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有壶家园 狐狸窝 人生几何:什么时候开始
查看: 172|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生几何] 人生几何:什么时候开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8-3 20: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武大骚扰事情说是在调查,广西奔驰“亮证姐”的调查倒是先出了。我大致看了看那份官方说明的意思,算是信他们一半吧,但也并没有任何深究的意思。我很忙的,《南京照相馆》和《戏台》都还没去看呢,《731》据说马上也要上映了。这还只是我关心事情的一小部分,大的还有台风和海啸,天天要去营养科看看体重,叶子要去六院拍个核磁。公司里边也是一堆事儿,我刚刚坐高铁到了济南,要在这边待到周六晚上才能回家。所以即便我很是想说两句的武大那事儿,也只是在版面贴子里聊了几百个字的。大部分人跟我观点不同,我主动偃旗息鼓了,想说的说完就好,毕竟根本上来说,事不关己。

跟二姑视频,她家两小只蹦蹦跳跳地过来,一口一个伯伯,说想我了。以前地那些公司主要是做国内业务,每年总要去几趟北京,每次都去她家,可现在这家做外贸,确实没啥机会。盘算了一下,九月份可能会去一趟,跟小侄子约好到时去看他。“伯伯你忘了怎么办?你找张纸,在纸上写下计划,每天看着就记住了。”马上读一年级的小家伙给我想了个主意,帮我们都逗笑了。被人期待,还是很幸福,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人际关系日渐疏远的时代。我没拿纸记下来,但应该不会忘记。不过也难说,我离开五莲时就忘了给大姑打电话报平安。只在家人微信群里说了,但忘了她不在那个微信群里,那是我们表兄弟姐妹的群。

今上午给她打了个电话,大姑在那头说我们回去太急了,忙得她给我们准备的茶叶等都忘了给我们。她说她告诉大表姐了,但她忙忘了去家里拿。我说大姐大晚上还跑去我们酒店给我们送了两盒桃子和樱桃脯,大姑说那是她送的,我说都一样,她的就是你的。大姑又说不知道堂弟那天有事不能送我们去日照,如果知道,可以让大姑父的司机去送我们的。我说路不远,我们叫了个车一会就到了。就这么聊了十来分钟,相约下次还回去。挂了电话,赶紧给三姑也打了个一个,两周没打电话了,怕她多想。不能说我们这次回家,她不在家,我们就对她有意见一样。人际关系这事儿,不能不多想一点儿,有点累,但是,是礼数。就像三姑虽然忙着在深圳给表弟装修新房,还是安排表妹宴请我们一家。

我这边还好,跟老家的亲人也就是微信往来,不像叶子,她是生活在亲戚中的,虽然上海亲情相对淡薄。前两天她表弟打来电话借钱,说投资失败,卡都被冻结了,借1万块钱吃饭。他原来买房借的那个还没还,但叶子说既然是吃饭,总归还要借。我是无所谓的,只要不多,借就借了。那表弟找了个湖南媳妇,那媳妇坚持要生二胎,结果又是一个儿子,经济压力比较大,在外面搞投资想赚点钱,结果是赔了。感觉那人倒是个勤快的人,如果踏实工作日子应该也还不错,但是投资嘛,不看好他。高利贷,据说利率是36%,攒了点钱在老婆那儿,但老婆坚决不给,说怕他都输光了,得留着养儿子。他老婆想到的主意就是让他找亲戚借钱,或者让他爸妈找亲戚借钱。

我说能还就还,还不了也别去催,叶子还坚持说一定要还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随她去吧。就像她闺蜜,本来今天中午我们想请他们一家吃饭的,结果她公公突然脑梗,她老公赶飞机飞回去处理了。我说我们家算好的,我父母早就没了,叶子又全职,否则再过几年也差不多是两头老人都要陆续需要人照顾。父母早没了这事儿,算是好事儿,这么说也很奇葩,但事实如此,我父母对我的奉献算是死而后已了。想起回去探病那哥们,类似情况其实也挺难的。说难听点,真走了可能还是好事,如果一直弥留,他留下和回来都难。单位不会一直给假期的,哪怕是扣薪水也不行,但真要舍了工作留家里照顾,这个决定谈何容易。我听说,类似情况下,有人用类似拔管的做法让老人走掉。当然,这家人大概率不会。

站在道德高点批评别人很容易,至少比给人家哪怕捐100块钱容易得多。我一直认为,批评别人不道德是多数人最愿意甚至唯一愿意为道德做的贡献。我不知道,这种批评是否也会沾人家因果,祝福批评的人都沾吧。我平时是很谨慎不想沾的,叶子不同,她比我喜欢掺和事儿。邻居家考260多分那孩子,被黑龙江一家大专录取了,结果邻居不想让她去,安排退档了。现在说是今天开始补录,看到有上海的学校补录,她的分数够,但却又没资格。又给叶子打来电话咨询,叶子说我也没办法,你给她班主任打电话,然后给招办打电话确认一下。从报名开始,就各种电话咨询叶子。我理解他们没个明白人、病急乱投医的难处,但是这种大的因果我们是真不想沾啊。至少我不想,但叶子是热心肠,不好意思拒绝。

中午我们三口人自己去吃的,团购了一张200块钱的券,八道菜,里面有红烧肉和虾,有烧鹅和牛蛙等。俩素菜几乎就是我一个人在吃,荤菜我只吃了点红烧肉里肥的部分,瘦的分给天天了。剩下的菜打包,我打车带回家放冰箱里,刚好够他们娘俩的晚饭。回家的车顺路送他俩去万达玩游戏,而我则是回去带上行李坐高铁。临走前,把房间又拖了一下,里面很多叶子掉的头发。她膝盖不舒服,周六我带她去六院,挂了一个号,医生看都没看,就让去预约核磁。她说除了膝盖,还想腰椎也做个核磁,医生说那你得挂个号,我才能给你开腰椎的核磁。叶子对此很不理解,我说赚钱的时候,程序就很重要了。核磁约了下周二,她要一个人去做了,我在济南。

吃完午饭,坐出租车前,叶子还去买了点冰魔栗,她跟天天都爱吃。店员很热情地介绍活动,说22.5元能买40元的。妈妈手机付款时有点慢,我说你赶紧换个手机吧,这手机都用四年了。她那是个Iphone 13,我想着她可以赶紧换个16,但这方面我明显不如天天,他说妈妈应该直接换个最新的iPhone 17。说起换手机,我是觉得没必要花万把块钱搞个苹果,两千块的VIVO足够。叶子则是果粉,说VIVO用两三年就不能用了,她的苹果用四年还行。天天虽然支持妈妈买最新的苹果,但听到她贬低自己最爱的品牌还是不开心,说:“我那VIVO都用了七年了!”好吧,这是实话,他早想换个新手机了,叶子一直拦着。

在我们爷俩眼里,手机这玩意都不值得花那么多钱,但是我们也都认为,叶子和叶子的快乐,值得她买个最好的,她开心就好。尤其是天天,他对我们的爱更纯粹。晚上他喜欢跟我一起看电视,说:“爸爸,我特意挑你也爱看的节目。”确实是,他爱看三角洲和和平精英等玩游戏的视频,而我只爱看”茶啊二中”等搞笑的。每天晚上,爷俩都一起头碰头看二十分钟,一起哈哈大笑,然后我喊他去小便,给他倒小半杯温开水,让他喝了睡觉。叶子对我们这种快乐没兴趣,她更喜欢在网上看剧,或者重看“今晚80后脱口秀”。

我本来定了下午2点半的高铁,到济南要四个半小时。然后候补了下午3点的那班,到济南只需要仨小时。运气不错,候补成功了,我去把另外那张票退掉,收了5%的手续费,二十来块钱吧。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舍得为了少坐一小时车而花二十几块了,这事我是真不记得了。很多事都那么忘了,难怪《人民日报》今天都在建议大家要频繁记录生活。
河蚌赌徒 2025年8月3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8-3 20:49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走亲戚这事,和财富、健康、经济条件关系最大!不过亲情在,还是很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8-3 20:54 |只看该作者
窥天瞳 发表于 2025-8-3 20:49
我觉得走亲戚这事,和财富、健康、经济条件关系最大!不过亲情在,还是很好的。

是啊,亲情在就好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8-3 20:55 |只看该作者
如果家中条件特别好,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果家里条件就那么回事,全家人自己就活得很累,老人确实是拖累只能送去敬老院。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8-3 20:5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蚌-赌徒 于 2025-8-3 21:00 编辑

引言

这篇题为《人生几何》的散文以近乎流水账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琐碎中的思绪与生活片段,却在不经意间构建了一幅当代都市生活的精神图景。作者以冷静疏离的语调,将公共事件、家庭关系、医疗困境、消费主义等议题编织进私人叙事,展现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本文将从文本结构、叙事视角、意象运用及社会隐喻四个维度展开分析,探讨其如何在碎片化记录中完成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刻书写。

一、文本结构:碎片化的诗意拼贴
散文采用非线性叙事,通过跳跃的时空场景(武大事件、家庭视频、医院检查、高铁行程)拼贴出主人公一天的生活全貌。这种结构看似松散,实则暗含逻辑:开篇以公共事件切入,随即转入私人领域,最终回归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形成"社会-家庭-自我"的认知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刻意淡化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武大事件的讨论仅以"几百字"收尾,与后续家庭叙事的详实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处理并非冷漠,而是对信息爆炸时代注意力分配方式的隐喻——公众议题在个体生活中逐渐退化为背景噪音,唯有亲情、疾病等切身问题才能占据认知焦点。

二、叙事视角:有限视角下的道德悬置
全文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主人公始终处于"事不关己"的疏离状态:对武大事件"信一半却不深究",对表弟投资失败"无所谓",甚至对父母早逝的"庆幸"也坦率得近乎残酷。这种视角选择制造了双重效果:
真实感强化:通过保留主人公未言明的心理活动(如对拔管操作的内心认同),避免全知视角的道德评判,使文本更具生活实感;
伦理困境凸显:当叙述者屡次强调"礼数""因果"时,其实际行为(如忘记给大姑打电话)与道德宣称的割裂,恰恰暴露了现代人面对传统伦理时的无力感。

三、核心意象:头发与高铁的隐喻系统
作者反复运用两类意象构建深层隐喻:
头发:叶子掉落的头发成为婚姻疲惫的象征。文中两次提及——初次出现时,主人公"把房间又拖了一下",暗示对家庭关系磨损的被动修补;结尾处"带行李坐高铁"与头发的并置,则暗示亲密关系在物理距离面前的脆弱性。

高铁:作为现代性的符号,高铁在此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效率工具("省1小时"),也是情感隔离器("坐高铁到了济南"的孤独感)。当主人公在高铁上思考"从什么时候开始舍得花钱"时,实际上是在质疑技术进步对人性价值的侵蚀。

四、社会隐喻:被消解的公共性与重建的微观伦理
文本表层是私人叙事,深层却映射出当代社会的结构性困境:
公共领域的萎缩:武大事件与广西奔驰事件的对比,揭示官方回应效率与公众信任的断裂。主人公选择"偃旗息鼓",折射出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无力感;
家庭关系的异化:从表弟的借贷循环到邻居退档补录的焦虑,传统互助网络正被功利主义解构。唯有通过"纸笔记录约定"这类原始方式,才能勉强维系亲情纽带;
医疗体系的物化:六院检查流程的繁琐与"拔管"争议并置,展现生命尊严在系统运作中的消逝。


结语:在虚无中打捞意义
这篇散文的价值不在于提供解决方案,而在于忠实呈现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当主人公在结尾处提到"被期待的幸福"时,这种微小确幸恰恰成为抵抗虚无的武器。作者以冷峻的笔调完成了一场存在主义的书写:在意义消解的时代,唯有承认生活的荒诞,才能从琐碎中打捞存在的真实。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8-3 20:56 |只看该作者
邻居家考260多分那孩子,被黑龙江一家大专录取了,结果邻居不想让她去,安排退档了。

这种成绩也有学上,说明学校根本不想培养什么人才,只是想挣那份钱。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8-3 20:56 |只看该作者
这篇随笔像一帧帧流动的生活切片,满是人间烟火里的细碎与温热,字里行间藏着成年人对生活的包容、对人情的在意,还有对日常褶皱的轻轻抚摸。
一、被琐事填满的日常:在 “关注” 与 “奔波” 中平衡
作者的生活被多层事务缠绕:一边是对公共事件的零星关注(武大事件、广西 “亮证姐” 调查),一边是个人生活的具体安排(看电影、关注台风海啸、家人健康、工作出差)。这些事有轻有重,有远有近,却共同构成了 “活着” 的实感 —— 就像他为了少坐一小时高铁,愿意花二十几块手续费退票,这种细微的选择里,藏着成年人对 “效率” 与 “舒适” 的新权衡,也藏着对 “时间价值” 的悄然重估。
二、亲情里的 “小心翼翼”:礼数背后是在意
对亲戚的态度,最见生活的温度。

给大姑补打电话报平安,怕三姑因 “未被宴请” 多想,这些 “多想一点” 的小心思,是成年人对亲情的维护。哪怕觉得 “有点累”,也认可是 “礼数”—— 就像三姑在深圳忙装修,仍安排表妹宴请,亲情的流动从不是单向的,而是在互相体谅中循环。
与二姑视频时小侄子的童言,大姑惦记着没送出的茶叶,这些细节里没有轰轰烈烈,只有 “被记得” 的温暖。作者说 “被人期待是幸福的”,在人际关系日渐疏远的时代,这份 “期待” 与 “回应” 更显珍贵。
三、亲戚间的 “难念的经”:理解比评判更重要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作者笔下变得具体可感:

叶子表弟投资失败借钱,老婆藏钱、找亲戚周转,作者虽不看好他的投资,却认同 “吃饭钱该借”;叶子坚持 “要还”,他选择 “随她去”—— 这里没有对错,只有对他人困境的包容。
邻居家孩子补录的事,叶子热心帮忙,作者虽怕 “沾因果”,却理解对方 “病急乱投医” 的难处。成年人的成熟,或许就是知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不轻易站在道德高处评判,而是接受生活的复杂。
四、家庭内部的 “小确幸”:平淡里的默契
与叶子、天天的相处,是生活的底色。

一起团购吃饭,作者把瘦肉分给孩子,打包剩菜当晚饭;爷俩头碰头看搞笑视频,一起哈哈大笑,这些瞬间没有刻意的浪漫,却满是 “过日子” 的踏实。
关于换手机的分歧(作者觉得两千块的 VIVO 够了,叶子爱苹果,天天护着自己的旧 VIVO),最后落脚在 “叶子开心就好”,这种包容里,是对彼此差异的尊重。

结尾提到《人民日报》建议 “频繁记录生活”,恰是对全文的呼应 —— 那些被遗忘的细节(忘了给大姑打电话、小侄子让写纸条记计划),那些一闪而过的感慨(“父母早没了是好事” 的矛盾、对投资失败的无奈),其实都是生活的印记。记录不是为了留住什么,而是为了确认:这些琐碎、温暖、无奈、在意,共同构成了 “人生” 本身。

就像作者说的 “人生几何”,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一次与亲戚的通话里,每一顿分着吃的饭里,每一次为 “礼数” 多想的那一点里 —— 日子本就是由这些 “具体” 堆起来的,平凡,却扎实。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8-3 20:58 |只看该作者
于日常褶皱中打捞生活的本真 —— 评《人生几何:什么时候开始》
河蚌赌徒的《人生几何:什么时候开始》像一汪平静的湖水,表面映着柴米油盐的细碎波纹,深处却藏着对生活本质的凝视。这篇散文以近乎白描的笔法,将日常琐事串联成一幅立体的人间图景,让读者在家长里短的叙事中,触摸到人性的温度与生活的重量。
一、日常叙事的 “非虚构” 力量
作者的笔触始终锚定 “真实” 二字。从高铁退票时为节省一小时支付的二十元手续费,到叶子膝盖不适需要预约核磁的琐碎;从武大事件的浅尝辄止到广西 “亮证姐” 调查的官方回应,公共事件与私人生活在文本中形成奇妙的互文。这种叙事不追求戏剧冲突,却让每个细节都带着生活的肌理 —— 就像作者记录团购餐券里的红烧肉,“瘦的分给天天了”,简单一句便勾勒出父亲的角色画像,比刻意雕琢的抒情更具穿透力。

文中对时间的敏感尤其动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舍得为了少坐一小时车而花二十几块了”,这种对自我变化的悄然追问,恰似在时间长河里投下的石子,泛起的涟漪里藏着成年人对生活节奏的重新定义。而《人民日报》“频繁记录生活” 的建议,与作者 “很多事都那么忘了” 的感慨形成呼应,让 “记录” 本身成为对抗遗忘的仪式。
二、人情社会的 “中国式” 褶皱
散文的核心魅力,在于对中国式人情关系的精准捕捉。作者写亲情时,没有浓墨重彩的抒情,却让每个细节都浸透着传统伦理的温度:给大姑补打电话时的愧疚,怕三姑多想而主动联系的周到,对叶子表弟借钱时的包容,这些叙事撕开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离表象,露出 “礼数” 背后的真诚。

文中的人情往来充满辩证意味:作者明知表弟投资不靠谱,仍同意借钱 “吃饭总归要借”;叶子坚持 “一定要还” 与作者 “还不了也别催” 的分歧,恰是现实生活中理性与感性的拉锯。这种不回避矛盾的书写,让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不再是抽象的俗语,而成为可感可触的生活实态。正如作者所言 “人际关系这事儿,不能不多想一点儿,有点累,但是,是礼数”,道尽了中国人在人情场域中的无奈与坚守。
三、生活本质的 “轻与重”
在看似散漫的叙事中,作者始终在追问生活的本质。父母早逝的 “幸运” 之论,看似残酷却藏着对养老困境的清醒认知;邻居孩子补录事件中 “不想沾因果” 的顾虑,折射出普通人对命运无常的敬畏。这些思考没有标准答案,却让散文跳出了私人日记的局限,具备了普遍的生命共鸣。

最动人的是文本中 “轻” 与 “重” 的平衡:团购餐券的八道菜是轻,父子共看 “茶啊二中” 的欢笑是轻,但这些轻盈的日常,恰恰承载着生活最厚重的底色。就像作者在济南的高铁上回望生活,那些被遗忘的细节、被珍视的亲情、被接纳的无奈,最终都凝结成 “人生几何” 的答案 —— 所谓开始,或许就是在每个当下,认真对待一餐一饭、一亲一友的瞬间。

这篇散文的价值,正在于它拒绝宏大叙事,却在日常褶皱中打捞起生活的本真。当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触穿过高铁站台、亲戚的电话、团购的餐桌时,最终看到的,是每个普通人都在经历的 —— 在琐碎中坚守,在无奈中包容,在遗忘与铭记中,认真地活着。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8-3 21:00 |只看该作者
窥天瞳 发表于 2025-8-3 20:55
如果家中条件特别好,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果家里条件就那么回事,全家人自己就活得很累,老人确实是拖累 ...

事实如此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8-3 21:01 |只看该作者
窥天瞳 发表于 2025-8-3 20:56
邻居家考260多分那孩子,被黑龙江一家大专录取了,结果邻居不想让她去,安排退档了。

这种成绩也有学上 ...

确实是,
而家长让去上学,主要还是觉得孩子太小。。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8-3 21:05 |只看该作者
读评:在琐碎中打捞生活的重量——评《人生几何:什么时候开始》

这篇题为《人生几何:什么时候开始》的散文,并非传统意义上结构严谨的文学作品,而更像是一段深夜独坐时的内心独白,一次在高铁行进途中对生活切片的忠实记录。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不追求戏剧性的转折,却以惊人的诚实与细腻,勾勒出当代都市中年知识分子的精神图景——一种在责任、情感、疲惫与温情之间不断平衡的生存状态。

作者以“武大骚扰事件”开篇,却迅速将话题拉回自身生活,这种“欲言又止”的姿态极具象征意义。他并非冷漠,而是清醒地意识到:在信息爆炸、情绪极化的时代,个体的声音极易被淹没或扭曲。于是,他选择“偃旗息鼓”,将表达的冲动内化为文字的沉淀。这种克制,不是退缩,而是一种成熟的自我保护与精神洁癖。

全文最动人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仪式”:给不在家族群的大姑补电话、为小侄子许下九月之约、为叶子预约核磁、陪儿子看“三角洲”视频……这些细节构成了文章的骨架。作者并不回避人际关系的“累”——“不能不多想一点儿,有点累,但是,是礼数。”这句话道出了现代亲情的悖论:我们明知繁琐,却仍坚持维系,因为那不仅是血缘的延续,更是对抗孤独社会的精神锚点。

文中对“孝”与“老”的思考尤为深刻。当他说“父母早没了这事儿,算是好事儿”,初看惊心,细思悲凉。这不是对亲情的否定,而是对“久病床前”现实困境的坦承。在职场压力与照护责任的夹缝中,许多中年人不得不面对这种道德与现实的撕裂。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只是呈现——这种“看见”,本身就是一种人道主义。

更可贵的是,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的自省。他批评“站在道德高点批评别人”的廉价正义,坦言自己“真不想沾”他人因果,却又通过叶子的“热心肠”展现出另一种可能。这种自我与他者的对照,使文章避免了自我沉溺,呈现出立体的人性光谱。

语言上,全文质朴无华,近乎口语,却暗藏节奏。从高铁候补、退票手续费,到Iphone 13与VIVO的争论,再到红烧肉肥瘦的分配,这些具体而微的物象,构成了强烈的现实质感。尤其是结尾处“为了少坐一小时车而花二十几块”的顿悟,堪称神来之笔——它标志着主人公从青年时代的“节省时间”到中年“购买舒适”的心理转变,是生命阶段悄然更迭的隐喻。

《人民日报》呼吁“记录生活”作为文眼,被作者轻轻接住。他用这篇文字本身回应了时代:真正的记录,不在于宏大叙事,而在于对日常的凝视与诚实。当千万人忙着表演生活时,他选择打捞那些被忽略的、潮湿的、带着毛边的真实。

这是一篇属于“普通人”的杰作。它告诉我们:人生从未在某个辉煌时刻“开始”,它早已在每一次打电话、拖地、退票、陪看动画的瞬间悄然展开。所谓“几何”,不在酒池肉林,而在这一粥一饭、一亲一疏之间。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8-3 23:10 |只看该作者

这话有道理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8-4 08:10 |只看该作者

每次回趟老家,都觉得很温暖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8-4 09:35 |只看该作者
那些电影都不想看。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8-4 11:50 |只看该作者
狮头鱼 发表于 2025-8-4 09:35
那些电影都不想看。

我也不想,我如今就是听脱口秀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8-4 13:47 |只看该作者
候补成功了,我去把另外那张票退掉,收了5%的手续费,二十来块钱吧。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舍得为了少坐一小时车而花二十几块了

我外甥九零后,他一直说时间成本,想了想那真是会享福,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5-8-4 15:39 |只看该作者
清无言 发表于 2025-8-4 13:47
候补成功了,我去把另外那张票退掉,收了5%的手续费,二十来块钱吧。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舍得为了少坐一小时 ...

穷了很多年,习惯了省点钱,哪怕多花点时间,
不过,也慢慢在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