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其本来,即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本来是永恒的,本来是生,本来是死,本来是爱。本来当中没有成就和挫败,这就是事实,存在的真正现实。
作者首先指出:我们多数人都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所谓虚幻,就是一个上帝的、象征的、理念的、图像的世界。其中,包括各种宗教,佛教基督教印度教等等。虚幻的世界,就像无意识嵌入我们内心里,在世界不同文化、文明或宗教里发挥极大的作用。虚幻世界的作用是,便于你我来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当现实世界里,充满不幸与争斗,让我们感到痛苦的时候。然而,我们从现实世界逃离到虚幻世界,依然充满矛盾而痛苦。所以,理解我们生活中这个虚幻世界,就显得非常重要。
生命的美好是存在的,比如大自然的美,比如孩子的欢笑。然而,痛苦的感觉犹在,无论对于个体还是集体。那么,如何寻找出路,找到问题解决的根本办法呢?
首先,我们要直视痛苦的本质,明白痛苦是什么,就不会有痛苦了。不管有什么样的事实,在我们生命中出现。不要有恐惧的意志,不满的意志,满足的意志。哪里有意志---行动和不满的意志,成就和满足的意志,哪里就会有恐惧。恐惧、意志、痛苦,三者同行。哪里有意志,哪里就有恐惧;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痛苦。意志是欲望发生矛盾造成。因此,我们发现自我心灵多么渺小、浅薄以及空虚。当意识到这个事实后,最后就会带来悲哀与痛苦。比如,巨大的孤独导致的悲哀,它所带来的痛苦;还有疾病带来的痛苦……各种各样的痛苦存在,我们却并不观察、觉知生命本身(没人探究痛苦都是些什么),而是选择逃避。这是欲望的本能运动。在我们逃避痛苦的时候,就迷失在心灵的虚幻世界里了。逃避方式各种各样,比如,我们通过有组织的宗教和信仰来逃避,此生我不能解决我的问题,那么总还会有来世;比如,我们沉迷于享乐;比如翻书学知识---这些逃避让我们战胜了其中的一部分痛苦,却又陷入新的形式主义中。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凝视事实,接受事实。事实不是某种抽象的理论,而是我们自己真实的生活。如其本来,本来是永恒的,本来是生,本来是死的,本来是爱,本来当中没有成就和挫败。这就是事实,存在的真正现实。而要做到这个,非常困难。因为我们的心灵被教化,限制在各种各样逃避中。所以,我们不应该执着于一些观念,或者单纯的谈论象征事实的东西。比如死亡,既是一个象征的词语,它蕴含的意义是恐惧、痛苦、孤独,空虚、渺小等等。我们几乎从未洞察过死亡的表象,也从未理解蕴含死亡之中的超凡意义。这才是事实。
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逃避的意志,恐惧产生意志。哪里有梦想,意志就会在它的成就中变得无情。不满和有待满足,又会产生新的意志。各种各样的意志,又不可避免地导致痛苦。我们难以平静地注视着一些东西,并找出结束痛苦的办法。各种符号象征,扰乱我们直视痛苦,觉知生命的真实,比如我们迷失在工作中,比如我们去拜访庙堂崇拜偶像,比如我们执着于一种系统或信仰。一切都是逃避。然而,驱逐痛苦并不能结束痛苦,也无法由意志的行动来终结。其实,只要我们心灵直面事实即可,注视本来是不会痛苦的。因为一切都是徒劳。当你把生命的虚无变成别的东西,那么挣扎焦虑麻烦就开始了---这些最终会带来痛苦。
只有当心灵为了逃避而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全部被摆脱干净,痛苦才会结束。痛苦就如死亡,我们直面事实,不接受也不拒绝。当你这样无时无刻地直面你所面对的一切,你就会发现有一场突发的思想爆炸来临。那么,死亡就有了全然不同的意义。死亡是未知的,就像痛苦一样。你真的不了解死亡,不了解它的深奥,不了解它超凡的活力。你了解痛苦而作出的反应,却不了解死亡的行为,它蕴含的意义;你不了解它是丑还是美。但是要了解到死亡和痛苦的本质、深度、美和可爱,死亡和痛苦就结束了。
凭借已知到达未知:死亡、痛苦。让已知不再污染心灵。事实就是这样---死亡和痛苦的事实---当你完整地关注这个事实,心灵就不会受到这样的污染。拥有这样完全领悟的境界,一切虚幻的东西消失了。生命就如死亡,我们看到了它的美与浩瀚。原来,爱、死亡和痛苦是完全一样的。爱、死亡和痛苦当然都是不可知的。当你了解爱,你就不再爱了。爱是超越时间的,爱无始无终,而知识却拥有时间。当心灵不为什么所动的时候,恩赐才会降临。了解死亡是一种恩赐,因为死亡是未知的。不理解死亡,你也许会花费你的一生来寻找未知,而你永远也不会找到它。这就像爱一样,你是不了解的。你不知道什么是爱,不知道什么是真。但爱是不应去寻找的,真也不应该去寻找。当你寻找真,就是为其所动,就是在逃避现实。 “真”在本来当中,而不是在为本来所做的行动当中。
So,你明白了吗?如其本来,它究竟是在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