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觉得在读书学习中,最适合的远比最好的重要。一个孩子能在读书学习上学有所成,并不是他上了最好的学校,接受了最好的教育。而是他的个人资质、家庭教育和所上学校最匹配!一个孩子,如果家庭条件好,学习资质强,家长懂教育,但是周边没有好学校,那只是明珠投暗,从小学到高中一共12年,得不到机会只能是埋没,就算是勉强考上了大学,也达不到自己的读书价值体现。可是如果一个孩子随即派位就是顶级小学,他的资质,家庭环境,教育理念却达不到,这种学校上起来只有煎熬和压力,还未必有多少成就。 我觉得我儿子就属于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上了自己最适合的学校。儿子的小学,在区里算是三流学校,能做到老师认真教课,但是对于竞赛是完全不够资格的。这一点在期末考试也有体现,在六年级之前,期末考试都是学校出题,儿子的数学经常可以得100分,他自己都说是考试简单。也是这个原因,我们并不需要特别和考试较劲,马上就期末考试了,我还是带着儿子去练跆拳道,我还能在教练面前大放厥词:考试算个屁啊,哪里有跆拳道重要啊。因为学习轻松,所以也没耽误我们长时间习武,充分的锻炼了意志力,为后来的真正学习打下底子。试想一下,如果小学是那种六小强,以我儿子的资质,要想学好就需要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学习上,跆拳道就没时间练,意志力也难以培养。
初中我们是普通校,虽然学习压力比小学大,但是也不至于天天完成作业到凌晨一两点。孩子在初一初二还是有时间练一下跆拳道的。因为是普通校,我敢理直气壮的和老师说:“我们作业就写到22:40,过时睡觉。”可是儿子去了重点校的朋友在初一完成作业却要写到晚上2点左右。如果那样学习,孩子怎么可能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在初中,我儿子是在实验班,不是因为他成绩好,而是有北京户口。实验班的课业量对于儿子的条件特别合适,压力不大也不小,作业不会写不完也不会吃不饱。在儿子适应了初中学习节奏之后,反而激发了学习兴趣,每天都可以和好学生探讨学习。儿子的朋友A比儿子聪明,在重点初中却一直在被动性学习,虽然知识灌输有优势,但是缺乏主动性,成绩始终比儿子差一点。儿子的中考成绩在那个初中能排50名左右,如果儿子初中上了那个初中,中考最多也就是这个成绩,并且还要以牺牲学习主动性为代价。
儿子以中考成绩进了区头部高中,这时儿子的意志力已经定型,学习兴趣成功激发。大量的学霸,大批的高端知识让他学习始终有浓厚兴趣,成绩也越来越好。高中的学习压力是很大,但是儿子通过在小学和初中的成长与经历,明显是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