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一直想去湖北博物馆转一转,源自儿子岩哥的一次调侃。 那是2015年7月初,参加完中考的第二天,不到14岁的岩哥只身一人飞往合肥,在我小妹他小姑、我大哥他大叔家小住几日后,又独自乘坐动车直奔武汉,去找他大叔的儿子、正上大学的堂哥阿进。那两天,哥哥带着弟弟逛东湖、爬珞珈山、游武汉大学,不管大街小巷,只管边逛边吃,好不逍遥自在。 话说这天,在湖北省博物馆,面对造型精美的越王勾践剑、土里土气的吴王夫差剑,稚气未褪的岩哥同学脑洞大开,在其QQ空间说说里发布了手机拍摄的照片并附调侃性文字:“两把都不错,拿哪一把更好呢?”我看罢哑然,有些哭笑不得。真是没长大的孩子,这不纯粹闹着玩或说胡话吗? 显然不全是胡话,岩哥的这条即时讯息,至少让我非常清晰地记住一个常识:著名的越王勾践剑收藏在湖北博物馆。同时还萌生一个念头:找机会一定去看看这把与成语典故“卧薪尝胆”密切相关的宝剑,现地体验一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韧与豪迈。 2020年11月某日,终于有机会来到湖北省博物馆。 刚进入馆内,就看到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参观边讨论,气氛热烈而融洽,场面极度令人舒适。都说弘扬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不仅老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孩子父母似乎也该具备这方面的意识,而这样做的意义,也许要远远大于上几堂补习课、学一点文艺小技能。 来到湖北省博物馆才知道,越王勾践剑虽然位列该馆“四大镇馆之宝”之首,但它显然不能完全代表或完全诠释荆楚大地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 湖北省博物馆坐落于武汉市武昌区东湖风景区,占地面积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26万余件(套),以青铜器、漆木器、简牍最有特色。众多馆藏文物中,国家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四大镇馆之宝”。 作为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湖北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还是湖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为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 那天,参观了两个来小时,关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四大镇馆之宝”,我能记住的似乎只有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对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毫无印象。是没特别留意?还是压根就没看到?真就稀里糊涂、浑然不知。 想来是爱好音乐的缘故,相对于冰冷无语的越王勾践剑,我更喜欢能够演奏荆韵楚风的曾侯乙编钟。 1978年,湖北省随县出土了具有鲜明楚文化特色的曾侯乙编钟、编磬等一大批古乐器,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这座“地下音乐殿堂”的发掘,引起了国内外的热切关注。 那批古乐器中的“明星”,自然要数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这套充满着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重4.5吨左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奏,可以旋宫转调。音阶为现今通用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这套编钟工艺精良、造型宏伟,演奏出来的音乐音域宽阔、音色优美,是我国已知最早具有十二律半音音阶关系的大型定调乐器。这一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辉煌成就。它不仅使今人为之倾倒,并使国人观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那天,当我站在那个巨大的、密闭的钢化玻璃柜前,当我静静地看着那套有序排列的编钟,耳边似乎响起了由中国唯一一家专业编钟演奏乐团、湖北歌剧舞剧院编钟国乐团负责编演、被誉为“千年遗音,民族经典”的《编钟国乐》。 这是一场融合了编钟、钟罄、古筝、笛子、排箫等乐器演奏和演唱于一体的大型中国民族音乐盛会,曲目包括编钟国乐《和平之声》、《荆楚小调》、《楚天印象》,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丝绸之路》,以及编钟古乐《八音和鸣》、笛子独奏《断桥叙事》等,深受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欢迎和推崇。
2021年11月26日晚草于天津河东,11月30日晨修改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