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长江杂谈 古诗快读2:离人无语月无声
查看: 899|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诗快读2:离人无语月无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1-6-28 09: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1-6-28 09:16 编辑




李冶《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吴伟业《悲歌赠吴季子》),离别、送别一直是文人们魂牵梦绕、千古不变的话题。

李冶的这首诗很好理解,没有什么难度。“离人”与“月”都处于一种无声的状态,其实“月”何尝有过“声”,只不过此时此地,“月”的“无声”被作者提升了,提升到自己当时“离人”的心情状态,这是两“无”。接着是两“有”,人与月虽无声,但却“有光”、’有情”,月光是人人都可以看到的,而“情”这种东西却不是人人都可以看到的,只有有情人之间才可以看到。因此这种“有”较之于月光之“有”,更有隐蔽性。但是这种隐蔽性很快就会通过诗作完全暴露出来;你可能不知道情之所系的另一方,但是那种浓郁之情却如六月之疾风暴雨、扑头盖脸而来,直接冲击你所有的感官,你不但看到了,而且,感觉到了那种思念的律动。

李冶,字季兰,是中唐初期著名的著名的女诗人,同时她还是女道士,因此这两句诗很好地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第二章提到一个著名的观点:有无相生。这句话按照台湾傅佩荣先生的说法,可以由两种理解方式。一,在概念上,说“有”时,知道它不是“无”;说“无”时,知道它不是“有”;两者若是分立,则两者都将不知所云。二,万物常在变化之中,所以现在“有”的,以前是“无”;现在“无”的,曾经是“有”;由将来看现在亦复如此。换言之,有与无,在此并非西方哲学所谓的“存有”与“虚无”。在唐朝的诗人中很多笃信佛道的诗人,都会把这种意识不自觉的放任于他们的诗作中去,如王维著名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句,也在说这个道理。

“无语”“无声”与“有光”“有情”,无也好,有也罢,都在说那个变幻不定的“情”字,它存在于“无”与“有”之间,“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是“情”把它们牵连在一起,此时无声胜有声。月亮离人很远,但是月光却人人都可以看到、甚至摸到,这正如离人很远,但却在自己的心中,离自己很近。月与人、景与情就这样“有”与“无”的交织在一起,情意深深,爱意浓浓。很远吗?很远,关山万重,天各一方;很近吗,很近,都看着一个月亮,都沐着一方月光,月亮让人与情勾连在一起。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直接如月光般向对方倾诉了!伊人的相思就如这“无声”却“有光”的一轮明月,它倾泻在云包、水上、直到“层城”——昆仑山的最高处!天上地下、湖海山峦,全都到了,哦,那“青山一道同云雨”(王昌龄《送柴侍御》)的离情呀,有情人如何能够逃出它的抚摸。

好一幅爱的织锦图!我就是爱了,就是这样表达了,对方的那个“你”,可曾知晓?

这个“你”,终于也不知道是谁,诗人“留别”的对象永远沉淀在她的心底了,成为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但是这一份离别之后的情谊却天长地久与日月同在了。

李氏素有“女中诗豪”之称,其诗清虚高远,萧散疏隽,绝无脂粉气。她的诗作敢于表露自己的情感,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憎,这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反叛。因此高仲武在激赏她的诗“自鲍照一下,罕有其伦”的同时,又说“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中兴间气集》)。黄周星称其为“词坛老手”(《唐诗快·移人集》),其诗作千余年来一直博得文人雅士的推崇。

可惜的是,她至今流传下来的诗作只有区区18首;但就是这十几首,就足以让它在盛唐留下立足之地了。

一千多年过去了,现在,我在一个细雨霏霏的夏夜,去想象那样一个月光满照的晚上,去寻找那个月光下留别离人的李季兰,于是万般情绪便化做纸上声突围出思维的城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1-6-28 09:17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1111111111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1-6-28 09:30 |只看该作者
李冶这首诗很好啊,字简单,但构成的味道很耐品。

谢谢涉江老师的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1-6-28 13:02 |只看该作者
有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1-6-28 14:1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这若是网民写的,淹没连影都没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1-6-28 15:17 |只看该作者
古人单纯,诗作情怀清澄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1-6-28 19:01 |只看该作者
后两句有气势,你没解读出来。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1-6-28 19:0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道路 于 2021-6-28 19:09 编辑

可以解读为人上层楼,望穿天涯路。也可以解读为月上层楼,照到了千里外的情人和自己。还可以解读为自己化身为月,飞到情人的身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1-6-28 19:13 |只看该作者
精华在于后两句,而不是前面。前面的对立,当然体现了哲学思想。但作为诗,后面才是精华。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1-6-29 04:4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秋月迟迟 发表于 2021-6-28 09:30
李冶这首诗很好啊,字简单,但构成的味道很耐品。

谢谢涉江老师的分享。

也感谢您的阅读!我的解读个人感受会比较多一点,可能给别人的释读不太一样,不当之处,希望您多提意见。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1-6-29 04:5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霓裳旖旎 发表于 2021-6-28 13:02
有才

中国古代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民族是个诗性民族,生活与个人感受都是靠诗来说话的,从诗经时代到现在,一脉相承。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1-6-29 04:5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呼啸的老鹰 发表于 2021-6-28 14:14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现在,网民的话语权也是在逐渐增大的,是好果子来尝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1-6-29 04:5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高隐 发表于 2021-6-28 14:31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
好句。

小高,中国诗歌也只有真正生活在汉语环境中的人才会体验的他的妙处,恭喜你体验到了诗句之美。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1-6-29 05:0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风铃清音飘渺 发表于 2021-6-28 15:17
古人单纯,诗作情怀清澄

是啊,没有网络,不需要天天玩手机,看月亮就是看月亮,天空也干净,纯净而简单的生活,写出的诗诗情满满,清澄而灵动。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1-6-29 05:0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道路 发表于 2021-6-28 19:01
后两句有气势,你没解读出来。

我只简单解释了一下诗句,气势就留给您去感受了,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1-6-29 05:0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道路 发表于 2021-6-28 19:04
可以解读为人上层楼,望穿天涯路。也可以解读为月上层楼,照到了千里外的情人和自己。还可以解读为自己化身 ...

阿阁三重阶,道路解释的挺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1-6-29 05:0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道路 发表于 2021-6-28 19:13
精华在于后两句,而不是前面。前面的对立,当然体现了哲学思想。但作为诗,后面才是精华。

中国七律诗中的很多精妙诗句,精华都在后两句,前两句往往朴拙无奇,后两句突然精灵般的剔透出来,成为熠熠闪光的珍珠。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1-6-29 05:1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高隐 发表于 2021-6-28 19:26
前两句也很精妙,把情境烘托得浑然一体。

我给小李道士微信一下,把你的赞美告诉她,今年七夕你们约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1-6-29 05:1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高隐 发表于 2021-6-28 19:32
但是这个解读写得真不咋地。
不过话说回来,诗词鉴赏这种其实很难写好,作者个人主观性偏差不说,价值观渗 ...

希望你写出一个咋地的出来,让大家欣赏。对古诗的解读其实都是苍白的,都没有诗句的本身更能打动所有人。释读只是一个人的一种感受,当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1-6-29 05:1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高隐 发表于 2021-6-28 19:35
主帖文艺腔十足,语言酸味十足不说,把前两句诗说成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体现,纯属过度解读。楼主这类小文人的 ...

没有人说我语言酸味的,你纯属胡扯。小李是个道士,是个有信仰的人,你不从她的信仰上着手释读从哪里呢?我恰恰觉得这个切入点是对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