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5-8-24 13:57 编辑
小芳问及“安全距离”,关乎蓝颜、红颜的。几乎是第一感觉,有一个词脱口而出:一米阳光。“一米”,光可见,暖可触,发乎情、止乎礼,多好!
远了,难免疏离;近了,容易变质。前者,远着远着,就淡了,淡着淡着,就散了。后者,近着近着,或荷尔蒙作祟,或生理性不适,……就难以维系。
初见这词,“一米阳光”,是在成都九眼桥,酒吧一条街。入眼的瞬间,忽然就喜欢了:人与人的距离,向来极难测度,有时咫尺成天涯,有时天涯不过咫尺,所谓“一米阳光”,未必有物理的凭据,却是人心自设的藩篱。
后来在银行系统、在行政大楼等,常见一米的等候线,不免莞尔。发现这个黄线的设置,当真绝妙:此时、此处,不涉及情感,谈不上阳光,但,提示在线,当自行遵守,过了线,涉嫌偷窥,侵犯隐私。
说来好笑,我对距离,超敏感。
记得有一次乘公交车,在队列中正跨步前行,忽而无端紧张,哪哪都不自在,低头就见有利剪在逼近我手机拉绳。其时,手机是斜插在裤兜的,拉绳在牛仔短裤的腰扣上。本能扭开腰身,大喝一声:干嘛呢?!那小偷似给吓了一跳,立马脱开队列就跑,竟还转头怼我,愤愤然说,那么凶爪子?又没给你拿走。
我去,啥人啊?回家说给先生听,说吃屎的凶屙屎的,简直没天理了嘛。先生笑得哈哈的,说,人家之前估计没失手过,遇到你这么肌体敏感的,难免情绪失控一下。
我很敏感吗?诧异看先生。他说,敏感啊,超级敏感的,半夜摸你一下,上一秒睡得打鼾,下一秒一巴掌就来了,早上醒了还啥都不晓得。原来如此,怪不得,我对独立空间要求极高。
再次见到“一米阳光”,是07年吧?忽而厌倦了人、事,逃到了丽江古城。那会儿商业气息不太浓,“艳遇”的噱头,也还足够招摇。酒吧一条街上,有三家以个性彰显,分别名为:千里走单骑,樱花屋,和一米阳光。
我自是偏爱“一米阳光”,让我虽漂泊在外,感觉有了些许光、些许暖。“千里走单骑”,虽则桀骜、清高,却也难免孤零。“樱花屋”么,多少暧昧了些,也惹人遐想,不太为我所喜。
但,我最终进的依旧是“樱花屋”,与四方街跟我搭讪诱我开小差的男人无关,是同住骡驿的小妞儿扯我进去的,她其时爱上了个浪子,“樱花屋”的环境气氛刚刚好。我在她人的爱恨情仇里,情绪几度起伏跌宕,或扼腕,或叹息,便错过了“一米阳光”。
想想,有点不划算。《论语》有云,“朋友数,斯疏矣”。始知:知己,不必太多,不必太近,一米线外,心意相通,相视而笑,足矣。否则,都是累赘。记得那谁说过,尾羽太长、太重,会拖垮双翼的轻灵……
阳光穿过树叶的间隙,于林间投下斑驳的光影。若树叶太过密集,致光无可投射,则艰于呼吸、视听,易困顿于方寸之间,而丢失了蓝天、白云。若独木而立,自在是有了,空间也足够,却又极难抵御风沙、霜雪。而况,作为群居动物的人,其深处来说,本不甘沦为一座座孤岛。
距离之度本无定规,多远为舒适呢?那自然是:既不夺他人的呼吸,又不失彼此眼里的光,还能交托后背,抵御冷风来吹。要多久的磨合,多少的妥协,多少的睿智,才能总结并落实到“一米阳光”?好似东邻之子,增之一分嫌长,减之一分嫌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我个人偏好的是,三五好友,浮生半日,或清茶,或淡酒,虚度时光。但,设若定了角色,譬如蓝颜、红颜什么,自该站成对的距离,诚如:一米阳光。无碍,有暖,与暧昧无关,与爱恨无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