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日本人侵华最有可能成功的计划,就是桐计划。制定桐计划的日本人明显对于当时中华民国的国情、武装力量的矛盾掌握非常清醒。如果桐计划真的得以完全实施,中国那就真的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桐计划诞生于武汉会战之后,日军虽胜犹败,打光了经济和石油储备,以战养战策略失败,短时间灭亡中国明显是不可能了。经济的困顿让日军很难端的动全面侵华的盘子。于是桐计划出炉了,桐计划的内容就是两点:
第一暂停对国民党占领区的主动进攻。并且派代表与国民党政府高层秘密会谈:日本结束战争,但需要在一些港口驻军,保障在华日军的物资补给供应,在一些地区设日本人驻华机构。
第二是把所有的日本主力调往华北,全力解决华北治安问题(剿共)。
如果桐计划被日本人不折不扣的执行,结果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制定者吃准了,日本在解决华北问题时,国民党军队绝对会做事不管!如果那样,太行山地区的共军武装很难抵挡住绝对优势日军的慢慢蚕食。对于第一条,实际上国民党答不答应并不重要,等解决了华北问题,日军有的是时间再解决本来就不得民心的国民党。
可是桐计划为什么没有实施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日本人贪婪到急功近利的野心。桐计划的最大问题就是时间,消灭共军武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八路军、新四军都是游击战争,并且在当地有相当的群众基础,也有了一定的战斗力。另外,日本人对华北地区总是实施三光政策,华北土地本来就贫瘠。只要日本发动战争,就是消耗,也许士兵可以避免伤亡,但物资绝对只出不进。当时日本人石油见底,经济见底,机械化部队的限制使用会让战争时间延长。战争时间越长,他们越撑不住,而他们停止进攻,共军又会像燎原之火,再度发展起来。如果彻底解决华北问题,估计至少需要5年时间,而日本人的消耗要恢复元气,那可能就需要10年,在恢复过程中还可能被美国等强国用石油、钢铁卡脖子。其中苏德战争的变数也需要考虑进去。桐计划的最好结果是:日本人占领华北、蒙古、东北,而其中华北、蒙古的土地都不够富裕。桐计划最坏的结果是:日本人还是要把所有的兵力调回东北,防备打赢德国的苏联人。
为此,当时野心爆棚,无视现实的日本右翼做出了最SB的决定,发动进攻长沙。进攻长沙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打穿中国,从背后绕道重庆。第二是给蒋介石施压,迫使他同意桐计划。结果长沙会战打了3次:1939年9月14日到10月13日。1941年9月7日至10月9日,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三次会战,日本人全部失败,损失部队11万。并且在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被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在日战区狠狠的搞了一次破坏。日本被消灭了2万多人,也许损失不大,但是被破坏的铁路、桥梁、公路、物资补给不计其数,让日本本就艰难的物资供应雪上加霜。我们从长沙会战不难看出,日军失去了以往攻无不克的锐气,每次进攻长沙都不能持久,为什么?物资补给不够了!长沙会战,日本人甚至连轰炸机都来的少了,因为石油严重紧缺。
为了解决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1941年12月7日,日军赌博式的发动了珍珠港偷袭,把主力部队调往太平洋战场。不知道日本人哪里来的迷之自信,可能他们觉得所有的武装力量都是像国民党那样一吓唬就妥协吧?后面结果就不用赘述了。
在多线战争中,日本人并没有忘记解决华北治安问题。从1941年4月12日开始,1942年,1944年,1945年,每年进行一次大扫荡。其中对共产党抗日武装威胁最大的是1941年的四一二大扫荡,和1942年的5月1日大扫荡。后面的扫荡,因为日军主力被调往太平洋战场送死,所以扫荡对八路军武装越来越小,甚至是失败。到了最后,日军只敢缩在炮楼里,或者县城据点里,吃不上喝不上,坐视八路军快速壮大。想想看,如果日本没有发动长沙会战,而是完全按照桐计划实施,那会是什么结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