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梦回故乡】吃不完的包谷羹羹儿 [打印本页]

作者: 渝夫文苑    时间: 2023-9-8 03:22
标题: 【梦回故乡】吃不完的包谷羹羹儿
[attach]782946[/attach][attach]782945[/attach]


  算是预料之中吧,我那篇实话实说的《恨上加恨说红苕》引来一些同乡同学的强烈反弹和无情吐槽。有的很委婉地责问:“吃过昔日苦,方知今朝甜?”有的直接向我开炮:“你娃儿还恨红苕,小时候要没红苕饿死你!”
  掏心窝子的大实话总是很有力量。即使一向自认为脸皮很厚的我,看到这般入木三分、毫不留情的善意批评,依然会脸庞发红、心跳加速、脑门微微出汗,深感自个儿过于矫情,甚至觉得辜负了故乡山水万物对我的养育之恩,多少还有点自责之意:你娃儿怎能饱了肚皮忘了饿?难不成要忘本?
  或许没这么严重,我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话又说回来,谁也没有规定但凡与故乡的文字都要唱赞歌,美与丑,好与坏,只是个人的感受罢了,我等凡夫俗子,就算忤逆了众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也不至于造成恶劣影响,更不会加速下一代下N代对父辈祖辈故乡的快速遗忘甚至彻底忘记。
  想来,故乡是有极强时代感和个人属性的。比如我的故乡,或许根本就只是我和我儿时伙伴的故乡,只是与我在同一地域生长、有类似生活经历的人们的故乡。而对我们的儿女而言,对儿女的儿女们而言,父辈或先辈们的故乡,很可能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陌生之地,一个不会在他们脑海中留下多少印记的遥远他乡。
  我爱我的故乡,爱得那样深沉,爱得那样执着。虽然故乡给我的不只是爱和快乐,虽然故乡也带给我恨和痛苦,但故乡就是故乡,是让我们爱恨交加的地方,是我们难以忘怀的地方,是我们总想回去的地方,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替代的地方。
  也许可以这么说,在故乡面前,爱是真爱,恨亦是爱,并且是更深沉更深刻的爱。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吧?
  啰嗦了这么多,还是言归正传,继续我对故乡“爱恨交加”的回忆吧。
  这一次,还是恨。但恨的对象换了,不再是烧心伤胃的红苕,而是儿时常吃的包谷羹羹儿,也就是玉米面做成的糊糊。
  关于那个温饱尚成问题的年代,有太多深刻而痛苦的记忆,其中就包括怎么也吃不完、怎么也填不包肚皮的包谷羹羹儿。
  在我的重庆渝东山乡老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当时的四川省开县岳溪区的大山里,包谷和红苕一样,是极为重要的农作物,肩负着喂猪和养人的两大神圣使命。
  在缺少大米、小麦的年代里,包谷绝对是山区农家主食中的主角,是口粮中的战斗机,是勉强填饱肚皮、赖以生存下去的救急食品。
  记忆中,每年七八月间,包谷刚刚灌浆不久,还没完全成熟哩,人们就急不可耐地把青皮包裹的包谷棒子掰回家,用手把嫩得出水的玉米粒搣下来,泡上清水,用石磨磨成糊糊,最后在灶屋做成嫩包谷羹羹儿,作为那个时节的主要食品。
  嫩包谷羹羹儿的口感其实不错,细腻,微甜,香气四溢,如果再往锅里放几粒糖精,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尤其是与成熟后的老包谷面做成的羹羹儿相比,嫩包谷羹羹儿算得上是山乡佳肴了。
  当然,如果往嫩包谷羹羹儿放白糖或红糖,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只是在那个年代,这几乎就是奢望,山里绝大多数人家压根儿没有这个实力。
  相对于嫩包谷羹羹儿,老包谷面做成的羹羹儿口感要粗糙许多,也没有甜味,如果石磨不给力,包谷面磨得不够细,还有粗粗砬砬、直硌嗓眼的感觉,想嚼嚼不着,想咽不顺溜,感觉相当不爽。
  还要看到,尽管不那么可口,也很难将其归类为美味,可在那个年代,包谷羹羹儿也不是管饱管够的。
  生活最艰难的年景,包谷羹羹儿会做得很稀,用我们老家的话说,稀得“能照见人影儿”。为了解决不够稠、不抗饿的问题,妈妈们在熬包谷羹羹儿时,往往会往里面放一些红苕坨坨。
  虽然儿时不懂啥叫苦中作乐,我和我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真不矫情,并且还有那么一丢丢傻乎乎、笑呵呵的乐观精神。比如,吃饭的时候,兄弟姐妹五个搞比赛,看谁在最短时间内把一大碗滚烫的包谷羹羹儿喝完。
  这方面,我二哥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一大碗热气腾腾、足以烫伤嘴皮、烫伤舌头、烫伤喉咙的包谷羹羹儿,他只需把嘴贴在碗边,手动头不动,碗转嘴不转,带着节奏,连吸带喝,碗只需在他手里转一圈,也就不到十秒钟,二哥就把碗里的包谷羹羹儿消灭得一干二净。
  每每此时,二姐、我和小妹总是惊讶得目瞪口呆,对二哥总是充满崇拜,也曾试着效仿,但屡屡不得要领,只好作罢。
  对于二哥的这手独家绝技,稳重的大哥向来不作评价,他总是笑而不语,也从未试着挑战二弟的纪录。
  或许,对于大哥而言,他想得最多的不是跟着弟弟妹妹们苦中作乐,而是怎么帮衬父母尽快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吧。毕竟,顿顿喝包谷羹羹儿,怎么说也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
  对于包谷羹羹儿,包括玉米制作的其它食品,我不像对红苕那般恨和抵触,只是不太喜欢而已。直到现在,餐桌上只要有别的选择,我都会对一切玉米制品敬而远之。
  2012年春节前回老家过年,住在镇上的初中同学玉珍姐姐将其冻藏的嫩包谷面送给我,让我拿回山上老家熬成羹羹儿,让家人们一饱口福。
  嫩包谷羹羹儿做好了,一大家子吃得津津有味。尤其是我妈,最好这一口,只要有嫩包谷羹羹儿,别的主食在她眼里就是毫无营养的渣渣。
  面对如今已经很难经常吃到的嫩包谷羹羹儿,家人们吃得很嗨,我却毫无兴趣,直接去隔壁岳父岳母家蹭大米饭吃。
  我真不是挑食,而是年少时吃多吃伤了。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时同样顿顿、天天吃红苕坨坨、喝包谷羹羹儿,我们这些后人吃伤了,今年八十岁的老妈和六十九岁的岳母从没有过吃伤或拒绝的言行。实际上,这两个曾经的邻居、如今的亲家,在对待红苕和包谷的态度上向来高度一致,说这是好东西,怎么可能吃伤?
  二老真不是说说而已。在沈阳生活那些年,姐妹两个时不时的从市场买回红苕和包谷面,自己动手煮来吃,不管我们这些后人喜不喜欢,反正两个老太太吃得津津有味,真真实实解读和诠释着什么叫“百吃不厌”。
  2012年国庆节期间,因为要给外甥何良辰过生日,一大家人从天南海北赶到合肥郊县小妹家团聚,二嫂从渝东老家给老妈捎了几袋速冻的嫩包谷面。由于气温偏高,一路上冻了化、化了冻,等老妈辗转带回沈阳,已经有些馊味了。
  我和邻家女孩都劝老妈不要煮来吃了,岩哥也一再督促奶奶赶紧扔掉,可老太太却舍不得扔,煮了一小锅,加了些白糖,叫上我的老岳母,姐妹俩吃得有一干二净,还连连说“好吃”。
  我问老妈:“吃了那么多年,您真没吃伤啊?”
  老妈笑而不答,一副很享受很满足的样子。


  渝夫2014年4月5日晨草于沈阳,2020年3月6日晨完善于河北易县
[attach]782947[/attach][attach]782944[/attach]



作者: 信以为真    时间: 2023-9-8 05:10
现在吃嫩玉米正是季节
作者: 渝夫文苑    时间: 2023-9-8 05:54
信以为真 发表于 2023-9-8 05:10
现在吃嫩玉米正是季节

对头

作者: 满堂花醉三千客    时间: 2023-9-8 11:16
我也不吃。但是我家小胖爱吃,最爱吃玉米面大馅,
作者: 渝夫文苑    时间: 2023-9-8 14:28
满堂花醉三千客 发表于 2023-9-8 11:16
我也不吃。但是我家小胖爱吃,最爱吃玉米面大馅,

各有各命

作者: 满堂花醉三千客    时间: 2023-9-8 16:59
渝夫文苑 发表于 2023-9-8 14:28
各有各命

真是。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www.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