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崔琰是个冤死鬼【读史小札】 [打印本页]

作者: 泌水    时间: 2016-11-5 18:34
标题: 崔琰是个冤死鬼【读史小札】
本帖最后由 泌水 于 2016-11-6 19:35 编辑

      三国魏的崔琰,史书上描述他“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也”。可以想见,崔琰这个人平素不苟言笑,处世肝胆外被,就连心狠如铁、目光如炬的曹操也敬畏他三分。
      崔琰被曹操招纳麾下是在袁绍败衄之后。曹操攻占了袁绍的大部地盘,摧垮了天下第一大劲敌,又从汉献帝那里领了冀州牧的重要职位,局势转危为安,自然喜气洋洋。在一次大宴宾客的聚会上,曹操兴奋地对崔琰说,昨天我阅览了冀州的户籍典册,这次战役打下来,冀州可得三十多万兵众,真是个大州啊!谁知崔琰却正色道,如今天下分崩,九州隳裂,袁绍虽死,他的两个儿子还在互操干戈。冀州地方的百姓因为战乱,暴身于荒野,未听到王者之师仁义之声的先发,没看到战胜者对黎民的存恤抚慰,而你却是先以算计兵役为首务,这能是冀州民众所希望看到的么!曹操听到这一席话十分窘迫,连忙向崔琰道歉。当时在座的宾客都吓得低头屏息,替崔琰捏把汗。
      崔琰这种不留情面的说话方式叫直折。作为一个攻城略地推锋屠戮声势烜赫的大英雄,曹操硬是瓷瞪着眼睛忍下了崔琰的这番指斥。这也正应了前人所说的那句话:心存大愿想,必有大肚量。四海未靖,羽翼未丰,正在用人之际,忍下一口怨气,揽得四方豪杰。再者,崔琰能斗胆说出这些义正辞严的话来,其胆略志量也绝非平庸之辈,这也许是曹操彼时的潜在心理。但崔琰的激切言辞,恐怕在曹操心目中已打上深深的烙印。
      崔琰一生的行状可谓刚直无私。他曾经被曹操聘为长子曹丕的教习老师。曹丕多次易服游猎,志在驱驰,崔琰写信劝谏他,说袁绍的儿子盘游滋侈,义声不闻,虽拥徒百万,跨有河朔,终至无所容足。并告诫曹丕要燔翳捐褶(意即焚灼蒙蔽,捐弃邪曲),不负众望。曹丕敬诚地接受了批评。
      曹操为魏王之初,尚未立太子。次子曹植才华横溢,尤受渥爱,相比之下,曹丕才具不及。曹操在长幼之间犹疑不决,就以信函的方式密访外间大臣。满朝文武对这件敏感棘手的问题噤若寒蝉,唯独崔琰露版发声,直言不易废长立幼,并声言为曹丕的立储要以死守之。而当时的曹植,正是崔琰的侄婿。崔琰的这种亲不掩义的贤德,使曹操喟然长叹,佩服他的公正亮直。
      崔琰的鉴识过人,对司马懿的聪哲明允,刚断英特,殊非常人所及,他始终秉持这个观点;从弟崔林的大器晚成,孙礼、卢毓的三公之才,都是在始萌阶段被他发现,并一力向曹操推荐任用。当时他这个组织部长的眼光和能力,整个魏王朝无出其右者。
      这样一个为核心集团的组建呕心沥血的人,这样一个为公事尽职尽责的人,怎么会受到曹操的迫害而至于死地呢?这是一个令人值得深刻思考的事情。
      曹操在劝进魏王前后,正是他对政治敏感的最高峰。当一个人的荣誉和威权登峰造极的时候,他有一种高处不胜寒颤栗;有一种木秀于林的忧患。他有一封公开信《乙亥令》,展露无遗地表达了这种心迹:要我随便交出兵权退了职位,去当我的武平侯,实在不可以。真正恐怕离开军队我会遭到祸害。我不但要为子孙谋出路,还要强化国家免于倾危,所以我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至于封邑我可以辞去三分之二,但江湖未静,我绝不可让位。当此时也,曹操不但要严厉弹压站在汉献帝一边的遗老遗少,又要密切监控自己阵营里以匡扶汉室为初衷的反对派。他要投石问路,看哪个背地里嘀嘀咕咕;他要敲山震虎,看哪个敢跳出来横加指责。然后用不同的手段去制服他们,而制服得最彻底的办法是使一部分顽固的反对派永远噤声。
      崔琰正赶上这个茬口。钜鹿人杨训,先时经崔琰举荐给曹操,得到任用。曹操晋位魏王,杨训上表称颂功德,时人讥笑他浮夸虚伪,兼讽崔琰所举失人。崔琰就到杨训那里,取过表章草稿审视。遂给杨训留下一行字“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杨训在表章里都写了些什么,现在不得而知,崔琰的批语究竟是何含意,也不好妄加揣度。如果硬译的话,崔琰的这一行字可以这样理解:看了这份表章,事情做得很好嘛。时运啊时运啊,应该会有变化的时候。有个平时与崔琰有过结的人,向曹操报告了这件事,曹操认为这是腹诽心谤,意指不逊。于是处罚崔琰为徒隶去劳动改造,并使人监视他的言行。谗陷崔琰的人向曹操举报,崔琰虬髯直视,心似不平。曹操大怒道,这个崔琰是想要我对他行刀锯呀!监管人员把曹操的狠话告诉给崔琰,崔琰仰天长叹道,我真是不合时宜,竟然不知曹公的心地一至于此,遂愤然自杀。
      崔琰在服刑期间,是有机会向曹操解说分辨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依旧正气凛然,辞色不挠,这就是曹操的深恨所在;曹操对崔琰的处置也是留有余地的,他不忍也不敢双手沾上崔琰的鲜血。恨只恨那个怀有毒恶心肠的诬陷者,假如他给曹操报告时,言语稍微宽缓一些,曹操也不会动了杀机。俗言事事都好,也防一人烦恼。崔岩一生为官清正耿介,免不了得罪一些势利小人,有难时被人落井下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封建统治者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对没有利用价值且又极不顺眼的人,是必除之而后快。崔琰论法论理都不该死,但他死了,临死前才明白曹公的心地一至于此。《三国志》说他“最为世所痛心,至今冤之”。

作者: 典三    时间: 2016-11-26 11:29
对泌水兄道一声万分抱歉,迟来的阅读了。
之前不了解崔琰此人,看了兄的文字后,又去百度了一些资料。
其实,从古至今,当权者都鲜有听得逆耳之言者,象崔琰这么刚正之人,在如今世道也难得当权者欢心。
作者: 东北虎    时间: 2017-1-2 21:28
来读读泌水先生的文章。
作者: 泌水    时间: 2017-1-2 22:57
典三 发表于 2016-11-26 11:29
对泌水兄道一声万分抱歉,迟来的阅读了。
之前不了解崔琰此人,看了兄的文字后,又去百度了一些资料。
其 ...

来网上都是业余时间
我写的很浅陋,你要多提意见

作者: 泌水    时间: 2017-1-2 22:58
东北虎 发表于 2017-1-2 21:28
来读读泌水先生的文章。

不辱你法眼已是万幸啊
作者: 东北虎    时间: 2017-1-2 23:11
泌水 发表于 2017-1-2 22:58
不辱你法眼已是万幸啊

对于崔琰,看书时被情节牵引,光顾追进度了。看到先生深入解读,才有所感悟。谢谢。

作者: 泌水    时间: 2017-1-2 23:27
东北虎 发表于 2017-1-2 23:11
对于崔琰,看书时被情节牵引,光顾追进度了。看到先生深入解读,才有所感悟。谢谢。

曹操害死崔琰,窃以为还有一层用意
崔琰是力主曹丕为储君的,他亮版直言,并以身家担保,开群臣议立之先
本来这是很合曹操的心思
但崔琰刚介庭争,设如留他到文帝朝,未必能和曹丕和衷共济
杀了他,也是给曹丕除去麻烦
当然,最主要的是曹操十分厌恶崔琰的桀骜不驯,乃至相貌似怒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www.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