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艺术与大众
[打印本页]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8-19 09:09
标题:
艺术与大众
艺术与大众 主编 崔晓东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8-19 09:15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8-19 09:17 编辑
看了看价目表,188元,我怎么买可以这么贵的书? 有点吃惊,买了七八年,没看过,无论如何,肯定是为艺术而心动过。
购书地点,黄胄艺术馆,记得非常清楚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5-8-19 10:00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8-19 09:15
看了看价目表,188元,我怎么买可以这么贵的书? 有点吃惊,买了七八年,没看过,无论如何,肯定是为艺术 ...
谢谢主题。
作者:
花中的花
时间:
2025-8-19 10:47
如果喜欢,买了也值得
作者:
秦鲁子
时间:
2025-8-19 16:16
七八年前,国内书画市场的发展曲线,由高转低。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15 12:24
关于《艺术与大众》这本书,根据我的知识库,并没有一本广为流传、确切以此为书名的经典艺术理论著作。您提到的可能是一种泛指,或者是某本特定书籍的译名、简称,甚至可能是一篇论文的标题。
不过,这个话题本身是艺术史和艺术社会学中一个极其核心且经典的议题。虽然我无法确认您具体指的是哪一本书,但我可以基于这个主题,为您梳理一下相关的经典理论和著作。
很可能您所指的思潮来源于以下几位重要理论家及其作品:
1. 瓦尔特·本雅明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这是讨论艺术与大众关系时最常被提及的里程碑式文献。
核心观点:本雅明指出,摄影、电影等现代机械复制技术打破了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的“光晕”(Aura),即其独一无二性、神圣性和权威性。艺术不再被少数精英所垄断,而是可以通过复制品被大众所欣赏和拥有。
关键词:机械复制、光晕的消失、大众文化、电影的革命性。
2. 约翰·伯格 - 《观看之道》
这本著作(以及同名BBC纪录片)极大地普及了关于艺术与大众如何互动的观点。
核心观点:伯格深受本雅明影响,他强调现代的复制技术(如印刷品、电视)彻底改变了我们观看和理解艺术的方式。艺术不再是博物馆里的神秘物品,其意义可以被大众重新解读和争夺。他尤其批判了传统艺术史中隐含的阶级和性别视角。
关键词:观看的方式、艺术的民主化、广告与油画传统。
3. 阿诺德·豪泽尔 - 《艺术社会史》
这位艺术史家从宏观的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了艺术风格变迁与公众(包括大众)之间的关系。
核心观点:艺术的发展并非自律的,而是受到社会阶层、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变化的深刻影响。他详细论述了艺术从为教会、贵族服务,到为中产阶级、最终为大众市场生产的过程。
关键词:社会史、艺术赞助、阶层变化。
4. 其他相关理论家
西奥多·阿多诺:与本雅明辩论,他对“文化工业”持更批判的态度,认为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体系下标准化、商品化的产物,让大众沉迷于虚假的满足,丧失了批判和思考的能力。
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区隔》等著作中,他指出艺术品味是社会阶级区分的工具。大众的审美趣味常常被精英阶层定义为“粗俗的”,以此来维护文化资本和社会等级。
总结一下这个核心议题的几种主要观点:
乐观的民主化视角(如本雅明):技术让艺术从神坛走向大众,促进了文化的民主和平等。
批判的文化工业视角(如阿多诺):大众文化是资本操控的产物,大众只是被动的消费者,真正的艺术反而被边缘化。
分析的社会学视角(如豪泽尔、布尔迪厄):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是社会权力结构和经济基础的反映,艺术是进行社会“区隔”的工具。
所以,如果您想深入了解“艺术与大众”这个话题,我强烈推荐您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和伯格的《观看之道》开始阅读,它们相对短小精悍但影响深远。
希望以上信息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关于《艺术与大众》这本书的线索(作者、封面、大概内容),我也许能更精确地帮您定位。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15 12:29
艺术与大众
纪念洪毅然百年百年诞辰作品文献集 主编 崔晓东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15 12:32
您提到的《艺术与大众:纪念洪毅然百年诞辰作品文献集》是一本为纪念中国著名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和画家洪毅然先生百年诞辰而编纂的重要文献集。下面我为您简要梳理一下这本书和洪毅然先生的相关信息。
📚 书籍基本信息
书名: 《艺术与大众:纪念洪毅然百年诞辰作品文献集》
主编: 崔晓东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3年
装帧: 精装
定价: 188.00元
ISBN: 978-7-5545-0654-7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梳理了洪毅然先生发表的文献及其艺术作品,旨在完整呈现其“大众美学”思想。收录了多篇洪毅然未公开发表的文章,并包含了近代学者对其美学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力图还原其作为美学家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
🧑🎨 洪毅然先生简介
洪毅然(1913-1989),原名洪徵厚,字季远,号达人,四川达县人。
教育背景:1937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绘画系。
教学经历:曾任教于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西北师范大学、兰州艺术学院等院校。
社会兼职:曾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研究所校外研究员等。
艺术创作:早年创作了《水灾》、《战后》、《铁匠》等绘画作品,后因战争等原因,诸多油画作品遗失,留存多为素描及手稿。其素描人物多描绘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大众。
学术著述:出版有《艺术家修养论》、《新美学评论》、《美学论辩》等;《矿阴集》等九部著作未出版。
艺术主张:洪先生被誉为“大众美学家”,强调“艺术要为大众服务”,推崇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他的艺术现代化和大众化实践在其晚年的花鸟画中也有所体现,尝试将西画造型融入中国画。
🖼️ 相关展览
2013年12月26日,为纪念洪毅然百年诞辰,“艺术与大众——纪念洪毅然百年诞辰作品文献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此展览由时任炎黄艺术馆馆长崔晓东策划,从洪先生亲属保存的300多件画作、文献手稿中精选展品,是其首个大型作品及文献展,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其在艺术创作上的风格与成就。
💎 如何获取此书
您可尝试通过大型网络书店(如当当、京东图书、孔夫子旧书网)或出版社直营渠道(如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官方渠道)查询购买。
一些图书馆可能有收藏,例如通化师范学院图书馆(索书号B83-53/53J)和河北传媒学院图书馆(索书号B83-53/31),您可通过当地图书馆的馆藏目录或联合目录查询。
这本书是了解洪毅然先生学术思想、艺术创作及20世纪中国美学与艺术发展的重要文献。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到您。如果您对洪毅然的特定理论或作品感兴趣,我很乐意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15 12:45
您手中有这本书,这是最理想的情况。我们可以进行非常具体和深入的探讨了。
既然您拥有实体书,那么一切分析都可以建立在最准确的信息之上。请翻开书的目录,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步骤来为您服务:
第一步:共同解析目录结构
请您浏览一下全书的目录,它通常能揭示编者的思路和全书的逻辑框架。我们可以一起分析:
全书是如何组织的?
是按时间顺序(如:早期理论、中期创作、晚年思想)编排?
还是按内容主题(如:美学理论篇、艺术批评篇、创作实践篇、纪念文萃篇)编排?
或是按文献类型(如:学术论文、艺术评论、书信手稿、画作图录)编排?
第一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是什么?
它通常是总领全局的绪论或概述,由主编或知名学者撰写,旨在介绍洪毅然的生平、思想和全书精华。
也可能是洪毅然本人一篇具有纲领性的重要论文,被置于篇首以定下基调。
第二步:基于目录,精准点评第一章读后感
现在,请您提供第一章的具体标题,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定位,来构思或点评您的读后感:
如果第一章是【主编导言/绪论】
读后感重点应在于:理解编者是如何提炼和定义洪毅然的核心思想(“艺术大众化”)的。您的读后感可以评价这篇导言是否清晰勾勒了洪先生的生平与学术脉络,是否为读者提供了有效的阅读指南。
如果第一章是【洪毅然的某篇论文,如《艺术与大众》】
读后感重点应在于:文本细读。您需要深入分析这篇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例如:
他是如何定义“艺术”和“大众”的?
他提出了哪些实现“艺术大众化”的路径?
这篇文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
第三步:我将为您提供的具体帮助
当您告诉我第一章的标题后,我可以:
背景解读:为您分析该章节在洪毅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
要点提炼:帮助您梳理该章节的核心论点和关键概念。
点评角度:为您提供分析该章节的独特视角(例如:将其与同时代的其他理论对比,或思考其对当代文化的启示)。
审阅您的读后感:如果您已经写了读后感,请直接发给我。我可以基于我们对目录和章节内容的共同理解,为您提供更具针对性、更精准的点评,包括:
论点是否抓住了核心?
分析是否深入?
结构是否合理?
是否有可以深化或扩展的地方?
请告诉我第一章的标题吧! 我们随时可以开始这场基于精准文本的、高质量的讨论。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www.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