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虹影《饥饿的女儿》 现在看书,极少哭了,心变得特别硬。读这本自传体小说,哭了几次。 作者十八岁生日时,父亲给她五角钱。对这伍角钱,她有很多规划,想买很多东西,女孩的东西,或者去照一张相,看一场电影。最终却什么也没干,钱太少,又太金贵。她用五角钱买了两个肉包子,一路提着,提一天也没舍得吃,提回家想与父母一起庆祝生日。她把包子放在土碗里递给父亲,说,“我己经吃过了,这两个是你们的。”“你连撒谎都不会,五角钱哪能买三个这么大的肉包子?”两句简短的对话,看得人眼泪直流。谎言漏洞,漏出纯朴善良,也漏出亲情美好。 这是一个饥饿的年代,1962年出生的她,十八岁己是1980年,情形固然比出生时有所改善,仍是物质溃乏,生活拮据。“饥饿是我的胎教,我们母女两活了下来,饥饿却烙印在我的脑子里。”那个年代的她是,对着朝天门码头的重庆城,长江流过的地方,红旗飘扬的整个国家,都是饥饿的。为一口饭,偷抢己不算丑事,吃树皮吃泥土吃饿死的孩子都有。而她,是一家人面临断炊时,母亲对父亲以外的另一个男人,半情谊半感恩的产物。尴尬的身份,令她在家里象个多余的人。虽然大家都守住秘密,言语之间不经意的闪烁,却是一团飘忽的迷雾。 一大群孩子,生活那么沉重,父母与孩子,兄弟姐妹之间,没时间也没心情表达情感,表达爱意。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硬挺挺的,敏感的年龄敏感的心性,呼吸着稀薄的爱的空气,情感饥渴,心灵饥渴。“在这个世界上你会遇上一个人,你无法用一种具体的语言去描述,不用语言,只用感觉,”象漆黑的夜被捅破,耀眼的光芒从另一个星球射来,吸引她温暖她。历史老师的世界,是一个与她不同的世界,读书看报聚会,听老式唱片听英美电台,说高深哲理。 刚强勇敢,是母亲留给她的品质。母亲十几岁逃婚到重庆,比她还小。象一尾跃出水面的鱼,跃出是为了挣脱,也把自己置于险境。她是自己送上门去的,老师犹豫说她还是个处女,她大言不惭回答早就不想做处女了。爱情止步于老师自杀。自杀不是那个年代特有,却在那个年代流行盛广。知识分子,革命干将,反革命头目,走不出自己,走不出门派争斗,选择自行了断。颠倒的世界,令人与人的情感扭曲变形,价值观世界观统统变形。人再强大,强不过世界,这是时代的悲剧。 生世揭秘,爱情离世,独自人流,十八岁是一团乱麻,乱得她只能逃。逃出现实,奔向不确定的命运的奇迹。坚韧是活着的唯一出路。当她安定,再回重庆南岸六号院子的家,那是一种和解,对家庭对生活对这个世界的和解。 读到”母亲从枕头底下掏出一个手拍,全是一元两元五元的人民币,那是生父为她攒的陪嫁,“泪水再次没忍住。生父己死,这个只有一面之交的父亲,她从没叫过的父亲,似乎要把一生的愧疚积攒在那些毛毛角角里。她写的她的眷念,我读我的理解,大概就是这样。 “他们之所以幸存,只靠着坚韧。这是一本让人心都掀起来的书。” |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16-4-28 16:57
欢迎轻言!
宝文一定拜读,回头再叙。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28 17:46
在读。
欢迎。
落花生 发表于 2016-4-28 20:34
看了介绍,真想去找来看看。
左手之方向 发表于 2016-4-28 22:17
刚才去搜索了一下,这是一部连载,已经到了十九章。有时间去读一读
阿湘 发表于 2016-4-29 12:17
谢谢你的推荐。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16-4-29 13:03
作为出生三年困难时期的我,也是受过饥饿胎教的,那些一代人的记忆,共和国是不应该忘记的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29 21:27
看了一。笔力不凡。
回头再看。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5-3 15:49
不好意思,赶上小长假,陪家人几天。没来读帖。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www.bdlxbbs.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