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里文革时富贵的皮影戏箱子最终难逃厄运,破四旧运动来了,老镇长发话了,你这个皮影戏演的都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都是封建社会的东西,要不得。中国的京剧,在晚清时就面临这个问题,内容无非是那些老戏,人们都已经烂熟,内容跟现实严重脱节,无非是老一套,有人高度概括为:不是秀才娶娇娘,就是奸臣害忠良。这追溯起来京剧主要还是靠清朝权贵、有钱人爱看,才撑到现在。这时候西洋文明渐渐传入进来,西方的戏剧、电影新生事物很快被人们所接受,而后来甲午海战,中方大败,时局吃紧,人们开始普遍关心政治时事,关注国家危亡,种种需求都希望在戏剧中表现出来,这样传统戏剧的根基就开始发生动摇了。
最早的变革要提到一个人,就是汪笑侬,此人是个全才,戏剧方面的多面手,当得起文武昆乱不挡。但他戏剧的变革步子太大,难免扯着淡,戏剧在他这里是穿着西装,无所不演,包括外国题材,但偏偏难忘传统皮黄戏的锣鼓,最终不中不西,感觉像是四不像。
清朝末年,在东邻日本,中国的留学生很多,革命党也很多,试图变革的戏剧在这里就受到日本戏剧的影响,发展起来就是新剧,春柳社是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就是李叔同、汪优游等人,他们的作品《黑奴吁天录》名噪一时,人气爆满。当时清廷国力衰微,文化钳制力捉襟见肘,各种剧社如雨后春笋的涌现,可惜的是因各种原因,不过各领风骚三五年,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戏剧要变革,但不是人们有感于戏剧这门艺术形式落伍,亟待改良,而是内在的文化需求需要新的艺术形式来得以满足。当戊戌变法时期戏剧改革的先驱开始把灯光、布景运用到新剧中,短短几十年,如舞剧、哑剧、街头剧、野台剧等各种形式的都轮番上演,各呈其能。
最初改良的戏剧都是轻视剧本的,尤其是郑正秋在上海的剧团,压根就没有剧本,估计临场发挥空间很大,但弊病不少,最后剧本的重要性才被人认识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干将都是不喜欢旧戏的,像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他们引介的是易卜生的戏剧。再后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也推动戏剧改良,不少趣味低俗的传统戏剧被改编,注入新鲜活力,重新搬上舞台。
但技术的进步不以人意志为转移,在戏剧改良方兴未艾之时,电影这个新生事物也悄悄接踵而至,电影的表现形式比之戏剧有极大的突破,最终还是电影、电视占尽了风头。我们都说文革时革命样板戏是一大突破,改用话剧写实布景,配合京剧唱腔(弃用小生唱腔),让人耳目一新。可实际上八大样板戏还是以电影的形式流传下来。没有电影镜头的细部特写,杨子荣的浓眉大眼、阿庆嫂的雍容气度怕不会给剧场里的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去年应朋友之邀看了一场戏,内容是十八世纪西方一个戏剧家作品,题材跟我们八竿子打不着,尽管演员们很用心,但剧情实在与我们现代生活十分隔阂,感觉就仿佛是隔着玻璃看酒家摆出的烤鸭,看似诱人,可又跟自己没啥关系,若非是朋友请客,我肯定不会买票观看。上世纪初戏剧改革的先驱们就呼喊戏剧要贴近大众生活,可无奈的是,到现在一点长进也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