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只到过一次湖北黄冈,或者说只在此地呆了几个小时,但这座城市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这一切,源于与当地一位朋友的一番长谈。 那天午饭后闲聊,不知怎么就聊到了黄冈中学,聊到了这所三十多年前曾经神一般存在的著名中学。事实上,在“70后”和“80后”的记忆里,只要上过高中,参加过高考,哪怕只是有过“大学梦”,几乎无人不知黄冈中学。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长达20年的时间跨度里,黄冈中学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一点不输给当下的河北衡水中学、安徽毛坦厂中学。那时的黄冈中学,不仅创造了持续多年的高考神话,“黄冈密卷”更是风行全国,几乎所有高中生都以习练黄冈中学的试卷为荣。 毫不夸张地讲,那个年代,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如果不刷几十套“黄冈密卷”,不懂一点“黄冈兵法”,就不算读了高中;不做几十套“黄冈密卷”,似乎都没有底气走上考场。也就是说,“黄冈密卷”陪伴了“70后”和“80后”的青春岁月。 公开资料显示,黄冈中学的高考神话始于1979年。当年,这个学校有一个仅有23名学生的尖子班,全部考入重点大学,并且当年湖北省高考的第一至三名、第五至六均出自这个班。 1986年高考,黄冈中学再次位列全省第一,并且囊括湖北省文理第一,升学率高达91.4%,高考神话得以延续。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若干年过去了,尽管黄冈中学仍然是当地最好的中学之一,但其声望已大如前,特别是衡水中学的横空出世,基本终结了黄冈的高考神话。 诚然,黄冈中学的余威尚存,不少人对“黄冈密卷”依然情有独钟,以至于到此地旅游或出差时,仍习惯性带上几套作为纪念品送给自己的孩子。 黄冈中学创造的高考神话,其实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作为荆楚大地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黄冈人自古就特别重视教育,历来把读书作为出人头地的第一选项,就算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拼命送子女读书。 至于读书的目的,那天中午与我畅聊的黄冈籍朋友说得很直白:读书当官、当官读书,读很多书、当很大官,供出许多状元、走出很多大官。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605年,也就是隋炀帝主政的大业元年,黄冈出了第一位状元黄凤麟,他同时也是湖北地区的第一位状元。从这位状元算起,至1908年,也就是清光绪三十四年黄冈最后一名“洋探花”程明超为止,在中国封建社会长达1300年的科举历程中,黄冈文举、武举累计走出943名进士、3985名举人,包括5位状元、1位榜眼、4位探花;而历代黄冈籍进士中,6位官至宰相,80余人当上尚书、侍郎,可谓位极人臣、权倾一时。 到了明清两朝,高度重视教育的黄冈人收获空前,完全可以称其为“科举之乡”。这个时期,黄冈科举走向了极盛,累计考中进士736人、举人3181人,数量均占全省三分之一左右,处于全省各府州之首。 黄冈科举之所以取得如此佳绩,除了民间尊师重教蔚成风气,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舍得投入、书院众多。在本地官吏和财主的大支支持下,黄冈不仅建有鄂东最早的书院,并且数量居全省州府之首,占全省书院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到清代,黄冈书院多达40所,大大高于武昌府的23所。二是学风浓厚、考风纯正。曾在黄州(黄冈旧称)为官的苏东坡称“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清光绪年间湖北学政孔祥霖称“德安、汉阳、黄州、武昌四府文风,以黄州之黄冈、蕲水、黄安、麻城为胜”。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黄冈人重视教育、舍得投入,其成效自然显著,其突出标志就是黄冈名人辈出。据统计,黄冈历代名人达1600多位,其中古代1134人、近现代466人。这些名人,遍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各个领域,其涉及领域之广、层次之高、贡献之巨、影响之大,在全国都极其罕见,故有“惟楚有才,鄂东为最”之说。 黄冈的名人有多牛?中华世纪坛收录文化名人40位,黄冈独占3位,分别为毕昇、李时珍、李四光;中国历代宰相中,黄冈人氏一大串,包括王方庆、王玙、周墀、徐兴、郑进、姚明恭、张鹏翮等人;北宋理学奠基者程颢、程颐,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马哲民,著名学者和诗人闻一多,著名文学家和小说家叶君健,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京剧鼻祖余三胜,青衣泰斗余紫云,黄梅戏创始人邢秀娘,无一例外都是黄冈人氏。 而我们熟知的革命前辈中,黄冈人更是屡见不鲜。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3人来自黄冈;新中国历任国家主席中,董必武、李先念来自黄冈;开国将帅中,林彪、王树声、陈再道、陈锡联、郭天民、周纯全、秦基伟、韩先楚来自黄冈。1965年前授衔的解放军将领中,黄冈101人,其中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8人、中将17人、少将76人,真正的将星闪耀。 黄冈人重视教育、学优则仕的传统赓续延绵、至今不绝,并且后劲充足、潜力巨大。据非官方的说法,当下中国,黄冈籍官员数量仍然十分可观,不少人身居要职,在湖北境内更是如此。
2021年11月18日晚草于天津河东,11月22日晨修改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