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5-9-21 08:27 编辑
莫言的《檀香刑》,光提及名字很多人就色变,好似人性之恶若洪水猛兽,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在该书中看不到的。
其实在我看来,不妨暂时跳过王权、殖民,暴力、奴性等,还是能找到其他可读空间的。比如,前几天的阅读,让我想到了两个话题:其一,男人至死是少年。其二,婚外恋的性别差异。
还没有读完,准确来说,是舍不得读完。特别是关于“义和团”部分,我读得很慢很慢,总觉得有什么是我想了解,或者想深入体悟的。这可能是后话了,估计还需其他材料做依据,毕竟通过小说了解所谓现实,多少会让人觉得可信度不高。
今儿就先聊聊“男人至死是少年”这话题吧。
《檀香刑》中有“斗须”一节。两个男子,一个钱丁,县令、父母官,一个孙丙,猫腔戏改革者、传承人,竟至于要将胡须较量一番。起因竟是孙丙自诩“唱须生戏从不戴髯口,因其胡须比髯口还潇洒”,故而受不了有人极力吹捧县大老爷的“飘飘欲仙”好胡须,仗着酒劲儿上头叫嚣,让转告县令大人,说人的胡须还不如他裤裆中的鸡巴毛儿。
黄汤灌下就不知天高地厚,自然喜提三天大狱、六次棍棒皮鞭乱打,且三天内只喝一碗浊水,一碗馊饭。如此,该安守本分了吧?然而,并不,依旧欣然同意跟县令“斗须”,并承诺若是“输了”,就“自个儿把胡子给拔了”。
幼不幼稚?荒不荒唐?意不意外?刺不刺激?盖因这场较量本无必要,却又非较量不可。
想来颇觉可叹可笑,一大把年纪了(孙,四十五岁。钱,也差不离吧),都算有身份有地位,而胡须无非面上附属,无关宏旨,竟成了气节、血性和体面的象征。
比赛有轰动效应,吃瓜群众太多,过程和结果能猜到了:赢家指定是县令大人。小说情节设置,本该如此走向,势必让孙丙没有最悲剧,只有更悲剧……
而孙丙呢,为了一把胡须,吃了许多苦头竟不觉醒,还因被人拦路薅光胡须而嚎啕大哭。到后来“丢了胡须,就如剪掉了鬃毛和尾巴的烈马,没了威风也减了脾气,横眉竖目的脸,渐渐变得平和圆润……”怎么看怎么像被阉割了似的,莫非胡须之价值竟若男人精神上的昂扬性器?
后听说莫言借鉴了高密当地的民间流传故事,该故事的结局是:比须赛输掉的那个吐血而亡。男人之好胜,竟至于斯,这谁能想到?
果然,男人之少年气,不随年岁而消尽,倒时常在奇崛处现形,实在令人莞尔。
想起来好像从前听人说起,有个什么将军跟下属比谁尿得远。想要通过百度找找资料,谁知故事没找到,找到一个更招笑的新闻。说有个世界撒尿锦标赛,某瑞典男子尿出了15.17米,打破了16年前美国选手14.74米的记录。
脑补画面:一群成年男子煞有介事立于高台,个个庄重肃穆,屏息凝神,全力以赴,仿佛要完成什么千秋大业,结果只为将一道水柱射得较他人更为出众……谁想出来的主意?比什么不好,非得比尿势?各电台直播赛事的话,估计都得紧急刹车,现场若有观众的话,应该会齐齐掩鼻以避尿骚味儿,否则也太埋汰了吧。
简直不要太搞笑!
这种近乎幼稚的争强好胜,不正是少年心性的延续么?为了尿得更高、更远,得喝水得憋尿啊,这要憋出毛病来了咋整?男人们却跃跃欲试,并乐此不疲。
撒尿比赛的新闻,网上只见一则,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就我所知的是,大部分小男孩都有同龄比赛呲尿的经历。那么,老了、老了,几个老伙计凑了堆,再拿呲尿来展雄风也指不定,哪怕不比赛呲尿了,嘴上互相贬损尿频尿急尿不净,大概是真跑不了的。
怪不得都说,每个男人的骨子里都住着一个少年,这少年不谙世事,不计利害,只管输赢,正是所谓的“少年意气”,所以有六十老翁舞池翻醋波,七十老翁棋道争胜负,八旬老翁仍夸当年勇,……
——当真是妙趣横生,情味无穷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