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王伟的脸红 [打印本页]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1-6-28 18:21
标题: 王伟的脸红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1-6-28 18:23 编辑
我不喜欢读《明史》,原因是不喜欢那个一做皇帝就屠戮功臣的朱和尚;但祖父喜欢,因此,我从小就有幸听他讲许多明朝的小故事,其中“于谦与王伟”的故事,对我的心灵触动很大。为了搞准确这个故事的原委,刚刚查了《明史》,王伟的传记被附在了于谦传里。
王伟的传记字数很少,聊聊二百多字,内容不多,但却详细记载了两件事。一件是,他做“兵部右侍郎”时,负有秘密使命出巡边境,于谦让他找机会干掉一支叛军的首领小田儿。王伟到位后,表面上不声张,很悠闲;暗地里却派出身着便衣的壮士秘密窥察小田儿的行踪。当小田儿在去阳和城的路上时,壮士从道旁突然跃出,利刃暴起,转眼间小田儿的头颅已随壮士绝尘而去。这个过程非常之快,以至小田儿的部下都来不及反应。
这件事使于谦对王伟的才干很是赏识。从此,他就一直把王伟带在身边,做他的副手,于谦每升一级,必提王伟一级,于谦最后做到兵部尚书,王伟是他的副手兵部右侍郎。
第二件事就很出人意料了,先说一下历史背景。
当时明朝的局势很是险峻,英宗正统十四年,瓦剌首领也先扰击大同,英宗朱祁镇帅五十万人亲征,突遭重大变故,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官军死伤数十万,此事震惊全国,这就是明代著名的“土木之变”。侍读徐有贞等众多的大臣力主放弃北京,南迁都城。掌握军权的于谦坚决反对,他马上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景帝,已绝瓦剌之望,又力主军务,调集精兵击退了也先的军队,但当时皇帝并没有马上救出来,成了瓦剌的人质。这件事使众大臣对于谦的攻击甚嚣尘上,于谦也感到了空前的压力。
再说王伟。他的传记上说他“喜任智数”,是说算计其人与事来是很有一套的,很有意思的是他把算计人这一套用在了他的恩师与战友于谦身上。他看到于谦遭到的攻击越来越厉害,便偷偷的向当时的皇帝朱祁钰上交了一份足以置于谦于死地的黑材料。原来,王伟早就有搬倒于谦的鬼算盘,他平时有一个本子,标明了某年某月某日,把于谦与他的谈话有口误的地方、议论国事时不合适的语言、甚至只有对自己的密友才说的议论皇帝的话,都详细的、一条一条记录下来。上朝的这一天,他比于谦早到,秘密把这个本子交给了朱祁钰,他退出后,呆在外面不走,一直等到于谦进去,还不走,还在等待。
许久后,他看到于谦从里面走了出来,脸上的表情很不好,心里很是高兴,却故意装作没事儿一样凑上前去问道:“恩师,皇上给你说什么话了,您这么高兴?”于谦见状,哈哈大笑,从怀里掏出王伟的那份儿黑材料,一字一句的说:“老弟呀,我于某有不对的地方,你不能当面向我指出来吗?何至如此呀!”此时王伟的反应是“大惭,沮然”,脸红了、气馁了。
原来,于谦进去后,景帝就把这份黑材料放到了他的手里,于谦一见大惊,马上叩头谢罪。朱祁钰哈哈一笑,说道:“我是相信你的忠诚的,你有何罪可谢呢?”一场杀头之罪一笑而过。王伟不知道,现在老皇帝还没有救出来,于谦是朝廷重臣、景帝的依仗呀,王伟的鬼算盘就这样打错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做了错事,能够脸红,他还是有些廉耻的吧,也许不是,是为自己的失算而后悔,哈哈,谁知道呢,不过,那些算计别人的人最后大多是没有好下场的,大多都是为人所不耻的,这也似乎是一个真理。
英宗被俘的第二年,瓦剌看捞不到更大的实惠,便主动与明朝讲和,英宗终于得释回京,居南宫八年。景帝景泰八年(1457年),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乘景帝患疾,迎英宗入宫复位,史称“夺门之变”,于谦被杀。
非常讽刺的是,这个想给自己的恩师划清界限的王伟,最后还是被定为于谦一党被罢了官,这至少给一些想效法此道的人提了个醒:不管你将来做什么,那种靠出卖朋友的私语以谋取某些东西的行经,是不会让人看得起的,人格都没了,谁还看得起你。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1-6-28 18:22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1-6-28 18:25 编辑
发个旧帖子,以示对告密者极其的鄙视与恶心;任何对告密者辩白的行为,人格都极其低下。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1-6-28 18:32
有一点我一直感觉很奇怪,这个社会里为什么不知羞耻、没有是非观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究竟是作为什么存在的?我很奇怪,他怎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他的亲人被告密的时候,他是不是会告诉自己的亲人告密者的做法是对的。这种人在现实中不做告密者才怪呢!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1-6-28 18:39
我现在对一些烂人确实失去了鞭挞的兴趣,但其行径确实让人不齿。这种人到最后是不会有朋友的,谁会把一个从心里认可告密者的人做朋友呢?你敢保证有一天他不会告密你?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1-6-28 18:44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1-6-28 19:46 编辑
来这里半年,看到过去认识的某些人嘴脸变幻的真是到了无以言说的地步,骗人可以骗一时,但聪明人是骗不到的。人,不管在现实中,还是论坛上,要做一个有底线的人,有是非观的人。我相信长江的版友不会那么弱智,不会被圈子所迷惑,还是有自己独立的判断的。真是金莲进西府,小鬼成判官!真是让劳资开眼了!
作者: 道路 时间: 2021-6-28 19:32
于谦会死,确实有原因,比较单纯,看人不准。用暗杀的手段,他都认为是奇才。根本不值一提的手段。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1-6-28 19:41
我重点在说王伟

作者: 狗毛毛 时间: 2021-6-28 19:44
不仅读书多,还都有研究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1-6-28 19:49
读历史,看人性

作者: 狗毛毛 时间: 2021-6-28 19:51
历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作者: 霓裳旖旎 时间: 2021-6-28 20:28
有点吓人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6-28 23:08
你只读中国史,你读过基督教史么?你知道基督教是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就控制了那么多人的思想的么?
读过西方历史,你就知道现代中国价值观是从哪儿来的了。
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时间: 2021-6-29 11:42
是的!
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时间: 2021-6-29 11:43
人比猛兽更吓人!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1-6-29 12:29
只要你做好防范,就不会伤害到自己;当然,经验有时是靠惨痛的代价得到的。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1-6-29 12:32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1-6-29 12:40 编辑


大学的几年,读的全是西方的东西,覆盖文史哲;毕业后才突然发现,自己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于是开始了系统的阅读,这个阅读一直持续到现在,范围越来越广。我打一个书影,让你看看我当时是怎么阅读二十四史里的前四史的。你是不是也有这个感觉啊?自己国家的文化了解太少了。
无标点的,自己断句,这样古文水平提高的快: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1-6-29 12:42
那个时候眼睛好,看这样的小字一点都不费劲;后来就不行了,需要放大镜了,这套二十五史是我父亲去上海开会,给我背回来的,整整一大箱啊。现在因为字太小,不读这套了,但一直珍藏着。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6-29 15:46
我读史和你不太一样,我一般喜欢对照地图,看看24史有多少是胡扯。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6-29 15:56
真正的历史,往往在文字背后。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6-29 23:31
举个简单例子吧,垓下之战。
汉军在垓下包围楚军,一场大战之后,楚军兵败,项王率领少数骑兵溃围而出,向南逃跑,最终项羽在乌江被追及,最终兵败身死。
史记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很详细了,大家都知道,多说无益。
但是有一个问题,只要看看地图就知道,此事很有疑问啊。垓下在哪儿,大约在徐淮之间的平原地带,应该是现在宿迁到蚌埠之间。东城在哪儿?在现在的马鞍山地区,长江北岸的和县应该是比较靠谱的。这段距离又多远?超过250公里!
项王虽然神勇,但项王也是人,在乱军之中突围而出,他肯定没有携带粮秣,在后面疯狂追击的情况下,他可能逃跑250公里么????就算人是铁,什么马匹能够在饲料不足的情况下,奔跑250公里,中间还有数次激战,项王和部下多次发起反冲击,迟滞汉军追击势头。
这事儿难道不可疑么?这太像是一个故事,而不像是真实的历史。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1-6-29 23:37
这个你必须要搞清楚古今地名的变化,这个问题,很多有的到现在还未搞清楚,两三千的历史沿革,有一些地名是重复的,不同的朝代又归属于不同的地区等等问题,有一个环节出错了,就全部错了。不是古人记录的问题,而是现代人没有搞清楚。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1-6-29 23:50
垓下在今亳州真源县东十里。项羽从垓下突围而出的时候有八百余人,到东城后才剩28骑。东城括地志说在在濠州定远县东南五十里,这个距离你可以算算。但括地志上说的东城故城现在具体在哪里,仍不是很清楚。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6-29 23:58
亳州到长江的距离,怕是有3百公里。
什么人能在那个时代逃3百公里?那时候的战马是没有马镫的,也没有高鞍桥。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1-6-30 00:13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1-6-30 00:15 编辑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6-29 23:58
亳州到长江的距离,怕是有3百公里。
什么人能在那个时代逃3百公里?那时候的战马是没有马镫的,也没 ...
当时包围项羽在垓下的也就五千多军队,项羽突围出去后还有八百余人,刘邦的军队只是追击,是不敢靠的太近的。项羽带着八百人且战且退,行一两百里到东城是可能的。东城到乌江就很近了。我躺在床上回帖,没有具体查阅资料,这个问题好像有人专门做过考证。明天我找找。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www.bdlxbbs.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