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家长茶室】七嘴八舌话童年(连载) [打印本页]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20 07:07
标题: 【家长茶室】七嘴八舌话童年(连载)
本帖最后由 频飞 于 2025-9-21 21:04 编辑

《垂髫学堂记》

吾家小院,近来开了一所“垂髫学堂”。学生只一人,乃三岁稚子;先生亦只一人,恰是四十痴翁。学堂无甚规矩,桌椅板凳皆可作教具,沙土蝼蚁俱能成教材。

小儿初入学堂时,尚是蹒跚模样。每见蝴蝶过墙,必弃书追之;偶闻蟋蟀鸣阶,即伏地寻踪。我本欲教他识字数画,反倒跟他认得了十几种甲虫,晓得蜗牛触角最怕沾盐。原是我这个先生,先向学生拜了师。

至五岁光景,小儿忽成“哲人”。晨起问:“昨日去了何处?可能追回?”暮时叹:“月亮跟我走,它脚疼不疼?”我翻遍典籍答不上来,只得老实说:“阿爹也不知。”他便拍拍我手背:“无妨,等我长大告诉你。”这般童言,竟比圣贤书更醒人心脾。

近来七岁将至,小儿渐知世上有“规矩”二字。画人必添双足,涂天定要染蓝。我见他画得拘谨,便取纸墨与他同绘。我画黄猫捉红鱼,他绘紫马骑青虹。父子相视大笑,霎时明白:原是孩子教我破了心中樊笼。

常闻人言“教化童子”,我却疑是童子教化大人。他们用三尺视角,照见我们遗忘的星河;借赤子心肠,暖化我们世故的冰霜。所谓成长,原是父母借儿女的光阴,重新活过一遍清明。

学堂今日课业:共堆沙塔待潮至。塔倒时,小儿拍手称妙:“明日再堆更高的!”我忽然了悟——这沙塔何须永固,堆沙之乐原在掌心沙粒流淌时。(deep seek)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20 07:16
《陪蜗牛看星》

世人常道教育子女,犹如塑造泥人,必按心中图样拿捏。我却以为,陪伴小儿成长,倒像是陪一只蜗牛看星星——它自循它的轨迹,你只得放缓步子,并肩坐在草露间,共赏那片苍穹。

我家那小童三岁时,独爱蹲在墙根观摩蚂蚁搬家。我原想教他念《昆虫记》,却反被他拉住衣角:“阿爹轻声,它们在说家常话呢。”便只得屏息跪在青石板上,竟真从蚁群触角的相触间,听出几分人世罕有的默契。这哪里是我陪他,分明是他领我重访了失落的微观王国。

至五岁,小儿迷上灶台学问。面粉团在他掌心能捏出长耳兔,蛋液入油锅会绽成金莲花。某日他执意要自煮“七彩汤”,我眼睁睁见他调了酱油、蜂蜜、花瓣与枸杞,心下暗叫可惜了食材。待那锅灰褐稠汤捧到面前,却见他眼瞳亮过星子:“阿爹先尝!”我闭目啜饮,竟品出天地初开时的淳味。原来童心的创造,从来不讲人间规矩。

而今七龄小儿,已能握笔描红。我坐他左侧习字,他忽搁笔叹道:“阿爹的字像老松,我的字像小蚯蚓。”我正待安慰,他却自笑起来:“蚯蚓才好呢,会在土里写字,让种子看得懂。”霎时教我愕然——我思忖笔墨形神,他竟参透了沟通本源。

这般陪伴中,我渐渐悟得:不是父教子,而是子度父。他用三年光阴,度我出功名之执;又用两载春秋,度我破成见之牢;而今竟要度我见万物平等。所谓陪伴,实则是借稚子澄明之心,为蒙尘的成人世界开光。

夜色初降时,小儿忽指窗棂:“月亮缺了一牙,准是给天狗啃了。”我原想解说天文,转念却应和:“明日我们晒个圆饼,替月亮补上可好?”他咯咯笑倒在我怀里,银河便从我们相触的衣褶间流过。

须知陪伴之道,不在牵绳引路,而在与蜗牛同匍匐时,共见星辰垂野的壮丽。(deep seek)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20 14:23
本人在3-7岁学龄前的记忆是空白期,孩子在这段时间成长过程中,我也几乎没有和他互动过。总感觉需要补上这一课。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20 14:28
【MV《阳光的味道》棚拍版 三番作词 王龙作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are_source=copy_web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20 15:58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谚语之所以流传千年,是因为它精准地概括了不同早期发展阶段需要关注的不同重点。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三岁看地基,七岁看蓝图”。

三岁时,我们看的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品质和潜能。

七岁时,我们看的是这些品质如何整合发展,初步形成未来走向的稳定模式和格局。

以下是具体“看什么”的详细分解:

👶 三岁看什么:看“根基”与“潜能”
三岁是人格和基础能力发展的“黄金期”。这时主要观察孩子如何与世界进行最初级的互动。

观察维度        具体看什么        为什么重要
1. 安全感与依恋        • 与主要抚养者(尤其是妈妈)分离时的反应
• 遇到困难或害怕时是否主动寻求安抚
• 情绪是否整体平稳,容易安抚        建立了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内心更有力量,未来更独立、自信,人际关系更好。这是一切发展的心理基石。
2. 好奇心与探索欲        • 是否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愿意触摸、观察
• 是否喜欢提问(用语言或动作)
• 在安全范围内是否愿意尝试新活动        这是学习动力的源头。好奇心强的孩子,未来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更强。
3. 情绪管理与性格底色        • 遇到挫折的反应(是轻易放弃、发脾气还是尝试解决)
• 日常情绪是偏开朗乐观还是谨慎内向
• 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如何表达(如哭闹、沟通)        能看出孩子的气质类型和最初的情绪调节能力。这是未来情商(EQ)和抗挫力的基础。
4. 语言与沟通萌芽        • 是否愿意用语言或手势表达需求
• 是否能理解并执行简单指令
• 是否对交流互动感兴趣        语言能力是思维和社交的工具,此时的水平预示着未来的学习和社会交往潜力。
小结:三岁看的是“种子”的质量。 我们关注孩子是否拥有安全的依恋、旺盛的好奇心、稳定的情绪这些能支持他未来茁壮成长的核心养分。

👦 七岁看什么:看“模式”与“格局”
七岁左右,孩子的大脑执行功能接近成人,开始进入具体运算阶段。这时主要观察孩子已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认知习惯。

观察维度        具体看什么        为什么重要
1. 专注力与自律        • 能否专心完成一项任务(如拼图、看书)20分钟左右
• 能否为了长远目标抑制眼前冲动(如先写完作业再玩)
• 是否守规矩,能适应集体生活        这是执行功能的核心,直接决定未来的学业成绩和职业成就。自律是成功的基石。
2. 社交与合作能力        • 如何解决与同伴的冲突(是抢、哭、告状还是协商)
• 是否懂得轮流、分享和合作
• 是否有要好的朋友,如何维持友谊        社会性开始成熟,未来的团队合作、领导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在此初现端倪。
3. 责任感与品格        • 是否愿意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 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是否有担当(如弄坏东西是否承认)
• 是否表现出诚实、善良、有同情心等品质        基本的价值观和品德正在内化,这构成了未来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底线。
4. 思维模式与习惯        • 遇到难题是直接放弃还是思考解决方法
• 是否爱动脑筋,喜欢问“为什么”并追寻答案
• 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是固定型思维还是成长型思维)        这反映了孩子的认知习惯,是未来能否持续学习和突破自我的关键。
小结:七岁看的是“树苗”的长势和形态。 我们关注孩子是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稳定的行为模式、积极的社交方式和正向的品格价值观,这些将深刻影响他的人生轨迹。

⚖️ 核心提醒:用发展的眼光看
“看”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给孩子下定论,而是为了因材施教,及时引导。

如果三岁“没看好”:比如安全感不足、脾气急躁,恰恰说明我们需要在这些方面给予更多耐心和科学的爱,完全来得及弥补。

如果七岁“没看好”:比如专注力差、畏难,这正是一个关键的教育干预期,通过培养习惯、鼓励尝试,完全可以重塑其行为模式。

总结一句话:
三岁,看的是天性潜质和养育的“底色”;七岁,看的是习惯养成和教育的“成果”。 这句谚语是对大人的提醒:童年早期的每一天都至关重要,我们的用心耕耘,正是在为孩子书写未来。



作者: 频飞    时间: 2025-9-21 21:02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20 14:23
本人在3-7岁学龄前的记忆是空白期,孩子在这段时间成长过程中,我也几乎没有和他互动过。总感觉需要补上这 ...

等孙子上学时一起补上

作者: 频飞    时间: 2025-9-21 21:02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20 14:23
本人在3-7岁学龄前的记忆是空白期,孩子在这段时间成长过程中,我也几乎没有和他互动过。总感觉需要补上这 ...

等孙子上学时一起补上

作者: 频飞    时间: 2025-9-21 21:02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20 14:23
本人在3-7岁学龄前的记忆是空白期,孩子在这段时间成长过程中,我也几乎没有和他互动过。总感觉需要补上这 ...

等孙子上学时一起补上

作者: 频飞    时间: 2025-9-21 21:03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20 14:23
本人在3-7岁学龄前的记忆是空白期,孩子在这段时间成长过程中,我也几乎没有和他互动过。总感觉需要补上这 ...

等带孙时一起补上

作者: 频飞    时间: 2025-9-21 21:05


作者: 频飞    时间: 2025-9-21 21:06
网卡
作者: 频飞    时间: 2025-9-22 07:12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20 14:23
本人在3-7岁学龄前的记忆是空白期,孩子在这段时间成长过程中,我也几乎没有和他互动过。总感觉需要补上这 ...

我童年的记忆有感觉是一年级的事

作者: 频飞    时间: 2025-9-22 07:13
家里最早的全家福,是一张全部孩子打赤脚的合影
作者: 频飞    时间: 2025-9-22 07:15
频飞 发表于 2025-9-22 07:13
家里最早的全家福,是一张全部孩子打赤脚的合影

借助这张照片的记忆会早些,依稀记得当时是早晨,是有照相的人来,我爸喊大家快点起床照相,所以急得大家都来不及穿鞋子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22 07:21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9-22 07:30 编辑
频飞 发表于 2025-9-22 07:12
我童年的记忆有感觉是一年级的事

对小学一年级只有一个画面,还很模糊,老师到家里通知入学,老师姓蔡,个子很矮,爱笑,有大姐姐或妈妈的影子。我曾找同学问过她的去向,没人知道。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22 07:33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9-22 07:52 编辑

童年没有进过幼儿园,姐姐入过托,这是老母亲说的,被送回老家,老家还有玩伴,也没印象了,只是回老家,有人经常提起此事。
小时候,住平房,家里有很大的院子,家里还有地道,是废旧厂房的遗址,老父亲养了很多兔子,总往地道钻,那块地方叫干燥室。住的不远处,也就40-50米,就是当时非常先进轮窑,出砖的。网上查了一下,是东德人帮助建的。轮窑有烟筒,也有40-50米高,是地标式建筑。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22 07:55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9-22 07:59 编辑
频飞 发表于 2025-9-22 07:13
家里最早的全家福,是一张全部孩子打赤脚的合影

家里保留了早年三张全家福,只有一张有我,那是大哥迎娶大嫂时候照的。最有纪念意义的是大哥和二哥小时候的全家福,三代同堂,女人坐C位,不知是什么意思

作者: 天涯听涛    时间: 2025-9-22 09:20
好文。
清新自然有趣,有汪曾褀的风格。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22 13:55
天涯听涛 发表于 2025-9-22 09:20
好文。
清新自然有趣,有汪曾褀的风格。

谢谢你的引荐,汪曾褀,记住了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22 14:08
频飞 发表于 2025-9-21 21:03
等带孙时一起补上

幼儿,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就是期待ta们是神童或天才。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22 14:12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9-22 14:14 编辑

深入探讨一下“神童”与“天才”这个话题。这是一个关于非凡潜力、后天培养以及人类智力无限可能性的迷人领域。

定义与区分
首先,我们通常会对这两个词有一个大致的区分:

神童

核心特征: 在童年时期(通常指10岁以前)就在某一或多个领域展现出接近专家水平的卓越能力。

焦点: 早期绽放。他们的能力是超前的、早熟的,与其年龄极不匹配。

领域: 通常体现在非常具体的领域,如音乐(莫扎特)、数学、象棋、艺术、记忆等。

关键点: “神童”是一个基于年龄和成就的描述。有些神童长大后能力会趋于平缓,成为优秀的专业人士;而有些则会继续发展,成为改变世界的天才。

天才

核心特征: 拥有极高的智力或创造力,能够在其领域做出极其原创、深刻且具有影响力的贡献。

焦点: 成就的深度和影响力。他们的工作往往能重新定义某个领域或开辟新的方向。

领域: 范围更广,可以是在科学、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等任何需要深度思考和创新的领域。

关键点: “天才”是一个基于贡献和影响力的描述。天才不一定都是神童(例如,爱因斯坦);而许多神童也未必最终都能达到“天才”的级别。

简单比喻: 神童是起步惊人的赛车,而天才是最终赢得锦标赛冠军的车手。有些起步惊人的赛车中途退赛,而有些冠军车手起步可能并不最快。

神童/天才的常见特质
尽管每个个体都独一无二,但他们通常表现出一些共同点:

强烈的内在动机和好奇心: 他们对某个领域有燃烧般的热爱和求知欲,学习是出于内在驱动,而非外部奖励。

超凡的记忆力和信息处理速度: 能够快速吸收、处理和记忆大量信息。

深度专注力: 可以长时间、高度集中地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有时会进入“心流”状态)。

超越同龄人的抽象思维和模式识别能力: 能够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联系和规律。

追求完美和极致: 对自己有极高的标准,不轻易满足。

挑战与误区
成为神童或天才并非只有光环,他们也面临独特的挑战:

社交与情感发展: 智力远超同龄人,可能导致社交孤立、难以找到朋友,情感成熟度可能跟不上智力发展。

巨大的压力与期望: 来自家庭、社会和自身的巨大期望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导致焦虑、抑郁或“冒名顶替综合症”。

“伤仲永”现象: 有些神童的能力可能随着青春期或环境变化而未能持续发展,或者他们的早期优势在其他人赶上后不再明显。

片面发展: 过度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可能导致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缺失。

教育系统的困境: 传统的教育体系很难满足他们的学习速度和深度,他们可能感到无聊和挫败。

一个重要误区: 认为“天才=全才”。事实上,很多天才只在特定领域拥有非凡能力,在其他方面可能非常普通甚至存在困难。

培养与支持:关键比发现更重要
发现一个神童是令人兴奋的,但如何培养和支持他们走向健康、成功的未来则更为关键。

提供丰富的资源与环境: 为他们提供 access to 大量的书籍、工具、导师和学习机会,满足他们饥渴的求知欲。

情感支持与心理健康关怀: 帮助他们处理压力、期望和社交困惑。让他们知道,他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们的成就,更在于他们自身。

平衡发展: 鼓励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发展社交技能、享受普通的童年乐趣,避免过度单一化发展。(deep seek)

找到合适的教育路径: 这可能意味着跳级、进入特殊项目、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或找到能理解他们的导师。

强调努力与过程: 赞美他们的努力、策略和毅力,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天赋”。这有助于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他们不畏挑战。

著名的例子
神童(亦是天才):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古典音乐领域最著名的神童,3岁辨音,5岁作曲,6岁开始欧洲巡演。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 传奇智商人物,9岁入哈佛,但后期选择隐居,常被引为“压力下陨落”的例子。

陶哲轩: 华裔数学家,7岁学微积分,21岁获普林斯顿博士,31岁获菲尔兹奖,是神童成功转型为世界级天才的典范。

大器晚成者(天才而非神童):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小时候说话晚,曾被怀疑有学习障碍,但后来彻底改变了物理学。

文森特·梵高: 27岁左右才开始认真从事绘画,生前寂寂无名,死后才被公认为天才。

总结
神童和天才展现了人类潜能令人惊叹的多样性。他们既是上天的馈赠,也面临着独特的成长挑战。社会最重要的角色不是给他们贴上标签,而是提供一个充满养分、理解和支持的环境,让他们的天赋能够健康地绽放,最终转化为能够丰富全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 无论孩子是否是“神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韧性和对学习的热爱,才是最重要的教育真谛。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22 14:13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9-22 14:15 编辑

天才的特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话题,它远不止是“高智商”这么简单。这些特质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天才非凡的创造力和贡献的基础。

以下是天才一些常见且关键的特质:

1. 极致的好奇心与内在驱动
表现: 他们对世界有一种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并追求理解是出于内在的强烈欲望,而非为了外部奖励或认可。他们常常沉迷于“无用”的问题,纯粹为了求知而求知。

例子: 爱因斯坦思考“如果追着一束光跑会看到什么”,这个看似幼稚的问题最终引向了狭义相对论。

2. 超凡的联想思维与模式识别能力
表现: 这是天才最核心的认知特质之一。他们能迅速看透表面现象,识别出底层隐藏的模式、结构和联系。他们善于将看似完全不相干的概念、领域连接起来,进行跨学科思考,从而产生革命性的想法。

例子: 史蒂夫·乔布斯将书法课的美学(一个领域)应用到计算机字体设计(另一个领域),极大地提升了个人电脑的用户体验。

3. 深度专注与“心流”状态
表现: 他们能够长时间、高度集中地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排除一切外界干扰。这种状态通常被称为“心流”(Flow),在这种状态下,工作效率和创造力会达到巅峰。

例子: 牛顿在做实验时可以忘记吃饭;数学家们常常会为一个问题苦思冥想数小时甚至数天。

4. 发散性思维与叛逆精神
表现: 他们不盲从权威,不轻易接受现状。他们喜欢质疑默认的规则和假设,思考“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和“如果不这样会怎样?”。这种批判性思维和反传统的倾向是突破性创新的关键。

例子: 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并通过比萨斜塔实验挑战了千年权威。

5. 对模糊性的高度容忍
表现: 他们能够在没有明确答案、充满不确定性和混乱的状态下保持思考和工作很长时间。普通人可能会因此感到焦虑并放弃,而天才则将其视为探索和创造的必要过程。

例子: 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过程往往是漫长且没有清晰路径的,能够忍受这种“在黑暗中摸索”的状态至关重要。

6. 强大的工作伦理与毅力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但常被忽略的特质。 人们往往只看到天才的“灵光一现”,却忽略了背后艰苦卓绝的努力。

表现: 他们愿意为其目标付出巨大的、长期的努力。托马斯·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精准地捕捉了这一点。

例子: 莫扎特在成名前,早已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了超过十年的极端刻苦的训练。

7. 丰富的想象力与视觉化能力
表现: 他们不仅用逻辑思考,更能用图像、空间和直觉来思考。他们能在脑中构建和操纵复杂的图像、模型和理论结构。

例子: 尼古拉·特斯拉据说能在脑中完整地可视化、测试和修改一台发动机的所有细节,无需图纸。化学家凯库勒在梦中看到蛇咬住自己的尾巴,从而构想出来苯环的环形结构。

8. 深刻的直觉
表现: 他们常常有一种强烈的、无法完全用逻辑解释的“感觉”,知道某个方向是对的或某个答案是怎样的。这种直觉建立在潜意识对大量模式和信息的处理之上。

例子: 数学家经常提到,在完成一个形式的证明之前,他们早已“知道”某个定理是正确的。

需要注意的重要区别:
天才 ≠ 全才: 许多天才只在特定领域表现出上述特质,在其他方面可能非常普通甚至存在困难(例如社交障碍)。

特质 ≠ 成功: 拥有这些特质并不自动保证人生的成功或幸福。许多天才因为与社会格格不入、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缺乏情感支持而陷入困境。

与精神疾病的共病性: 研究表明,极高的创造力与某些精神疾病(如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这绝非必然。

总而言之,天才的特质是一个复杂的组合:它既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如非凡的神经认知结构),也是后天自我塑造的结果(如极致的毅力和专注)。 正是这种“天赋”与“苦功”的结合,才催生了那些改变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伟大作品和思想。(deep seek)


作者: 频飞    时间: 2025-9-22 14:50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22 14:13
天才的特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话题,它远不止是“高智商”这么简单。这些特质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天才非 ...

系统加深度,学习

作者: 频飞    时间: 2025-9-22 14:52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22 14:13
天才的特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话题,它远不止是“高智商”这么简单。这些特质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天才非 ...

与凡夫交流不多,但常潜水看文字,识人品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22 15:11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9-22 15:15 编辑
频飞 发表于 2025-9-22 14:52
与凡夫交流不多,但常潜水看文字,识人品

我姐孙子二岁多,她正发愁幼儿教育,我就多了点思考。和孩子一起成长,是个不错的主意。

你们陪伴孩子有经验,向你们学习。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22 15:59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9-22 16:04 编辑

   我的记性不好,老父亲记性很好,他经常提起他念私塾的课文,印象最深就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这句话,他毛笔字也不错,是小楷,二叔和老姑都念到师范,他是家里老大,被爷爷教育种庄稼,只念了初小就不念了,种地去了,一解放,他就离家出走了,因为二叔当兵去了,他生气了。
作者: 频飞    时间: 2025-9-22 17:15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22 15:59
我的记性不好,老父亲记性很好,他经常提起他念私塾的课文,印象最深就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这句话 ...

书香之家

作者: 频飞    时间: 2025-9-22 17:17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22 07:21
对小学一年级只有一个画面,还很模糊,老师到家里通知入学,老师姓蔡,个子很矮,爱笑,有大姐姐或妈妈的 ...

我母亲是小学老师,每年都会带我们走家串户动员孩子们入学

作者: 频飞    时间: 2025-9-22 17:19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22 07:33
童年没有进过幼儿园,姐姐入过托,这是老母亲说的,被送回老家,老家还有玩伴,也没印象了,只是回老家, ...

我小时候就养了很多子,还鸭鸡等家禽,生活丰富而忙碌

作者: 频飞    时间: 2025-9-22 17:20
频飞 发表于 2025-9-22 17:19
我小时候就养了很多子,还鸭鸡等家禽,生活丰富而忙碌

拔草、捉泥鳅、砍柴是日常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22 17:21
频飞 发表于 2025-9-22 17:15
书香之家

不是,他是壮工,只是对没上学耿耿于怀。在村里,爷爷家是个小姓,让孩子拼死读书也是为了争口气,但老大要种地,做后援。

作者: 频飞    时间: 2025-9-22 17:22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22 17:21
不是,他是壮工,只是对没上学耿耿于怀。在村里,爷爷家是个小姓,让孩子拼死读书也是为了争口气,但老大 ...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www.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