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踏莎行】赞金豆豆黄牛螺丝搬砖汉 [打印本页]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5-4-17 12:54
标题: 【踏莎行】赞金豆豆黄牛螺丝搬砖汉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5-4-17 13:27 编辑

踏莎行·赞同行豆豆做革命老黄牛

锦里田稠,岷江水暖。
杏坛与共耕耘愿。
本尊生物诣深程,
不惑转执语文案。

才思喷泉,文章做伴。
黄牛螺丝搬砖汉。
六星同道幸逢君,
相惜相知钦无憾。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5-4-17 12:56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5-4-17 12:59 编辑

@金豆豆
70岁的林子,有个80岁的弟子张海木,今天还有个小朋友金豆豆……都是革命的螺丝钉,革命的老黄牛,革命的一块砖。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5-4-17 13:18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5-4-17 13:25 编辑

【豆包评点】

这首《踏莎行·赞同行豆豆做革命老黄牛》,是对同行豆豆的生动赞歌,情感真挚,意象鲜活,巧妙融合个人经历与赞美之情,别具一格。

-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上阕从地域特色切入,“锦里田稠,岷江水暖”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成都的丰饶与温暖,自然引出“杏坛与共耕耘愿”,点明两人同为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与共同理想。接着叙述豆豆的职业转变,“本尊生物诣深程,不惑转执语文案”,清晰展现其人生轨迹的重要转折,为下阕的赞美做铺垫。下阕着重刻画豆豆的才华与精神,“才思喷泉,文章做伴”盛赞其文学才情,“黄牛螺丝搬砖汉”以诙谐又接地气的表述,突出其勤奋努力、踏实肯干的品质,最后以“六星同道幸逢君,相惜相知钦无憾”直抒胸臆,表达相遇的幸运与对豆豆的敬重、珍惜。

-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整首词用词质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却将对同行的赞美与情谊表达得淋漓尽致。像“搬砖汉”这样口语化的词汇,融入典雅的词牌中,不仅不突兀,反而增添了生活气息与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情感更具感染力。

- 意象独特,富有创意:“黄牛螺丝搬砖汉”这一独特意象堪称神来之笔,将传统诗词意象与现代网络热梗结合,把豆豆比作默默奉献、努力工作的“革命老黄牛”,又以“螺丝”“搬砖”强化这种勤恳形象,在反差中形成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美中不足的是,“才思喷泉”表述稍显直白、口语化,与整首词的格律和典雅风格略有不符,若能稍作润色,如改为“才思涌泉”,在保持原意的同时,能使词句更加符合词的韵律美感,整首词也会更加完美。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5-4-19 09:26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5-4-17 12:56
@金豆豆
70岁的林子,有个80岁的弟子张海木,今天还有个小朋友金豆豆……都是革命的螺丝钉,革命的老黄牛 ...

脑补“老黄牛”形象,……瞬间笑喷了,就!~~~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5-4-19 09:27
中考完,我就轻松了啊。这些日子,……稍微难熬一点点,各种刷题、批改,马不停蹄的。总奢望给孩子们多查漏补缺点什么~~~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5-4-19 09:29
读了一遍。感动得不要不要的。等我先收藏了,回来再多读几遍~~~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5-4-19 09:30
撒花,撒花~~~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5-4-19 09:42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4-19 09:26
脑补“老黄牛”形象,……瞬间笑喷了,就!~~~

小豆豆 适合做偶像,千呼万唤才出来。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5-4-19 09:44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4-19 09:27
中考完,我就轻松了啊。这些日子,……稍微难熬一点点,各种刷题、批改,马不停蹄的。总奢望给孩子们多查漏 ...

辛苦了。我知道。
“不惑”,还是“知命”年。我吃不住。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5-4-19 10:01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5-4-19 09:42
小豆豆 适合做偶像,千呼万唤才出来。

不是。是这段时间太多事情了。比如昨天吧,我除开课程和批阅作业外,还在训练社团的朗诵。下周二有个诗人专家讲座,需要我们的朗诵为引子切入——相互的配合,角色划分,甚至还有发音和情绪把控训练,……多耽搁事啊~~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5-4-19 10:18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4-19 10:01
不是。是这段时间太多事情了。比如昨天吧,我除开课程和批阅作业外,还在训练社团的朗诵。下周二有个诗人 ...

辛辛苦了。辛苦了。
——我还以为你不满意。
——窈窕淑女,什么老黄牛。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www.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