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晚 于 2025-8-1 15:56 编辑
八月一号。乌云堆积,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
坐在落地窗前,打开音乐听民谣,万利的《陀螺》。
昨天黄昏,院子里看落日,晚霞将云层染成桔粉色,那一刻,我又被震撼、惊艳了,似乎每一天的落日总是有所区别,桔粉色的西天,云层低垂,一层一层断开,那场景,我用美色去描述。
而后,打开这首民谣,初听一些怪异,与美景不甚相符。按下开关键,这种低沉的音色,要选个适当的氛围。
据说,宋冬野第一次听这首歌,也哭了。
四手姑娘说,她听哭了。
千里之外,我暖不到歌曲给她的悲伤,她说,写一写吧,难得遇到一个情趣相似的人,那么,我就来听一听,写一写,感受她的感受。
万晓利的陀螺,曲风沙哑,低沉,而这首民谣所传递的内涵,唱尽生活的苦,也需要他这样的声线去演绎。
音乐起始,用一声“铛”,拉开生活的序幕,人生开始,都是欣喜的,象我们的少年时,他唱:“在田野上转,在清风里转”。初始不识愁滋味,直到尝尽苦涩,他又唱:在沉默里转,在孤独里转,在血红里转,在你已衰老的容颜里转。
转到血液鲜红,转到英雄末路,再转到美人迟暮。我们生下来,就是一直,一直转动,象那只玩具陀螺。如果你停下来,生命也就终止。
这一首民谣,没有强大的承受力,真的是听不来。乍听进去,会陷入一种绝望,地狱般的境地,没有几人能抗住歌者带给你的感染力。如果听完,你只是浮云般掠过,微雨打湿肩膀,只能说,你听这首歌如同蜻蜓点水,只是一瞥的功夫。
循环到第七遍,情感上不再为歌曲带来的沉重纠结,开始的沉闷,被窗外风驱赶。这首民谣,仍然有它独有的特色,叙述性,抒情式。
他唱的是平凡人的一生,迷茫,无助。
初听,可能会激起你内心的暴燥,不安,如果正被生活压榨,那么正好,它是你心灵的发泄。
人类活着,都想找一个知音寄托,可以是书本,音乐,舞蹈。
万晓利的声音,沙哑着,淡淡着,又苦闷着,想释放,想倾诉,想要陀螺停下转动,又不得不挥起鞭子,被生活抽打,虐待。
听多了,眼前浮现出幅面,他在舞台中央,灯光迷幻,生存的艰难,他身影削瘦,他低下头,弹着吉他,目视前方,将生活的苦,刀刃上舔蜜的痛,一一唱尽。
似乎,怎么活着都活不出生命的精彩。这是一个无法解释,又不能人人满意的命题。就象一首歌曲,千人听出千遍的感受,快乐的人听出释放,压抑的人听出绝望,我们无法每个人感同身受,你只要听的时候,有所共鸣,也就是歌曲本身的功德圆满。
这首歌,从陀螺的视角观察世界,它见证过希望,如开始唱出的田野,清风,鲜花,这些词语都是希望的,美好的开端。他又将尘世的艰难,困苦,惆怅,迷惘,以自我为茧,挣破不开,逃脱不了的绝望,他经过的沧桑和曾经的不羁,以平淡去倾诉。
倾诉并不是咆哮,世上最伤感的叙述,那就是平静。至于平淡,平静后克制的悲怆,懂得的人自然懂。
而他的沧桑,有阅尽世事的洞明,这一首歌,是有故事的歌曲,而每一首民谣,都是在讲一个故事,给你,给我,给我们听。
听到最后,又是一声:铛,和开始相互映衬,既是结束也是开始。
这首歌,初听沉重再听着迷。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如果快乐太难,希望你平安,希望你勇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