54
本帖最后由 胡青牛 于 2014-12-19 00:33 编辑

祠堂一进院子,两侧厢房很窄,正堂很高大,里面很脏,地面上铺着麦秸,角落里放着好几口白茬寿材,我小时候胆小,尤其害怕那东西,带我去的姐姐告诉我那里面没死人,是人家提前准备死了以后用的。可不管怎么说,这件事还是在我幼年的心灵上留下极深的阴影,因为那是我最早、最近距离地接触棺材,那是离开人世的人居住的房屋。

作者: 益阳乐平    时间: 2014-12-19 00:00
这是侃大山的节奏啊!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0:12
祠堂的北墙上悬挂着一副布制的家谱,上面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如同麻将牌般的长方块,每个方块里都有一个名字,名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相同,他们的姓是一样的。奇怪的是方块外面的人名,王氏、李氏、张氏……姐姐说,那是他们的媳妇。
作者: 息心    时间: 2014-12-19 00:30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0:34
非常有趣!
期待继续!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0:35
等完篇了汇集置顶。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0:36
所有的移民都算是客家人,中原的客家人。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0:42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0:34
非常有趣!
期待继续!

手机上网,碎碎上传了。呵呵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0:44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0:42
手机上网,碎碎上传了。呵呵

没关系,写完了再汇总成篇。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0:45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0:36
所有的移民都算是客家人,中原的客家人。

我们的家谱是第四版,印刷的比较精致。前三版是明清时期编写的的。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0:47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0:45
我们的家谱是第四版,印刷的比较精致。前三版是明清时期编写的的。

我们在河南的家族搞过一次续家谱,也邀请我了,但我出差了没能去成,至今也没看到过家谱,非常遗憾。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0:49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0:44
没关系,写完了再汇总成篇。

知道了。我这个不写家乡巨变,不写故乡月明,写一点一般人不太关心的角落,祠堂和坟地。呵呵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0:50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8 22:56
我看家谱的时候,仔细数了一下,从第一代移民到此的先祖算起,到我已经是第十八代了。

那次移民至今也差不多都是二十来代。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0:52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0:49
知道了。我这个不写家乡巨变,不写故乡月明,写一点一般人不太关心的角落,祠堂和坟地。呵呵

只能写自己感兴趣、印象深的内容。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0:53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0:47
我们在河南的家族搞过一次续家谱,也邀请我了,但我出差了没能去成,至今也没看到过家谱,非常遗憾。

可以问一下编出来没有?

我们家穷,是族里的大辈,穷大辈。所以,家族专门给我父亲送来一本,也因为他的官比较大吧。呵呵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0:55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0:50
那次移民至今也差不多都是二十来代。

我们先祖大约是1570年左右移民过来的。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0:55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0:53
可以问一下编出来没有?

我们家穷,是族里的大辈,穷大辈。所以,家族专门给我父亲送来一本,也因为他 ...

听说是续编了,但我还没看到。原来在温县的一支,和我老家的排辈一样,就有完整的家谱。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0:56
基督山公爵 发表于 2014-12-18 23:14
耗子的文章,有故事,有情节,有气氛,给人予往事如烟之感,且极具画面感。

扯家常,呵呵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0:56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0:55
我们先祖大约是1570年左右移民过来的。

我们很可能都是那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的后代。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0:59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0:55
听说是续编了,但我还没看到。原来在温县的一支,和我老家的排辈一样,就有完整的家谱。

我们家族编家谱,曾经多次去山西查访,但是没有找到以前的族谱,无法归宗了。
作者: 牛芒    时间: 2014-12-19 01:00
我的祖上是在明朝时由四川移民到山东.
一个老爷子生了四个儿子,繁衍出了东南西北四支.
据说现在四支之后为了把持村中权力,打得跟热窑似的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1:03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0:56
我们很可能都是那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的后代。

时间能磨灭一切,明末清初就开始编家谱,不过才二三百年,却已不知道山西的老根在哪里了?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1:05
牛芒 发表于 2014-12-19 01:00
我的祖上是在明朝时由四川移民到山东.
一个老爷子生了四个儿子,繁衍出了东南西北四支.
据说现在四支之后 ...

幸亏你们先祖移民了,不然,明末都让张献忠给杀了!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1:08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0:59
我们家族编家谱,曾经多次去山西查访,但是没有找到以前的族谱,无法归宗了。

郑州西南角上有一个村子叫齐礼闫,都是姓闫的,全省姓闫的来郑州,如果遇到困难,只要到了齐礼闫,齐礼闫村委就会管吃管住,临走还会送路费。一次我从登封回郑,车子被堵在了齐礼闫,等得很不耐烦,我就找到齐礼闫村的人,报上姓氏,让他们叫交警来疏导。他们真的很负责地叫来了交警,疏通了道路。

我们这个姓排全国姓氏人口的第五十名,但我们同姓的人说起来,都说我们是小姓,人少,无论在哪里见到同族的人,都会感到很亲切。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1:12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1:03
时间能磨灭一切,明末清初就开始编家谱,不过才二三百年,却已不知道山西的老根在哪里了?

我还曾经去山西运城寻根,山西日报运城记者站的同仁还帮我找搞地名志的人询问,但没有结果。后来见到运城来郑州做生意的同族人,我又问起家族的根在哪里,他回老家打听,告诉我在运城的南席。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1:14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1:08
郑州西南角上有一个村子叫齐礼闫,都是姓闫的,全省姓闫的来郑州,如果遇到困难,只要到了齐礼闫,齐礼闫 ...

张王李赵遍地刘,我们家族人太多了,不亲。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1:16
本帖最后由 胡青牛 于 2014-12-19 01:17 编辑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1:12
我还曾经去山西运城寻根,山西日报运城记者站的同仁还帮我找搞地名志的人询问,但没有结果。后来见到运城 ...


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讲,我们家族最早应该不是汉族,属于鞑子之类的,现在的姓氏是赐姓。呵呵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1:18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1:14
张王李赵遍地刘,我们家族人太多了,不亲。

你们刘姓,有汉族的还有少数民族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就把独孤氏改成了刘氏。

作者: 牛芒    时间: 2014-12-19 01:18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1:08
郑州西南角上有一个村子叫齐礼闫,都是姓闫的,全省姓闫的来郑州,如果遇到困难,只要到了齐礼闫,齐礼闫 ...

袁大总统也是河南人.
他的后人前些年还在老家项城聚会过.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1:20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1:18
你们刘姓,有汉族的还有少数民族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就把独孤氏改成了刘氏。

我爷爷就说过多次,我们不是汉族,汉族是南蛮子。呵呵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1:21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1:16
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讲,我们家族最早应该不是汉族,属于鞑子之类的,现在的姓氏是赐姓。呵呵

鲜卑、匈奴都有改姓刘的,可能和向往大汉王朝有关。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1:23
牛芒 发表于 2014-12-19 01:18
袁大总统也是河南人.
他的后人前些年还在老家项城聚会过.

袁家骝是名人了。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1:24
牛芒 发表于 2014-12-19 01:18
袁大总统也是河南人.
他的后人前些年还在老家项城聚会过.

老袁的号就是项城。
我两次去看过袁宅,当时还能看清大宅的规模,这些年可能还会修复。

作者: 牛芒    时间: 2014-12-19 01:25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1:20
我爷爷就说过多次,我们不是汉族,汉族是南蛮子。呵呵

您了祖上是否和西夏有关系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1:26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1:20
我爷爷就说过多次,我们不是汉族,汉族是南蛮子。呵呵

鲜卑、匈奴都是北方民族,匈奴在东北,鲜卑在西北,看中原就是南方了。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1:26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1:21
鲜卑、匈奴都有改姓刘的,可能和向往大汉王朝有关。

我们村里的人长相和周围村还是有区别的,个子高大,蒜头鼻子,方脸,双眼皮,卷毛,很有少数特征。呵呵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1:29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1:26
我们村里的人长相和周围村还是有区别的,个子高大,蒜头鼻子,方脸,双眼皮,卷毛,很有少数特征。呵呵

你的长相就有特征,我看到你时就知道你不是汉族。
我家小村也有刘姓,是地道的汉族。

作者: 牛芒    时间: 2014-12-19 01:30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1:24
老袁的号就是项城。
我两次去看过袁宅,当时还能看清大宅的规模,这些年可能还会修复。

河南在近代史上行,出了个袁大总统.
如没有称帝一事,他是个实干的人物.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1:31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1:29
你的长相就有特征,我看到你时就知道你不是汉族。
我家小村也有刘姓,是地道的汉族。

我去西藏的时候,呆的时间长了,人就晒黑了,去理发馆理发,理发的看我一头卷毛,就以为我是藏族人。呵呵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1:35
牛芒 发表于 2014-12-19 01:30
河南在近代史上行,出了个袁大总统.
如没有称帝一事,他是个实干的人物.

首先骂老袁的是国民党,共产党为了搞统战,也跟着骂老袁。
延安时为了声讨蒋介石,也为了搞统战,陈伯达按照毛太祖的旨意写了两个小册子,一本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一本是《独夫民贼蒋介石》,想把蒋介石定到历史的耻辱柱上,老袁也跟着带灾。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1:36
牛芒 发表于 2014-12-19 01:30
河南在近代史上行,出了个袁大总统.
如没有称帝一事,他是个实干的人物.

我去过安阳袁林,袁世凯墓,也算有些气势,就是石像文官武将都是短腿矬胖子,和袁世凯一个模样,不大气。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1:36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1:31
我去西藏的时候,呆的时间长了,人就晒黑了,去理发馆理发,理发的看我一头卷毛,就以为我是藏族人。呵呵

你们姓刘的不少男丁都有脸方下颚宽的特征。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1:39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1:36
你们姓刘的不少男丁都有脸方下颚宽的特征。

估计都是匈奴人的后裔。因为历史上东匈奴投降汉朝后,被赐姓刘。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1:39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1:36
我去过安阳袁林,袁世凯墓,也算有些气势,就是石像文官武将都是短腿矬胖子,和袁世凯一个模样,不大气。

我看过袁林三次,颇多感慨,想写写袁世凯,后来买了不同版本的写袁世凯的书,看了许多老袁的资料,很为老袁感到不平。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1:40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1:39
估计都是匈奴人的后裔。因为历史上东匈奴投降汉朝后,被赐姓刘。

如果是赐姓,就很有可能了。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1:45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1:36
你们姓刘的不少男丁都有脸方下颚宽的特征。

我爷爷、我父亲都是大高个子,我母亲是天津人,个子低,所以我们兄弟的个子也低了。但是我们下一代个子又高了,我侄子都1.86。都是脸方下颚宽,女人也是。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1:47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1:39
我看过袁林三次,颇多感慨,想写写袁世凯,后来买了不同版本的写袁世凯的书,看了许多老袁的资料,很为老 ...

他是近代陆军的鼻祖。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1:51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1:45
我爷爷、我父亲都是大高个子,我母亲是天津人,个子低,所以我们兄弟的个子也低了。但是我们下一代个子又 ...

老早就看过匈奴男丁的头像画,大脸,圆圆的大眼睛,印象深刻。
蒙古族其实并非匈奴人的后裔,真正的匈奴人,一支留在了匈牙利,还有一支留在了中亚。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1:52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1:47
他是近代陆军的鼻祖。

国家现代化、行政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的鼻祖。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1:54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1:51
老早就看过匈奴男丁的头像画,大脸,圆圆的大眼睛,印象深刻。
蒙古族其实并非匈奴人的后裔,真正的匈奴 ...

很多匈奴人投降了,就留了下来,变成了汉族。呵呵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1:58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1:52
国家现代化、行政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的鼻祖。

那你该写一本袁世凯真面目,给他平反。郭沫若给曹操平反,毛泽东给秦始皇平反,都是近前的事情啊!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6:07
祠堂好像没有人打扫卫生,两个小窗户上贴的纸已经破烂不堪,阳光透过窗棂斜照到屋里,屋地上的麦秸被印上凌乱的光斑,房梁上挂满了蜘蛛网的陈旧残迹,飘带般在微风中摇曳,我不喜欢这种苍凉的感觉,出来时我曾向姐姐抱怨,以后不要来了,像鬼屋。姐姐吓了一跳,急忙厉声说:可不敢胡说!那是祠堂,胡说会打死你的!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6:19
说起来,这里只是我的祖籍,实际上我出生在城里,生长在城里,只是每年寒暑假才回到这个老家,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体味我老爸童年的生活环境,比老爸幸运的是我可以吃饱肚子了。

村南有一片坟地,大大小小的坟头摩肩接踵,我曾认真地数过,却一直没有数清楚,姐姐说,我们家的老祖宗都埋在这里。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6:31
奇怪的是,我跟奶奶上坟去的却不是这块坟地,要走更远的路,在山坡上有七八个孤零零的坟头,没有一块石碑,两棵碗口粗的柏树给它们站岗,奶奶和婶子从挎的篮子里取出馒头,摆在坟头的石块上,把在家里剪好的纸钱堆放在坟头前,拉我对着坟头磕头,一边放声大哭,一边点燃纸钱。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7:06
堂姐大我几岁,曾领着我辨认坟头,老爷爷、老奶奶,太爷爷、太奶奶,还有他们兄弟们的坟头,可惜的是我根本记不住,几乎一模一样的坟头,爬满了荒草,奶奶只是把一个坟头的草拔了,还让我们培了土,我知道,这个坟头里埋着奶奶的公公和婆婆,也是我的亲老爷爷和老奶奶。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7:18
上坟烧纸的风俗在我眼里是十分神秘的,黄裱纸的纸钱是在家里提前剪好的,我很乐意干,按要求把纸叠好,两侧各剪一刀,中间再剪一个小方孔,打开就是一条条相连的纸钱了。白面馒头是必须准备的,似乎是带了八个,四个给老爷爷老奶奶,四个给叔叔。白酒也是必带的,还有一个小瓷碗。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7:18
本帖最后由 胡青牛 于 2014-12-19 07:31 编辑

上坟的东西放在一个竹篮子里,搭上一条白毛巾,婶子挎着篮子,奶奶拉着我,堂姐和堂弟跟在后面,奶奶是小脚,走的慢,而且是山路,坑坑洼洼,我们一行人走到坟地需要很长时间。到了坟地,先要拔草,给坟头培土,摆好供品,磕头。然后奶奶盘坐在坟前,突然放声大哭;婶子也是如此,只是跪坐在叔叔的坟前大哭。她们都极其悲痛,哭声很大,一边哭,一边诉说,倾吐积压在心里的思念和委屈。因为我清楚地听见奶奶在骂爷爷不管家。
作者: 剔透玲珑    时间: 2014-12-19 08:12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1:45
我爷爷、我父亲都是大高个子,我母亲是天津人,个子低,所以我们兄弟的个子也低了。但是我们下一代个子又 ...

天津人,个子低......墓yy个也不高
作者: 剔透玲珑    时间: 2014-12-19 08:14
俺准备写的也是老家的祠堂和坟墓的,去年、今年去时特拍了一些照片
作者: 剔透玲珑    时间: 2014-12-19 08:19
因为小时回乡两次就是,记忆中的就是大伯去世和幺叔去世去送葬。而后父亲带我去祠堂解读家谱家史。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8:20
起初我感到害怕,不停地去劝奶奶婶子别哭了,堂姐拉开我,不让我管。大约哭很长时间,因为没有表,我也不清楚有多长时间,反正快中午的时候她们就不哭了,而且是说不哭就不哭,立刻起身,拍打身上的土,收拾贡品,把纸灰用土覆上,带我们回家。我路上注意观察,奶奶和婶子说说笑笑,没有一点悲哀,仿佛刚才就没有伤心地哭嚎过。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8:25
奶奶不识字,却能说出叶落归根的名词来。文革时取缔土葬,奶奶十分害怕,她常常盘坐着炕上,瞅着窗户发呆,只要父亲回家,奶奶就对父亲叨叨置办寿材的事。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8:33
本帖最后由 胡青牛 于 2014-12-19 08:34 编辑

父亲是干部,胆小,不敢去办,奶奶很不满意。最后还是堂姐参加工作后,走后门给爷爷奶奶买了木材,她公爹是木匠,带了徒弟,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终于给爷爷奶奶每人做了一口寿材。那些日子,奶奶忙里忙外,给人家做好吃的,等寿材做好后,奶奶摸着棺木,仔细端详,就差躺到里面亲身体验了。我知道,奶奶的一个大心事总算落地了。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8:38
若干年后,奶奶、爷爷陆续走了,他们就埋在了那块墓地里,我只是下葬时去过一次,那位置就在奶奶上坟的坟头脚下,他们终于永远去陪伴自己的爹娘了。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8:42
记得堂姐说过我,说那坟地是我们家的,将来我也要埋在那里,我问她,你呢?她说她不会埋在这里,她要埋在婆家的坟地里。我那时还纳闷,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埋在一起?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8:51
又过了很多年,婶子也走了,和叔叔合葬在一起,不知道他们相隔三十多年相见,是哭还是笑?反正我的心里很难受。

堂姐和堂弟都离开了故土,老家的房子也卖了,现在的故乡,除了那山坡上的坟茔让我们牵挂,那村子里已经没有几个至亲的亲戚了。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08:57
屈指算来,光阴似箭,五十多年流逝,带走了熟悉的亲人,淡漠了对故乡的留恋。老父亲已经九十多岁了,我们已经给他在石家庄买好了墓地,虽然他没有交待过后事,但是不可能去陪伴他的父母了。
作者: 南沙贝    时间: 2014-12-19 09:05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8 23:54
祠堂一进院子,两侧厢房很窄,正堂很高大,里面很脏,地面上铺着麦秸,角落里放着好几口白茬寿材,我小时候 ...

小时候我回老家,住的房子里放了两口棺材,是我爷爷奶奶为自己准备的,看到的第一眼吓坏了,后来居然在里面玩藏猫猫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9:24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1:54
很多匈奴人投降了,就留了下来,变成了汉族。呵呵

好像是南贤王率部归汉。

作者: 东门庆    时间: 2014-12-19 09:24
老耗子的文字细腻、自然,引人入胜!唯格律诗不太靠谱。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09:27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01:58
那你该写一本袁世凯真面目,给他平反。郭沫若给曹操平反,毛泽东给秦始皇平反,都是近前的事情啊!

袁世凯的资料浩如烟海,没有几年的功夫根本不行。
毛泽东是伟人,郭沫若是秉承太祖旨意翻案,咱人微言轻,想翻案谈何容易!

作者: 南沙贝    时间: 2014-12-19 10:07
昊哥,这篇文字你回到电脑上集合一下加上标题,我好置顶
作者: 基督山公爵    时间: 2014-12-19 10:16
南沙贝 发表于 2014-12-19 10:07
昊哥,这篇文字你回到电脑上集合一下加上标题,我好置顶

我已替他编辑好并置顶。
作者: 南沙贝    时间: 2014-12-19 10:19
基督山公爵 发表于 2014-12-19 10:16
我已替他编辑好并置顶。

公爵用心啦!加分给你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10:29
记得堂姐说过我,说那坟地是我们家的,将来我也要埋在那里,我问她,你呢?她说她不会埋在这里,她要埋在婆家的坟地里。我那时还纳闷,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埋在一起?
又过了很多年,婶子也走了,和叔叔合葬在一起,不知道他们相隔三十多年相见,是哭还是笑?反正我的心里很难受。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10:30
本帖最后由 胡青牛 于 2014-12-19 10:42 编辑

当我洗漱后对镜一瞥时,皱纹和白发不知不觉间又增多了不少,我想,自己的时间也会很快失去的。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回爷爷奶奶的坟前祭拜一次,像奶奶过去一样,盘腿坐在坟前,给爷爷点一支烟,虽然他生前喜欢叼着一根长烟袋锅;给奶奶倒上一杯酒,虽然她生前从不喝酒。也能静下心来,给他们念叨我的思念之情。纸钱也要烧的,我知道是迷信,可万一因为我不烧,使他们依然生活在缺吃少穿的贫困里,那我以后怎么有脸去见他们呢?
仔细想想,让人牵心挂肚的故乡,就是因为有血脉挚爱的亲人,如果没有了他们,这故乡真的会淡漠下来,离我越来越远了。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10:30
我的孩子还隐约记得老爷爷、老奶奶,而她的孩子已经对故乡一无所知了。就连我至亲堂姐和堂弟的孩子他们都没有见过面,甚至戏言,就是在大街上吵架也不知道是亲戚。
亲不过三代,真对!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10:30
最后告诉你们,为什么我们家的祖坟没有和大家族的祖坟埋在一起。因为墓地一般不过五代,超过五代就要另选新址,单立门户了。加之我的前代先人不是长子,所以就搬到了这个山坡上。
我知道那坟地里是给我留了一个位置的,但是估计将来回不去了,因为我做不了主,随儿女的便吧。来过,我知道,走了,他们知道,至于三代之后,爱咋咋地吧!
故乡像梦一样,也会渐渐模糊,渐行渐远的……


作者: 南沙贝    时间: 2014-12-19 10:35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10:30
最后告诉你们,为什么我们家的祖坟没有和大家族的祖坟埋在一起。因为墓地一般不过五代,超过五代就要另选新 ...

看了这段落泪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10:50
基督山公爵 发表于 2014-12-18 23:14
耗子的文章,有故事,有情节,有气氛,给人予往事如烟之感,且极具画面感。

谢谢公爵编辑,其实很多是我和山哥聊天的随口之言。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10:51
基督山公爵 发表于 2014-12-19 10:16
我已替他编辑好并置顶。

谢谢公爵,我省事了,简单整理一下就行了。呵呵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10:52
南沙贝 发表于 2014-12-19 10:07
昊哥,这篇文字你回到电脑上集合一下加上标题,我好置顶

搞好了,公爵帮我整理了。呵呵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10:53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09:27
袁世凯的资料浩如烟海,没有几年的功夫根本不行。
毛泽东是伟人,郭沫若是秉承太祖旨意翻案,咱人微言轻 ...

也是,如果翻案成功,山哥也能一鸣惊人、青史留名了!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10:54
东门庆 发表于 2014-12-19 09:24
老耗子的文字细腻、自然,引人入胜!唯格律诗不太靠谱。

我就不懂格律诗,也不想学习。呵呵

打油蛮好,不费脑子。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9 10:55
剔透玲珑 发表于 2014-12-19 08:14
俺准备写的也是老家的祠堂和坟墓的,去年、今年去时特拍了一些照片

写好发上来,我也找找,看看把我们家族的祠堂照片发上来。呵呵
作者: 沈眉珊    时间: 2014-12-19 11:02
神医也是大族之后啊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11:31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10:53
也是,如果翻案成功,山哥也能一鸣惊人、青史留名了!

也的确一直在构思一个东西,但山哥知道自己的份量不够,只能聊表对历史的尊重吧。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11:33
剔透玲珑 发表于 2014-12-19 08:14
俺准备写的也是老家的祠堂和坟墓的,去年、今年去时特拍了一些照片

祠堂和坟墓,最能发思古之幽情。
期待玲珑的佳作!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11:38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9 10:30
最后告诉你们,为什么我们家的祖坟没有和大家族的祖坟埋在一起。因为墓地一般不过五代,超过五代就要另选新 ...

我父亲三年前去世,这三年来,回家的和上坟的次数就多了。每到坟上,没有了小时候的恐惧感,而是增加了充盈心田的亲切感,感觉到先祖的血脉在自己身上的流动。


作者: 云盖山    时间: 2014-12-19 12:06
综合起来看,更加感人,老耗子的文字功底非常人可比。

作者: 湘女妃儿    时间: 2014-12-22 11:13
老大的文字好 娓娓道来,朴实亲切 目前为止最喜欢这篇 。
作者: 重磅企鹅    时间: 2014-12-22 12:44
家谱绝对值得代代传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22 12:44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12-19 12:06
综合起来看,更加感人,老耗子的文字功底非常人可比。

其实,我一直追求的就是不要让人感觉我是在写作。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22 12:46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14-12-22 12:44
家谱绝对值得代代传

只是我们这一支到我女儿就终止了。绝户就是这个意思吧!呵呵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www.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