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25-7-22 11:51 编辑
今天大暑,这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天最后的一个节气,所谓大暑,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段,且湿度大,雷暴多。
刚才来了一场雨,雨前响亮亮的来了几声雷,真应景。
往年,至少是去年,这个时候,耳朵里都是蝉鸣。
今年,少的出奇,少的不可思议。
蝉们哪去了?我估计是和人们热情万分的饕餮精神,执着寻找和捕捉”知了猴“是有直接关系的。小区里,刚落黑,就能看到树丛中,树下,隐约的手电光,那都是捉”知了猴“的人,一个个手里拎着个矿泉水瓶子,捉到了就直接塞进去了,可怜的”知了猴“还没等脱变成蝉,就成了人的盘中餐。
据说高蛋白,据说很美味,据说......
这么整你上哪里听到蝉鸣,偶尔的漏网成蝉的,基本都躲在树的高处,没精打采,有气无力的叫几声了。
蝉的品种非常多,南北方的都不一样。在厦门工作期间,我对厦门的蝉印象颇深,个头很小,但是,噪音能力一流,它的鸣叫带着一种入脑的刺激声线,一个调调,直入脑际。
周期蝉是值得一说的。
周期蝉(Magicicada)是北美一类蝉的属名,其生命周期为十三年或十七年,也被称为十七年的蝉或十三年蝉。幼虫孵化后即钻入地下,一生绝大多数时间在地下度过,靠吸食树根的汁液生存。到了孵化后的第十三年或十七年,同种蝉的幼虫同时破土而出,在4-6周内羽化、交配、产卵、死亡。卵孵化后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因此某一年份在美国东部一些地方每过十七或十三年就会突然出现的大量的蝉,成为一种奇景。
十七年蝉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是为了躲避天敌的侵害并安全延续种群。因为 17 是质数,能避免与具有偶数繁殖周期的天敌相遇,同时大量个体同步出土,可引发 “捕食者饱和效应”,让捕食者无法全部吃掉,从而提高种群存活率。
大连这边的蝉体型和外形有点像十七年的蝉,但肯定不是”周期蝉“,大连的蝉本地又叫”咪咪嘎“,大约是从它的叫声里衍生出来的这个叫法。大连的蝉叫起来多少带点乐感和起伏,比厦门的蝉好一些。
没有蝉鸣的夏天,还是夏天么? 不吃知了猴,就活不下去了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