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三河式的“任性” [打印本页]

作者: 闲散之人    时间: 2025-4-11 06:38
标题: 三河式的“任性”
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25-4-11 10:29 编辑

   河北廊坊三河市,这几天上热榜了,持续的热,引来无数围观的目光。

   以至于,大官媒都拍案而起,予以斥责了。

   事情的起源是,三河市商家陆续接到口头通知,现有的门头牌匾,如果是红蓝黑三底色,必须更改成其它颜色,于是,三河市很快就行动起来了,各个有这样底色牌匾的商家,很无奈却不得不“迅速整改”,因为这个行政令背后意味着什么勿需多说。所以,这一段时间里,三河市常见的景观是很多商家忙不迭的更换店门牌匾的颜色。

   于是,红色醒目的“蜜雪冰城”,一夜之间绿了,成为绿底白字的,灰底白字的,当然,大大小小的店家,只要你“不合规”,颜色必须变,有点“颜色革命”的意思。最瞠目结舌的是,三河医疗机构高悬的项目的红十字标识,也瞬间被绿了,成为一个奇奇怪怪的存在。

   城管说红蓝黑三底色牌匾不让用,没有什么理由,也没有官方行文,只是口头传达,这招挺绝,因为极有可能是他们预料到这种事情一旦出现负面反弹,就可以以各种理由一推六二五,最多抓个倒霉的临时工什么的给社会一个交代。

   红蓝黑原本是很多商家牌匾常用的颜色,当下,用这三色做门头牌匾的比比皆是,为何就刺激了河北三河市相关人员的眼睛,以至于必定要除之以快呢?

   做店家门头规划也没啥毛病,起码看起来有点美观也不是不可以。只是,红彤彤醒目的“蜜雪冰城”刺激了谁的眼睛?以至于必须变绿变灰,以至于连医疗机构的红十字标识都难逃厄运,这足以可见三河市相关部门相关人的任性能量足够大。

   今晨再看,被相关媒体曝光,被官媒点名之后,三河市又变了,“蜜雪冰城”的底色又恢复到红色了,估计医疗机构的红十字也该归位了。

    这个过程倍受折腾的商家,必定要为翻来覆去的门匾折腾,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这笔账算谁的?现在的实体店几乎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还要被这样没来由的折腾,这到底意欲为何?

    不折腾百姓你们是不是就没事儿干?是不是就没有了存在感?

    官爷们,翘着二郎腿,品着茶水,拍着脑门忽而一个“灵感”,就可以让百姓如此不堪,这会儿“为人民服务”已经真的成了稀罕的奢望了吗?

    什么玩意儿?!

作者: 我真很好    时间: 2025-4-11 06:51
朝鲜
作者: 笑流沙    时间: 2025-4-11 07:29


啼笑皆非


作者: 笑流沙    时间: 2025-4-11 07:30


拍脑袋做决定,也不知道这些人脑袋里装的啥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5-4-11 07:35

北京前几年就整顿了临街牌匾的颜色,全是灰黑色的,尺寸也整齐划一。只是不知道是不是有公文公布。
作者: 我真很好    时间: 2025-4-11 07:40
想讨好DZY吧~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25-4-11 07:46
知音 发表于 2025-4-11 07:35
北京前几年就整顿了临街牌匾的颜色,全是灰黑色的,尺寸也整齐划一。只是不知道是不是有公文公布。

北京是蔡奇让干的。香港不也被整顿了招牌和霓虹灯吗?俗话说的是生意不好整柜台嘛,整招牌有啥用?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25-4-11 07:54
特色,权大于法,政策大于法规,当官的就是法。屁大的官员,就可以目无法纪,胡作非为。闲着没事干,专门想一出是一出的坑害百姓。一切皆源于权力是由上头赋予的,官员不是民选的,再怎么胡搞,你都奈何不了他。
作者: 香樟树下    时间: 2025-4-11 07:55
荣成疫情前就统一门牌了,但是现在倒闭的商铺重新弄门牌就没有按照原来的统一格式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5-4-11 08:44
估计医疗机构的红十字也该归位了。
==
这个不会。这个是为了跟红十字协会避讳的。而况蓝十字用惯了,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作者: 河海森林    时间: 2025-4-11 08:55
北京也实行过一段时期,现在也还有那种统一的招牌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作者: 小红袄    时间: 2025-4-11 09:38
请问为什么是红黑蓝三色?难道有典故吗?
蜜雪冰城真行,是此次招牌运动的最大受益者。。

纠正一哈非重点问题,三原色是红黄蓝。。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5-4-11 16:51
小红袄 发表于 2025-4-11 09:38
请问为什么是红黑蓝三色?难道有典故吗?
蜜雪冰城真行,是此次招牌运动的最大受益者。。


好像是说红色有误导消费的嫌疑,但是蓝色为什么不行呢?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www.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