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7-31 20:04
标题: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追随段干、小费而来,拟在华夏续修《世说新语》笔记。

[attach]718798[/attach]

此图镇楼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7-31 20:05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2-7-31 22:43 编辑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志人小说。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一千二百一十则(不同版本略有出入),记述东汉末年至南朝宋初二百年间的士族风尚、琐闻轶事,从中可一窥“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
  
  醉某从2015年起欲通读《世说新语》,断断续续一直未竟,今起把之前的笔记整理一下,从头开始。
  
  第一篇:德行
  
  【原文】一、陈仲举言为世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陈仲举:陈蕃字仲举,河南汝南人,东汉桓帝时官至太尉,不畏强权,反对宦官专权,为当时的太学生所敬仰,故有“言为世则,行为世范”的美誉。灵帝立,陈蕃与外戚窦武合谋诛杀宦官,事败被宦官所杀。
  
  徐孺子:徐稚字孺子,江西豫章人,东汉名士,因不满宦官专政,终身不仕。
  
  豫  章:汉代至隋唐的一个行政区划。汉始设豫章郡,在今江西北部,治所为南昌县。隋、唐改豫章郡为洪州,改南昌县为豫章县。故王勃《滕王阁序》 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武王式商容之闾:相传商容是纣王时期著名的贤臣,因谏被黜,隐居太行,武王伐纣成功后,“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以示礼敬贤士,武王请任三公,商容辞不受。《封神演义》中,商容被写成纣王的宰相,纣王要杀太子,商容以死相谏,撞死在九节殿上。
  式:仪式,立牌坊赠匾额,又称“旌表”;闾:里巷之门(《说文》),泛指居住的地方。这句说武王在商容的家乡举行表彰仪式。
  【简译】
  
  东汉名臣陈蕃,言行举止可谓天下之典范。当初第一次赴任当官之时,登上公车,手持缰绳,心怀澄清天下的志向。他去豫章做太守,一到南昌,就问属下,徐稚在哪里?想要先去拜访这位高人。掌管文书的主簿回应说:“属下众人都希望太守大人先到官署就任。”陈蕃说:“想当年周武王刚得天下,屁股底下的席子还没坐热乎(连休息都顾不上),就去拜访和表彰贤者商容。我礼贤下士,有什么不可以?”
  
  【解读】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陈蕃任职豫章时,从不接待宾客,独敬徐稚。馆驿中不设床榻,只为徐稚设一张临时床铺,徐稚来了就铺上,徐稚走了就挂起来。曰“陈蕃悬榻”。
  
  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少年时,自己住一个破房子里读书,屋子里外乱七八糟,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串门,看见陈蕃的房间脏乱差,下不去脚,便问:小孩子为什么不打扫房间接待宾客啊?
  
  陈蕃对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薛勤笑曰: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
  
  南宋学者徐钧有诗云:身居一室尚凝尘,天下如何扫得清。须信修齐可平治,绝怜志大竟无成。

       又:东汉一朝,朝政十分混乱,十三个皇帝中有十个在登基时不足二十岁,最小的不到一百天,有的皇帝没来得及生儿子就死了。皇帝太小,于是母后垂帘,任用外戚,皇帝想夺回权力,只有依靠宦官,因为皇帝从小在宫廷长大,接触不到别的人,也不信任别人,这样用宦官干掉外戚,宦官又专权了,同样道理,想干掉宦官,只有依靠皇后、太后的家族力量,于是干掉了宦官,外戚又专权了。 如此周而复始,直至汉末。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7-31 20:05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2-7-31 22:18 编辑

  【原文】
  
  二、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书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三、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书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书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注释】
  
  周子居:周乘字子居,河南正阳人,东汉末名臣,曾任泰山太守,与陈蕃、黄书度交好。
  
  黄书度:黄宪字书度,河南正阳人,东汉末名士。
  
  郭宗林:郭泰字宗林,山西介休人,东汉著名教育家,太学生领袖,当世“八顾”之一,又与介子推,文彦博合称“介休三贤”。
  
  袁奉高:袁阆字奉高,河南正阳人,东汉末名士。
  
  造  诣:古时,造和诣都是“到...去”的意思,造访、拜访,而“诣”含有敬意,一般指拜访尊长。今之“造诣”一词, 盖由“造”“诣”合成而来,意指学识、武艺、艺术等修为所“到达”的境界。
  
  【简译】
  
  二,周乘常说:我若有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宪,那么庸俗浅薄、贪婪卑劣的念头就会再次冒出来。
  
  (《后汉书·黄宪传》说这句话是陈蕃与周举二人说的。)
  
  三,郭泰曾经到汝南访友。拜访袁阆时,车都不停稳,见一面就走。而拜访黄宪,则白天晚上聊不够,要住上几天。有人问他什么原因?郭泰说:黄宪如万顷波涛一样宽广深邃,沉淀过滤不会变清澈,翻动搅拌也不会变混浊,他的涵养和胸怀博大精深,无法测量。
  
  【解读】
  
  “叔度千顷”
  
  黄宪是个谜一般的传奇人物。一介布衣,却被当时的士大夫所敬仰推崇,称“颜回再世”。
  
  黄宪没有留下什么作品,也没有关于他的言行流传下来,但从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可知其人风采。
  
  《汉书·黄宪传》记载了这样几件事:
  
  1,黄宪出身贫寒,父亲是兽医。曾被推举孝廉,在朋友劝说下到过京师,但不久就回乡,一生不肯为官,隐居乡里。
  
  2,以品行高洁而名动天下的当世名士荀淑,在汝南的驿馆遇见十四岁的黄宪,非常惊奇,俩人聊了一天,太阳快落山了都浑然不觉。分手时荀淑对黄宪说:你是我的师表啊。荀淑到了袁阆家,进门就说:你们这儿有个“颜回”那样圣贤之人,你知道不?袁阆说:你这是见到咱们村的黄宪了吧?
  
  3,同郡豪门子弟戴良一向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自比孔子和大禹,但一见到黄宪就恭恭敬敬,每次见过黄宪之后回家,总是怅然若失,他母亲一看他这个样子就知道,他又见到黄宪了。戴良无奈的说:没见到他的时候,我还不觉得比他差什么。一见到他,我就找不到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他深不可测,不可企及。
  
  4,陈蕃位列三公,上朝时经常感叹:如果黄宪在,轮不到我做这么大官啊。
  
  又:黄宪墓在今河南正阳县西北,墓碑为唐代所立,碑文“汉黄书度墓”为颜真卿亲笔。今尚存。
  
    [attach]718816[/attach]

   成语叔度千顷指人的胸襟广阔,叹黄宪何许人也?名士风流令人神往。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7-31 20:05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2-8-1 10:38 编辑

每日更新。

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时间: 2022-8-1 05:05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2-7-31 20:05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志人小说。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

这段我在天涯看过,然而重读一遍感受却与之前大不相同。现在觉得陈蕃凭什么要去看徐稚,难道不是因为后者很有名望吗?自己可以借着看望徐稚登上头条从而达到广告效应吗?有多少民生疾苦不去观顾而偏去拜访一个公知,可见当社会腐败到了不可救药之时,想沽名钓誉都不得其法。是吧,海盗兄?

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时间: 2022-8-1 05:09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2-7-31 20:05
  【原文】
  
  二、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书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估计大家看完以后的第一感觉都是黄宪到底做了什么或者说了什么以至于这么牛逼,唯一的信息就是“颜回”,为什么他们不尊黄宪为孔子而喻之为颜回,颜回与孔子除了师徒关系之外到底有啥区别,这可能就是解答黄宪为人的关键,可惜我不知道,有谁知道吗?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2-8-1 07:01




"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醉笑有没有想过,如果解释  式=仪式,那与 席子暖不暖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1 08:10
不靠谱的酸菜鱼 发表于 2022-8-1 05:05
这段我在天涯看过,然而重读一遍感受却与之前大不相同。现在觉得陈蕃凭什么要去看徐稚,难道不是因为后者 ...

费爷早上好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1 08:24
不靠谱的酸菜鱼 发表于 2022-8-1 05:09
估计大家看完以后的第一感觉都是黄宪到底做了什么或者说了什么以至于这么牛逼,唯一的信息就是“颜回”, ...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已是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两千年里从没有把任何人比作孔子。孟子也不过是亚圣,而不是孔子再世。

颜回以贤德著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把黄叔度比作颜回,以赞其贤德,已经是士子的最高荣誉,最大的褒奖了。





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时间: 2022-8-1 09:41
六星上恐怕就我这个文盲没有看过世说新语了,大家既然都看过不妨来点评一下,段子和庄主可以从醉笑的翻译入手看看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钟馗和满天星辰可以通过社会背景的角度去引申去批判,海尔兄弟可以假手这一个个的小故事来编排异己,舞婆娑读到精彩之处可以配乐助兴…
我为啥拿上面这几个人举例呢,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就他们这几个华夏菜鸡能品出啥好来,肯定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真正有水平的还得是六星各版的学问大家们,你们呢有啥不同看法都可以甩出来,尤其是论金和李白鹅,这帮人一向看不起榕树和红袖的学问,甭给他们好脸,带着你的兄弟姐妹们一起来砸场子!城南书屋的巨匠们,闭关了这么久也该出来透口气了吧,何不趁乱把他们都收拾了以正文风。所有混迹于六杂的网民,不是我瞧不起你们,你们肯定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顶多也就爆个照臭个美啥的,不信就来试试。至于关天诸君,勉强扯个哲学的蛋或许能行,但真谈世说新语你们肯定不懂。
小镇本就是贤者齐聚的世外竹林,望之俨然魏晋风度。长江水浑,何妨也来浑水摸个鱼…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8-1 09:55
不靠谱的酸菜鱼 发表于 2022-8-1 09:41
六星上恐怕就我这个文盲没有看过世说新语了,大家既然都看过不妨来点评一下,段子和庄主可以从醉笑的翻译入 ...



高中读物,二十多章,几百篇。喜欢东方文学的话可以看看,会发现很多典故的出处;有些人的行事风格、性格特征也可以作为写作借鉴。

可惜我那书不知扔哪里去了。目录上圈点的都是有意思的章节,后来再翻那书,只挑圈点部分阅读。有趣的约有十分之二。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1 10:06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2-8-1 10:37 编辑
徐公孰 发表于 2022-8-1 07:01
"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醉笑有没有想过,如果解释  式=仪式,那与 席 ...

段子早。

  此篇,之前没作翻译,昨夜草草,未及细考。且容我再斟酌一番袄。
  
  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式:从工,从弋,本义:法度、规范的意思;《说文》:式:法也。
  
  古汉语对式的解释
  
  1、法度、规矩。
  
  2、效法,规范《诗经·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士之式:成王的品德令人信服,是天下士子效法的榜样。
  
  3、通“试”:使用。《诗经·小雅·小明》神之听之,式榖以女。《郑笺》:式,用。
  
  4、通“轼”:车的扶手。苏轼的轼,以手扶轼,为古人表示尊重的礼节。古人乘车过长者或尊者之门时,伏于车前横木,以示尊敬,称为“式”。式闾:恭敬贤士。
  
  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这件事在《荀子》,《吕氏春秋》,《礼记》,《史记》,《逸周书》,《尚书》,《后汉书》中都有提及,大同小异。
  
  《史记·殷本纪》记为:武王“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汉书·张良传》记为"表商容闾,式箕子门,封比干墓"。注,式:亦表也。
  
  表:古汉语中,表在作动词时,是表彰的意思,赠牌匾立牌坊,称“旌表”,是一个仪式。
  
  窃以为:单就这一个“式”,可以理解为武王经过商容的家门口,以手扶轼,表示尊敬。但在这个排比句中,封……式……表……都是一个意思,即礼敬贤士,表彰德行。
  
  所以我把武王式商容之闾的“式”,当做“表”来解释。就是武王敲锣打鼓给商容家送锦旗。
  
  而“席不暇暖”有人翻译为“武王忙得很,去拜访贤士时连屁股下面的席子还没坐热乎就走了”,这显然是不符合武王礼敬贤士的初心的,来去匆匆,这不是走过场么。
  这个“席不暇暖”之席,是哪里的席呢?宫殿之席,还是车上之席?莫不是武王坐在车上,遇到一个贤士的家门口就站起来以手扶式,刚要坐下,又遇到一个贤士的家门口,还得站起来,如是者三。

      这跟周公有一拼啊,周公吃饭一日三吐哺,武王屁股一日三离席。
  
       窃以为应该是:武王打下了天下,屁股还没坐热乎就去拜访贤士了。

请段爷斧正。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1 10:10
不靠谱的酸菜鱼 发表于 2022-8-1 09:41
六星上恐怕就我这个文盲没有看过世说新语了,大家既然都看过不妨来点评一下,段子和庄主可以从醉笑的翻译入 ...

费爷不必妄自菲薄。

跟《史记》,《资治通鉴》一样,人人都说看过,说得吓人,其实只是看过其中几篇而已,很少有人通读过《史记》《资治通鉴》。

不信你问逍逍,逍逍读书不少,据说通读过《管锥编》,但也未必通读《史记》。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1 10:13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8-1 09:55
高中读物,二十多章,几百篇。喜欢东方文学的话可以看看,会发现很多典故的出处;有些人的行事风格、 ...

逍逍好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2-8-1 11:21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2-8-1 10:06
段子早。

  此篇,之前没作翻译,昨夜草草,未及细考。且容我再斟酌一番袄。







在天涯贴出来时就在跟读,很喜欢你的解读,读得细,扎实,常有一些我没有读到的东西。具体到这篇,对我也是有些新东西,所以提出来交流。


文中说"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欲先看之。"

我觉得 你列出的义项里,还是 式=轼 好一些,显得更具体,更有现场感。如果解释成"表彰仪式",是不是有些抽象,不亲切,不以身作则搞形式主义。

这个 轼 字,意思恐怕可以进一步细分出三层,一是 扶着扶手上车,一是扶着扶手站在车上,一是 扶着扶手下车。

这篇的意思应该是 下车,从场景里很容易看出来。

类似的有:

魏武王 《修卢植坟墓令》:"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闾,郑丧子产而仲尼陨涕。孤到此州,嘉其余风,《春秋》之义。"

《后汉书·郎顗襄楷列传》:"昔武王下车,出倾宫之女,表商容之闾,以表贤德。"

这两段里,都特别强调下车伊始。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8-1 11:54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2-8-1 10:10
费爷不必妄自菲薄。

跟《史记》,《资治通鉴》一样,人人都说看过,说得吓人,其实只是看过其中几篇而 ...



通读《管锥编》是吹牛逼,当时想说读了钱钟书另外几本书的合订本,但名字记不起来就写了个管锥编。

《史记》通读,书也不算厚。《资治通鉴》读的是精选本,厚薄如史记。

诸如《聊斋》、《阅微堂》、《史记》、《世说》、《梦溪笔谈》、《智囊》、《笑林广记》、《拍案》等等这类书,通读之后全部在目录或小标题上做圈点,再读只读感兴趣的部分。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1 12:32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8-1 11:54
通读《管锥编》是吹牛逼,当时想说读了钱钟书另外几本书的合订本,但名字记不起来就写了个管锥编。
...

这也已经很了不起了。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1 12:49
徐公孰 发表于 2022-8-1 11:21
在天涯贴出来时就在跟读,很喜欢你的解读,读得细,扎实,常有一些我没有读到的东西。具体到 ...

甚好。

我教高中学生,很在意“字斟句酌”。不可让一字囫囵而过,一定要解释的明明白白。

作者: 舞婆娑    时间: 2022-8-1 18:09
不靠谱的酸菜鱼 发表于 2022-8-1 09:41
六星上恐怕就我这个文盲没有看过世说新语了,大家既然都看过不妨来点评一下,段子和庄主可以从醉笑的翻译入 ...

贴个音乐怕是影响阅读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1 18:49
舞婆娑 发表于 2022-8-1 18:09
贴个音乐怕是影响阅读


[attach]718967[/attach]

来一段古琴曲,《流水》或者《广陵散》啥的,也不错。

作者: 舞婆娑    时间: 2022-8-1 18:58
音乐

<iframe frameborder="no" 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width=0 height=0 src="//music.163.com/outchain/player?type=2&id=34033656&auto=1&height=66"></iframe>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1 22:17


  【原文】
  
  四、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五、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注释】
  
  李元礼:李膺字元礼,颍川郡襄城(今河南襄城)人,东汉名士,“八骏”之首,东汉桓帝时官至司隶校尉,执法威严,与郭泰、陈蕃等人联合反对宦官专权,被太学生誉为“天下楷模李元礼”。灵帝时,授长乐少府,与陈蕃、外戚窦武合谋诛宦官,事败,自首下狱,被拷打至死。
  
  荀  淑:字季和,颍川郡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子十一世孙,东汉名士,博学而清高,曾任朗陵侯的相国,后弃官归隐,荀淑有八个儿子,均为当世名士,称“荀氏八龙”。
  
  钟  皓:字季明,颍川郡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东汉名士,与荀淑齐名,以德行学识为士大夫所仰慕,曾任郡功曹,后因二兄尚未出仕而辞官归隐,闭门教书,有学生千余人。与荀淑、韩韶、陈寔合成“颍川四长”。大书法家钟繇是其曾孙;魏晋名将、害死嵇康的钟会则是钟繇的儿子。
  
  【简译】
  
  四,李膺风度秀雅,品格严谨,清高自负,把笃行名教、分辨是非当做自己的使命。当时的晚辈学子,都以成为李膺门下为荣耀,称“登龙门”。
  
  五,李膺曾赞叹荀淑、钟皓说:荀淑的见识高明难以超越,钟皓的品德高尚可以为良师。
  
  【解读】
  
  颍川世家: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在今河南中部置颍川郡,以颖水得名,郡治禹州,范围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禹州市、登封市、长葛市等地。自古以来,颍川郡一直是京都以外人口最多、经济最繁华的地区。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在颍川,上古第一个奴隶制王国夏在此建立。 曹操在颍川起家,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许县就是今天的许昌。历史上颍川人才辈出,特别是东汉、三国之际,诸多名门望族,官宦世家,均出自颍川郡。
  
  颍川陈氏,颍川钟氏,颍川荀氏,颍川庾氏,颍川郭氏,如果列出名字来,几乎就是半部《三国演义》。
  
   [attach]719008[/attach]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1 22:19
舞婆娑 发表于 2022-8-1 18:58
音乐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1 22:57

  【原文】
  
  六、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箸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箸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注释】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人,汉末名士。曾任太丘长(太丘地方行政长官),故称“陈太丘”,因“党锢之争”入狱,后遇赦隐居,朝廷屡召不就。“颍川四长”之一。死后吊丧者三万众,民谥“文范先生”。颍川陈氏家族自陈太丘始,世代传承,名重魏晋南北朝数百年,南朝宋齐梁陈之“陈国”开国皇帝陈霸先自称是颍川陈氏后代,而后天下陈氏均以颍川陈氏为始祖。
  
  荀朗陵:即荀淑。曾任朗陵侯的相国,故称。
  
  元方、季方:陈寔之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子季方,均为东汉末名士,以德行出众为后世所称道,与其父合称“三君”。
  
  长文:陈群字长文,陈元方的儿子,陈寔的孙子,汉魏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辅佐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皆封侯。曾制定《曹律》,陈群首创“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至隋为科举取代。
  
  叔慈、慈明:荀淑之子。三子荀靖,字叔慈;六子荀爽,字慈明。荀淑有八个儿子,皆为汉末名士、卿大夫,时称“荀氏八龙”。
  
  文若:荀彧字文若,荀淑第二子荀绲的儿子,汉魏时期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曹操首席谋士。
  
  【简译】
  
  陈寔去拜访荀淑,因为俭朴贫寒,没有仆人,于是让大儿子陈纪驾车,小儿子陈谌拿着节杖跟在后面。孙子陈群还小,抱在车中。到了荀淑家,荀淑让三儿子荀靖负责迎接客人,六儿子荀爽负责给客人敬酒,其余的六个儿子负责端盘子上菜。孙子荀彧还小,荀淑把他抱在膝前。当时的太史官上奏桓帝说:臣夜观天象,显示今日有才德的人向东方而行,为吉兆。
  
  【解读】
  
  “真人东行”
  
  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日月星辰的运行跟地上的某些自然现象比如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于是想当然地以为,天象的变化也与国家或个人的运势有关,而帝王将相都对应着天上的星辰,是星宿下凡。于是专门成立机构,观察星相以预测吉凶祸福,即星相学。
  
  陈寔父子称“三君”,荀淑之子称“八龙”,加上年幼的陈群、荀彧,这次聚会的规格之高,足以上应天象了。
  
  陈氏、荀氏自第二代起,成为汉魏时期的名门巨姓,望族世家,为魏晋门阀之祖,东晋之“王谢”不过是后起之秀。
  
  “梁上君子”
  
  《后汉书·陈寔传》载:当时河南屡遭灾荒,百姓生活艰难,有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卧室,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没有声张,起身整理好穿戴,叫儿孙来开会,严辞训诫道:做人应当自我勉励,积极向上,俗话说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做坏事的人未必是本性不好,只是习惯做坏事养成了坏的品质,最终成为恶人,屋梁上的那位君子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屋梁上的小偷大惊,急忙跳下来跪倒在地,磕头认罪。陈寔开导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恶人,你应该深刻悔悟,严格约束自己,弃恶从善。我相信你是因为贫困才做贼的吧?于是令家人赠送两匹绢给这个小偷。从那以后,太丘一县再没出过盗窃案件。
  
  该成语即出于此。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1 23:35

  【原文】
  
  七、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八、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简译】
  
  七,有人问陈季方:你父亲陈寔陈太丘,有什么功绩和德行,竟担当了天下偌大的名声?季方答道:家父好像桂树生长在泰山的山腰,上面有万仞高峰,下面有无可测量的深渊;上受雨露浸润,下受深泉滋养,当时的桂树,哪里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也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啊!”
  
  八、陈元方的儿子陈群,才华出众,跟陈季方的儿子陈孝先,两个人各自称颂自己父亲的功绩和德行,争论不休,就去向祖父陈寔询问,陈寔说:有季方这样的弟弟,元方这个哥哥不好当,同样,有元方这样的哥哥,季方这个弟弟也不好做。
  
  【解读】
  
  “泰山桂树”
  
  陈季方以“泰山桂树”比喻父亲陈寔人品之高洁,学问之高深,回答的很巧妙。但不太容易做具体的解释。难道陈季方说的是父亲其实没啥本事,不过是“狗尿苔长在金銮殿上”,长在了一个好地方?也太贬低他父亲了。
  
  或有人这样解释:我父亲就像泰山上的一棵桂树,上承天露、下接地气,吸取天地之精气,并不管它多高、多深。所以我也不知道他老人家的学识到底有多高深、多渊博。
  
  初中语文试题常以这篇为阅读题,但参考答案并不令人满意。
  
  以下问题及答案来自百度,供参考。
  
  1.你怎样看待陈季方对客人所做的回答?该短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看待:用泰山之高、深渊之深来衬托陈太丘的学问之高和懂得道理之多。
  
  启示: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难兄难弟”:
  
  这个成语即出于此。原意是两个德才兼备的人难分伯仲不相上下,现在把“难”第二声解读成“受难”的”难”第四声,意为“两个同样遭遇不幸的人”。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1 23:35
待续。
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时间: 2022-8-2 04:05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2-8-1 22:17
  【原文】
  
  四、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 ...

颍川多名士啊!真是个神秘的地方,将来有机会一定去看看~

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时间: 2022-8-2 04:09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2-8-1 22:57
  【原文】
  
  六、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箸 ...



荀家真能生啊!可怜我们鱼家,唉~
[attach]719017[/attach]


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时间: 2022-8-2 04:16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2-8-1 23:35
  【原文】
  
  七、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 ...

拿出小本本赶紧把泰山桂树抄下来,以后夸段子的时候就用这四个字,也显摆一下学问!

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时间: 2022-8-2 04:21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8-1 11:54
通读《管锥编》是吹牛逼,当时想说读了钱钟书另外几本书的合订本,但名字记不起来就写了个管锥编。
...

您真是泰山桂树尖啊!居然读过这么多书!

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时间: 2022-8-2 04:50
下回我碰到春江就夸他是乞力马扎罗山桂树,碰到尤美就点赞她是落基山桂树,我呢,就算是安湖草莓吧,我就不信还有人能说出这个典故出处~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3 11:53

  【原文】
  
  九、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解读】
  
  1,这大概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篇“架空小说”。整篇故事语焉不详。荀巨伯其人不见任何史料记载,“胡贼攻郡”亦含糊其辞。何年何月,何朝何代,何方胡贼,攻何郡?
  
  按胡:最早指匈奴人,后来把北方和西域各民族统称“胡”;也泛指外族:胡椒,胡瓜,胡琴,胡笳,胡床。
  
  2,这段与《世说新语》其它篇章的“纪实”、“语录”风格不同,叙事颇似宋人风格,我怀疑这篇是后世塞进去的伪作。
  
  3,从匈奴到辽金到蒙古到满清到日本鬼子,从十字军到罗马帝国到两次世界大战,古今中外,从没有这么“文艺“的义“贼”。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3 12:31

  【原文】
  
  十、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不失雍熙之轨焉。
  
  十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十二、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十三、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华歆:华歆字子鱼,山东高唐人,汉末名士,曹魏重臣。与卢植、郑玄、管宁同为太尉陈球门下弟子。曹操拜为御史大夫;曹丕代汉时,华歆主持“受禅”仪式,任司徒,封侯;曹叡即位后,任太尉。死后进博平侯。
  
  管宁:管宁字幼安,山东安丘人,汉魏名士,著名隐士。汉末曾赴辽东躲避战乱三十余年,设馆讲《诗经》、《尚书》等儒家学说。曹丕代汉后回中原,曹魏几代帝王都征召管宁,宁称病不出,终身不仕,常着皂帽(一说白帽),布襦褲,拒绝征聘,甘守清贫,后世称其“三国第一人”。享年八十四岁。
  
  王朗:王朗字景兴,山东郯城人,汉末经史学家,曹魏名臣。曹操时为谏议大夫,曹丕称帝后改任司空,封侯,曹叡时任司徒。死后进成侯。与其子王肃均为汉末经学大家,著有《周易传》、《春秋传》等。王朗的孙女即司马昭之妻、晋武帝司马炎之母王元姬,谥明皇后。
  
  张华:张华字茂先,河北固安人,西晋名臣、学者、诗人,藏书家,幼时家贫而“学业优博”,曾作《鹪鹩赋》,被阮籍赞为“王佐之才”。晋武帝时任中书令,力主伐吴,灭吴后论功封侯,官至司空,八王之乱时被赵王伦所杀。著有《张司空集》、《博物志》。存诗三十多首,比较著名的有《情诗五首》。
  
  【简译】
  
  十,华歆和晚辈相处时很严谨,即使平时在家中,也像朝见皇帝那样仪态庄重。陈元方、陈季方兄弟(对家人)却极随和,无拘无束,华家和陈家各有治家之道,都不失安乐和睦的准则。
  
  十一、管宁、华歆曾经一起在园里锄地种菜,发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照样挥锄翻地,跟看见瓦块石头没啥两样,而华歆则把金片捡起来再扔出去;又一次,两个人同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做官的乘坐华丽的马车从他们的书房门前经过,管宁如常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于是割开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十二、王朗常常推崇华歆的见识和胸怀。华歆曾经在年终祭祀的时候召集家族子孙宴饮,王朗也学着这样做。后世有人向张华说起这些事,张华评价说:王朗学华歆,学的都是外在的皮毛,却因此而与华歆的名士风范距离更远了。
  
  十三、华歆和王朗曾一起乘船躲避战乱,有一个路人要求搭乘他们的船一起走,华歆表示不同意,拒绝了他,王朗说:幸好船中地方还宽余,为什么不让他搭乘呢?这时候贼兵追上来了,王朗又主张丢下那个搭乘的人,赶紧开船。华歆说:我拒绝他搭乘,本来就是担心出现这种局面,现在既已答应搭载他,怎么可以因为事情紧急就把他丢下呢?于是坚持让那个人上船。世人就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二人的优劣。
  
  【解读】
  
  这四段主要说的是管宁、华歆、王朗三个人的品德。
  
  1,这几篇故事,意在以人品学识来评价三人:王朗不如华歆,华歆不如管宁。其实这些故事,均属稗官野史,坊间传闻,可信度不高。
  
  归隐与入仕,孰高孰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又或者“小隐于山、大隐于朝”。若按此篇的标准,如何评价诸葛孔明?
  
  其实做学问、做官本来就是两回事。有的人适合做学问却不适合做官,有的人适合做官而不适合做学问。历史地观此三人,政治功绩最高的是华歆,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朗,而历代文人对管宁的名节评价最高,如杜甫:扁舟不独如张翰,白帽还应似管宁。文天祥:或为辽东帽,情操厉鬼冰。
  
  2,管宁、华歆、邴原都很有才名,于当世共称“一龙”,三人合称“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3,《三国演义》把华歆和王朗妖魔化了,华歆在《三国》中是一个趋炎附势、助纣为虐、投靠曹操害死伏皇后的小人。而《三国演义》九十三回中说,七十六岁的王朗作为曹真的军师出征蜀汉,在两军阵前劝诸葛亮投降,被诸葛亮一顿羞辱“皓首匹夫!苍髯老贼”,骂的一口气没上来,栽到马下死了,武乡侯骂死王朗,以衬托诸葛亮的口才。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这回事。
  
  《三国演义》抑曹扬刘,褒贬历史,小说家言尔,与史实相去甚远。不过,华歆和王朗在曹丕篡汉过程中倒是出了很大的力,是曹魏王朝的功臣。施耐庵借写小说骂骂他们俩,也算出出气。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2-8-4 08:58



这几则故事有道理,读其书,识其人,见微知著。

道理归道理,恐怕演义成分不低。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5 00:35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2-8-5 21:43 编辑

  【原文】
  
  十四、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闇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注释】
  
  王  祥: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汉末名士,魏晋大臣,以“至孝”闻名于世。汉末乱世隐居,魏时任司空、太尉,封侯,西晋时官至太保,进封睢陵公,85岁病逝。
  
  【简译】
  
  王祥侍奉后妈非常的恭敬。家里有一颗李子树,结的李子特别的好,后妈就让王祥天天看护者李树。有时忽然刮风下雨,王祥常常抱着李树哭泣。王祥曾经在另外的(屋子)床上睡觉,后妈暗中前去砍他,正赶上王祥起夜上厕所,(后妈)只砍在空被子上。王祥上厕所回来,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后妈非常憎恨他,就跪在后妈面前,请求处死自己。后妈因此受到感动,自此疼爱王祥如自己的儿子一样。
  
  【解读】
  
  卧冰求鲤
  
  “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说的就是王祥。王祥的后妈是中国“后妈”的典范,非常刻薄于他,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坏话,使他也失去了父亲的疼爱,家里所有的脏活累活都叫他干,有一次后妈病了,大冬天的让王祥去河上捞鲤鱼,当时河面都结了厚厚的冰,于是王祥就解开衣服,把胸膛帖在冰面上,大概是想融化冰面再捞鱼(为什么不找东西砸开冰面),这一举动感动了“上天“,于是冰面自动就化开了,从冰窟窿里跳出两尾两条大鲤鱼。
  
  “卧冰求鲤”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所著志怪小说《搜神记》,本来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到了唐代,房玄龄编《晋书》时把王祥“卧冰求鲤”当成真事收录进去,于是成了历史。
  
  《搜神记》还记载了王祥“母又思黄雀灸,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后妈故意难为王祥,又要吃“炸黄雀”,于是天上自动掉下来数十只黄雀。
  
  元代郭居敬精选了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人又配诗配图。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个“卧冰求鲤”的故事。
  
  代代相传到了现在,“卧冰求鲤”已经成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王祥卧冰的地点都考证出来了。现在,王祥生活的那个村子叫“孝友村”,卧冰的那条河叫孝河,河边修了一座亭子,内有一碑,上书“晋元公卧冰求鲤处”。
  
  中国的孝道文化,起于儒家思想,孔子非常提倡忠孝。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正统思想,孝道文化也随之传播发展。《孝经》伪托孔子编撰,其实就是这个时候捏造出来的。汉代采取“察举制”的官吏选拔制度,自下而上地推荐“孝子廉吏”,经地方官员考察后推荐给上级,称“举孝廉”。察举制始于汉武帝,迄于东汉,是汉代官吏晋升的正途。对汉代政治影响甚巨。很多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比如这个王祥。因此两汉孝道之风大盛。
  想当官就必须“孝”,这个孝就难免有点假。作家王蒙在给外国学生讲座时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有一定的虚假性。
  
  深以为然。
  
  琅琊王氏
  琅邪:【láng yá】今写作“琅琊”, 在今山东省东南。秦代置琅琊郡,属徐州。此地诞生了三大家族:琅琊王氏,琅琊诸葛氏,琅琊颜氏。
  
  山东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最为知名的家族之一,起于秦汉,据说秦代名将“王翦、王贲”就是王氏先祖,魏晋之际,王氏以王祥王览最为著名:王祥有个同父异母弟弟,就是那个又要吃鲤鱼又要吃黄雀的后妈生的,叫王览,也以“孝悌”闻名,晋代“琅琊王氏“主要是他的后代,他的孙子就是东晋王朝的奠基人王导,而羲之是他的重孙。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琅琊王氏衣冠南渡,拥戴司马睿建立东晋, 琅琊王氏至此最为显赫,成为晋代四大门阀“王谢桓庾”之首。 直至唐代实行科举制度,门阀制度渐渐被取代,“王谢”因衰。
  唐·刘禹锡有《乌衣巷》诗曰: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世说新语》中关于“琅琊王氏”的人物故事甚多,这里先做一个铺垫。
  
   又:“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这个我也不信。我认为人的品性是不会改变的。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8-5 18:35
先点赞,慢慢细读
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时间: 2022-8-5 21:01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2-8-3 11:53
  【原文】
  
  九、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 ...

有没有可能这贼是梁山泊的,胡通湖…

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时间: 2022-8-5 21:03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2-8-3 12:31
  【原文】
  
  十、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 ...

这段解读的真好!尤其是对归隐与入仕的评价。

作者: 简一竹    时间: 2022-8-5 21:20
写的细致,赞一个!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5 21:30
简一竹 发表于 2022-8-5 21:20
写的细致,赞一个!


芥末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5 21:44
不靠谱的酸菜鱼 发表于 2022-8-5 21:01
有没有可能这贼是梁山泊的,胡通湖…

费爷脑洞好大

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时间: 2022-8-5 21:45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2-8-5 00:35
  【原文】
  
  十四、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 ...

自打你介绍完卧冰求鲤这典故,我就用熟了,哈哈哈~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5 22:07

原文

  十五、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十六、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注释】
  
  晋文王:司马昭谥号。司马昭字子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的次子,曹魏权臣,西晋奠基人之一。曹魏末年,司马昭继兄司马师任大将军,总揽朝政,灭蜀汉,称晋王,公元265年病逝,年五十五。同年,嫡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是为晋武帝,给司马昭上谥号为“晋文帝”。
  
  阮嗣宗:阮籍字嗣宗,河南陈留(今开封)人,魏晋名士,著名诗人、散文家,“建安七子”之阮瑀之子,"竹林七贤"之首,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阮籍狷介狂傲,离经叛道,在魏晋交替之际的险恶环境中,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或酣醉不醒,或缄口不言。阮籍曾任职“步兵校尉”,史称“阮步兵”,著有《阮步兵集》。一子阮咸,亦“竹林七贤”之一。
  
  王  戎:王戎字濬冲,山东琅琊人,竹林七贤之一,长于清谈,精于品鉴。王戎乃“琅琊王氏”族人,累官至尚书令、司徒,封侯。魏晋乱世,王戎“与时舒卷”,随波逐流,苟合以求存,“晦默”以保身,既不理世事,亦不护名节,是史上“大隐于朝”的典范。
  
  嵇  康:嵇康字叔夜,安徽濉溪人,曹魏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是魏晋名士的精神领袖。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其妻是曹操的曾孙女),拜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天纵奇才,丰神俊逸,旷达狂放,卓尔不群,尚老庄,喜“服食”,于文学,音乐,书法,绘画,都有极高的造诣。主张“菲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尚自然”,公然反对当时的儒家“名教”思想潮流,不满司马氏篡位野心,魏正始年间,司马昭屡次召之不至,被权臣钟会所嫉,下狱,公元263年慷慨赴死,时年三十九岁。
  
  嵇康是“魏晋风度”的代表性符号,其生平事迹对后世影响极大,为万世文人师表,“士”之楷模。
  
  【简译】
  
  十五、晋文王司马昭说阮籍为人极其谨慎,每次与他谈话,他只说些玄妙高远的言论,从不褒贬评论别人的长短。
  
  十六、王戎说:跟嵇康相处二十年,从没见到过他脸上有什么喜悦或怨怒的神色。
  
  【解读】
  
  先给阮籍、嵇康行个注目礼。《世说新语》中关于“竹林七贤”的记载很多,且慢慢读来。醉某拟截取《世说新语》之片段,于书房写个《魏晋玄学之“名教与自然”》的帖子,写完接这个帖子里,以解读“名士风流”。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5 22:33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2-8-5 22:52 编辑

  【原文】  
  十七,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注释】
  和  峤:和峤子长舆,河南汝平(今河南省西平)人,魏晋名士。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和洽曹魏时官至太常,父和逌任吏部尚书,魏晋名士夏侯玄是他的舅舅。晋初任中书令,深受晋武帝倚重。
  
  武  帝:晋武帝司马炎, 字安世,河南安县人,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晋朝开国皇帝。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司马炎继晋王位,按司马昭生前的安排,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建立晋国,定都洛阳。279年出兵灭吴,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中国。政治上大肆分封司马氏宗室为王,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伏笔。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农业生产,太康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史称“泰康之治”。死后谥“武”,史称晋武帝。
  
  刘仲雄:刘毅字仲雄,魏晋大臣。汉朝刘氏宗亲,为人公正刚直,史有清名,喜欢品评人物,当时的官吏贵族都很怕他。魏末被逼为官。晋时官至太仆、尚书。
  
  【简译】
  
  王戎、和峤同时遭遇父母之丧,两人都以“孝”著称于世。王戎瘦骨嶙峋、委顿不起;和峤终日哭泣,一切都合乎守孝的礼节。晋武帝司马炎听说此事,对刘毅说:你经常去看望王戎、和峤么?听说和峤的哀痛超过了作为孝子应有的表现,真让人担心他啊。刘毅说:和峤虽然礼数周到,但人的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礼数不周,但哀伤毁损了身体以至于只剩一把骨头了。微臣以为:和峤尽孝不会影响性命,而王戎哀伤过度会危及生命,所以陛下不用担心和峤,倒是应该担心王戎。
  【解读】
    王戎死孝
    和峤之孝是循规蹈矩,王戎则是在演戏。
   现实生活中王戎这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也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智商奇高,又低调卑微,既能“大隐于朝”,又能跟阮籍嵇康这样的人一起愤世嫉俗。于乱世之间的演技,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6 21:33
  【原文】
  
  十八、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注释】
  
  梁王:司马彤字子徽,司马懿之子,司马昭的弟弟,司马炎称帝后封为梁王,任大将军、太宰,为人恭谨但平庸,没有治国的才能。
  
  赵王:司马伦字子彝,司马懿之子,司马昭的弟弟,西晋建立后,封为琅琊郡王,后改封赵王。任安北将军、镇西将军。曾发动政变杀了贾后,逼晋惠帝禅位,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旋即被齐王司马囧为首的诸王推翻,兵败被杀。是“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
  
  裴令公:裴楷字叔则, 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魏晋名士,出身门阀世家“河东裴氏”。弱冠成名,相貌英俊,器宇轩昂,博览群书,精通理义,时称“玉人”,是晋代著名的美男子。年轻时与王戎齐名,为司马氏所用,西晋建立后,以盛德居高位,官至右军将军,侍中。惠帝时,因八王之乱而屡遭祸难,侥幸不死,出任中书令,不久病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语出《老子》:“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简译】
  
  梁王和赵王都是皇帝的近亲,在当世位尊权重。裴楷每年都要求梁王和赵王从封邑收入中拿出几百万钱,用来救济皇室表亲中的贫困者。有人讥讽他说:“为什么要用乞讨来的钱来施恩惠呢?”裴楷说:“用有余来补不足,正是奉行天道啊”
  
  【解读】
  
  1,裴楷一代名士,其事迹在《世说新语》中记载颇多。
  
  2、曹魏、西晋两朝,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政权篡位而来(魏篡汉、晋篡魏);二是上一代夺权后下一代篡位。也不知道这都是什么仪式感。
  
  这两个朝代都很短命,曹魏(220-265)国祚仅四十五年;曹操生前安排好了一切君臣佐使,可惜所托非人,被司马懿骗了,或者司马懿本来也是忠心耿耿的,后来看到曹魏第三代第四代太怂,遂生取而代之之心?
  
  西晋(265—317)国祚五十一年,你说曹操和司马懿这两个奸贼,费尽心思,绞尽脑汁,机关算尽,为儿孙打下了江山,谋取了天下,到了儿孙手里几十年就没了。
  
  开国皇帝本身没有打江山的经历,身边没有随着自己一路征战天下的文臣武将,国基不牢。我猜的。
  
  特别是司马氏的晋代,从开国皇帝算起,一个比一个废物。
  
  由此推想:假如曹操不整那些没用的,自己直接代汉称帝,曹魏的国运会不会长一点?
  
  当然司马懿不行,曹睿在位的时候,曹家的势力还很大,他还篡不了权。司马懿很怕曹睿,有一次司马懿装病不出,曹睿假装探病,去司马懿家一看,司马懿躺在床上口水直流,已经不能说话了,曹睿一看,卧槽这啥造型啊?非常六加七啊?骗过了曹睿。
  
  但司马昭可以啊,司马昭根本没必要等,完全可以亲自篡位当皇帝,不知道为什么非要把开国之君的美誉留给儿子?这也太疼爱儿子了吧。太娇惯的孩子长大都不行,司马炎就是。
  
  随便找个话题嘚嘚几句。
  
  3、还有一件事,得留个记录。我在2016年翻译这篇的时候,“以恤中表之贫者”的中表,我翻译成“用来救济皇室表亲中的贫困者”,跟现在一样。
  
  我的根据是: 汉典:古代称父之姐妹所生子女为外兄弟姐妹,称母之姐妹所生子女为内兄弟姐妹。外为表,内为中,合而称之“中表”外为表,内为中,合而称之“中表”。(字典对“中表”一词的解释)
  
  当时有个版友叫我是来看墓阁的,咱也不知道是墓歌家哪个远房大爷,咱也没敢问。大家都叫他“大木瓜”,外号“大磨叽”,大磨叽是醉痞啊,你翻译的不对。“以恤中表之贫者”是“用来救济天下的贫困百姓”。他把中表翻译成天下百姓。
  
  我进一步举证:《晋书·裴楷传》:梁、赵二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楷岁请二国租钱百万,以散亲族。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
  
  “以散亲族”还有争议吗?大磨叽仍然跟在我后面墨迹了两年多。2018年六星门可罗雀,大磨叽也不来了,以后再也没见到大磨叽。
  
  谨以此文,深深滴怀念一下老木瓜。大磨叽,你在哪里?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8-6 22:02

  【原文】
  
  十九、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
  
  【注释】
  
  太保:指王祥。
  
  【简译】
  
  王戎说:太保王祥处在正始年间,不在擅长清谈一类的人物之列,等到同他交谈时,他所说的道理无不恰到好处,清雅而又深远,莫非是因为他的德行过高而掩盖了他善于清谈的才能吗?
  
  【解读】
  
  正始:曹魏第三任帝王曹芳的年号,在240年—249年。
  
  魏明帝曹叡的子嗣早死,于是把宗亲的儿子曹芳收为养子。239年,曹叡立八岁的曹芳为太子,当天曹叡驾崩,曹芳被立为皇帝,由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始。
  
  正始年间是曹魏集团内部斗争和司马氏争夺政权最为激烈的时期。明帝死前,以曹芳年幼,托孤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发动政变控制了京城。而后杀了曹爽和一大批忠于曹魏的忠臣,自此曹魏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立曹髦为帝。封曹芳为齐王。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封曹芳为邵陵县公,死后谥“厉公”。晋朝没有给曹芳上帝号和庙号。所以曹芳当了一回皇帝,只有年号,却没有帝号,史称“魏齐王曹芳”。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2-8-7 07:33



中表,不是天下人。如果救济天下人,一是轮不到裴。二是别人也不能讥之。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2-8-8 06:45



世说新语,真是衰世之书啊。

醉笑写到哪里哪里衰,什么时候写什么时候乱啊。





作者: 新月如眉    时间: 2022-8-8 10:03
貌似你在半日闲写的古代诗人也没写完呢~还写不写了~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www.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