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名言:“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很多宗教人士喜欢用这句话来教训人,而更多不信教的人则会提出反证,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观点是:爱因斯坦根本不信神,他怎么可能说这种话?对于这两派的观点,俺个人都不赞同,尽管俺也没有找到老爱讲此话的确切出处,但还是觉得他有可能这么说。
一个坚信科学的人,用神做比喻很正常,老爱还说过“上帝不掷色子”呢,这有什么啊?神这个概念在科学家,即使是信神的科学家(例如牛顿),与普通迷信徒对神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老爱这样说,我们首先应该揣摩他说此话的意思究竟是啥?
科学是一门永无止境、不断探索的学问,如果想在思维上有所突破,就不可能全靠实验和数学推论,更多的时候还要靠想象。先要有合乎逻辑的推测,然后再去找根据,这是人类最普通的认识事物过程。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不妨把老爱那句话换个说法:“科学的尽头是想象”。
当科学探索中遇到难关,我们可以先用想象开路。而想象刚好也是神学的基础(我认为神是想象出来的)。比如信徒们遇到难题,无论是啥,上帝都可以解决;而科学的难题,通过想象也都可以解决(比如花花和祸祸的想象力,基本啥都能解决)。区别在于,科学的想象需要实证,而花花和祸祸的神叨学则不用。
说到这儿,老爱的本意可以用他的另一句名言描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科学要想向前发展,想象力的发挥甚至要超过神学。比如苹果落地这件事,如果是神学,那就是上帝的旨意;可科学会问:上帝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的?然后牛顿就想到了引力。可引力是什么呢?老爱想出了相对论,并想出了空间扭曲。
在量子力学出现前,老爱的这个想象在天体力学应用中似乎都是对的,但根据量子学的理论,引力应该还是存在,而且这种引力是经过一种假想的引力子进行传递的,尽管至今也没找到引力子,但根据量子力学,它必然存在。所以科学家仍在不懈的努力。如能最终找到引力子,关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想象才算告一段落。
想象力的重要性实际就是要解决李约瑟和钱老提出的问题:“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了”(李);“为什么我们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这显然不是中国人的人种问题,因为东亚人的智商举世公认最聪明。我们如果把聪明当做想象力的基础,那思想自由就是该基础的翅膀。禁锢思想和沉重的生存竞争使原本聪明的中国人发挥不出优秀的智力,只能局限于那些与苟活相关的琐事。比如怎样巴结领导更容易升职等。
下面俺说个想象的例子(见下图),看看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和求证的:
这张图是银河系的动态示意图(左右侧两个都是),先对比一下看有啥不同,然后看下文。
图中心的亮斑代表银河系银心,两条旋转的亮带是银河的两条主旋臂。左图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想象旋臂绕银心旋转的样子。注意它们越往边缘转动越慢。因为根据引力公式:F=G*M1M2/(R*R),即引力F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R平方成反比。悬臂外圈到银心的距离有好几万光年,引力应该逐渐变小。如果不减慢转速,那离心力就会让边缘的天体摆脱银心飞走。说到这儿顺便提一下,银河系为啥像个盘子呢?花花同学应该想明白了吧?
右图是银河旋臂的实际转动情况,边缘的转速居然没有变慢,这是为啥呢?科学家们不得不继续想象。即然银河边缘的天体仍然能转那么快,而且没有飞离银河系,那质量就必须加大,因为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根据计算,这些天体的质量居然要比实际测算出的质量大5-6倍才能满足引力公式。
现在问题来了,多出这5-6倍的物质(质量)究竟在哪儿呢?它们既有质量,又探测不到。所以推断这些物质一定是“暗物质”(看不见的物质),这就是暗物质存在的最初推论,起源于对环状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尽管暗物质至今都没能找到,但根据引力定律它们应该存在,否则很多物理结论就成了扯淡。看看科学人的这个推理过程,是不是“科学的尽头是想象”啊?
想象没有尽头,所以科学也可以没有尽头。花花同学明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