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牧 于 2025-8-5 12:17 编辑
人性的善恶之辨由来已久,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都有各自的理论根据,而王阳明投机取巧主张人性无善恶,善恶都是环境投射在心里的呈现,心外无物,人性就是个镜子,是个被动成像的逻辑,故而没有善恶。
先看荀子,人有饱暖需求,有欲望,且欲,求不满,欲壑,难填。所以人是自私的,自私导致性恶,这是自然法则,无可改变,故而人性本恶。
再看孟子,人的确自私,但在欲望需求的时候拿别人的东西会产生羞恶之心,有一种非自然的力量阻断其去获取不属于自己的食物。由此判定人有羞恶之心,恻隐之心,慈让之心,是非之心,就算恶贯满盈之辈他虽然做坏事,仍然会找出理由来给这四心做开脱,他不是没有这四心,而是没有办法维持四心。
谁对谁错有人曾经做过科学研究,可以从人的基因里提取到自保的元素,但无法提取到善的元素,科学实验好像更侧重荀子有道理。
不过,孟子和荀子所讨论的人性不是一个东西,荀子的人性是自然性,而孟子讨论的是人心,是超自然的。科学只能停留在物理层面做研究,没法超自然,研究不了善这个东西,所以不足以说明荀子就说得对。
所以,二者善恶之辨并不在一个层次,其实争论的是,人自然性本恶,超自然的人心本善,
孟子的理论倒是可以从很多实践中得到验证
比如一个人遵守了某个规则,是否代表他同意这个规则呢?遵守是物理层面的,身体诚实的照规则行为,而同意是精神层面,有可能被迫遵守,看起来遵守并不代表同意。然而,要命的是倘若你因为不遵守某种规则而遭受惩罚。这个惩罚的依据却是因为自由意志上的责任人逻辑。
自己能为自己行为负责,且遵循规则,那个同意自己按规则行为,同时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心是善的
遵守规则不要求你是否同意,违反规则被惩罚照样不要求同意。而是自由意志下作为自然人的责任归属。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无论如何也要同意的逻辑。
也就是说你虽然不同意规则,但你已经为是否遵守规则的行为客观上有责任,基于这个责任,规则范围内的任何行为都是你授权和同意的,并要因此负责。
简单地说,不同意规则,但同意遵守,遵守的行为是自己已经同意的,在这个规则之内参与就有了同意的成分,即可被视作同意。就算是被迫,因为你有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被迫同意也是同意。
所谓选择,其实就是同意和不同意二者,但人性复杂,还有被迫同意的选项出现了。生来就要吃饭,身体里面长了个胃要消化吸收营养,也不是人可以同意的。自然性决定了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些都是被迫同意的,生而为人,无不充斥着被迫同意的现象。
不被迫同意的情况也有,那就是让自己超自然,只要你在人世间就算你是规则的制定者,制定规则和律法也会有被迫的现象发生。不得不这么制定规则,不得不如此制定法律。甚至,为了有秩序的生产生活,规定本身都是被迫产生的。要想只同意,而不被迫,你是太把自己当个人了。
太把自己当人,算是轻拿轻放的说法,其实就是自以为是。
且看自以为是的题目“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又是把两个层次的问题放一起来说,自由的是精神,枷锁中是物理层面。这句话除了可以用来粉饰门楣装有文化以外,百无一用。
也有可能不是粉饰,是真愚蠢,真相信,真以为是真理。倘若如此,愚蠢是人最大的恶,不主流罪大恶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