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长江杂谈 功风名雨
查看: 48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功风名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2-1-13 12: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1

近读《施蛰存先生编年事录》,在下册1477页,看到关于“功风名雨”的一个记录,截图如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2-1-13 12:16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2

巧了,《随笔》这个刊物从我父亲到我现在已经接力订阅了30多年了,于是翻出来1993年第一期第144页,找到了这条补白,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石油前线,住宿条件不好,闹了一次鼠灾,当时书籍大都是纸箱存放,老鼠大嚼,导致我损失惨重,这本书也留下了鼠咬的痕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2-1-13 12:2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3

于是很想找一找施蛰存先生的这一篇《功风名雨》看一看,但找不到,百度很烂,百度不出个屁来,我买的施蛰存先生的一些书籍也没有,好在一个朋友给我发来了十卷本《施蛰存全集》的电子版,仔细查阅,终于在《施蛰存全集·北山散文集·第二辑》第891页看到了,截图如下: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2-1-13 12:25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4

施蛰存先生写这篇短文的时候89岁,我很同意他的观点,俞樾不是不明白这个词的意思,之所以不加注解,是想这个说法在日本可能别的典故,当然只是一种可能,他没说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功名风雨到了日本就成了“功风名雨”,怎么会这样,你自己去想。
我很同意施先生对“三十功名尘与土”的理解,是为正解。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2-1-13 12:29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3 13:40 编辑

5

于是便想找来俞曲园《春在堂随笔》看一看,但很可惜,他的这本随笔我找不到一个好的本子,最先找到的是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纪万有文库丛书版,但说句实话,这个简体横排版错误很多,看了就皱眉,今天不说这个,这条记录因为《随笔》没有注明在那一卷,再加上十卷本的随笔没有小标题,这害得我只能从头开始,一页一页找下去,最后在第6卷找到了,截个图,如下: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2-1-13 12:31 |只看该作者
学究,学究,边学边究。还是适可而止为好。找到长江源,就已经可以了,可以视作源头了,仍然认为“必有出处”,除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习惯可以褒奖,其他的嘛,还是算了。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2-1-13 12:34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3 12:35 编辑

6

后来朋友又给我传来了高清版的《春在堂全书》,在其第5册第461页,这条记录截图如下: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2-1-13 12:42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3 13:40 编辑

7

所以说你写文章引用东西,一定要详细注明出处,这对人对己都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这样可以给别人节约很多时间,比如我查阅这一条就费了很大的劲儿,浪费了不少时间。
还有坑死爹的一种写法。我父亲去世后,我整理他的书籍,发现了一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报,边整理边浏览,突然在一篇文章里面看到一句话,原话说:清人所谓“从死敌里走一遭,胜读二十年书”。我很为这句话震撼!说这句话的肯定经历过生死之变,应该是从清代文字狱里幸存的读书人。但这个“清人”是谁,他没说出来,我也不知道。
于是此后的二十年一直到现在每读清代的书,便一直留心这件事,时至今日,一直没有结果。如果当时这位作者,说出了这位清人的名字,大家便都省事了,也不会让后人因为找不到出处而郁闷了。
不过,我也理解,那本简报是1964年的,文革山雨欲来风满楼了,也许作者不是不想写出那位清人的名字,而是怕引火烧身吧。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2-1-13 12:49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3 13:38 编辑

8

于是又想起另外一件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史知识》登了一件事,是北大教授吴小如先生写的一篇短文,名字我忘记了,家里有文史知识全套,懒得查了,就大概说一说。
当时他读一本书的时候,看到了其中有一条引语,其中有“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之句,殊不可解,怎么断句都别扭、说不通,他心里一直想着这个事,查阅了很多书籍,就这样吴教授从年轻人疑惑到了白头翁,直到他翻看了《类说》,才豁然开朗,彻底弄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吴小如是误信了另一位师长的话,他本来想查查《类说》这部书的,但那位老教授说,这部书未必有吧,他就没查,一错过就是几十年。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2-1-13 12:53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3 12:54 编辑

9

一位退休老教授跟我说,解放后,一位民国过来的老教授给他们讲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一直讲了一个学期,也没讲完,被人告发,说他不好好讲课,磨洋工,最后不让他教书了。这位退休老教授当时对我说:这是老子哲学思想核心的一句话,他竟然讲了一个学期都没讲完,这是多大的学问啊!
是的,这学问是够大的,一直到现在,真正弄明白这句话的恐怕也没多少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2-1-13 12:53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2-1-13 12:56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临屏急就,有时间再整理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2-1-13 12:58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刘庄主 发表于 2022-1-13 12:31
学究,学究,边学边究。还是适可而止为好。找到长江源,就已经可以了,可以视作源头了,仍然认为“必有出处 ...


论坛玩跟做学问,是两码事,中国的所谓学术越来越不入流,大家都清楚是怎么回事。比如辛教授事件、董就雄事件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2-1-13 13:07 |只看该作者
涉江采芙蓉 发表于 2022-1-13 12:58
论坛玩跟做学问,是两码事,中国的所谓学术越来越不入流,大家都清楚是怎么回事。比如辛教授事件、董就 ...

同意一部分。
做学问本身,如果大家都深陷,那只有越来越衰败。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2-1-13 15:2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这些旧书籍很不错,彼时还没有被过多的物欲所侵蚀,书作者用功严谨,国家宜将之电子化以留存人世,以飨后来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2-1-18 12:03 |只看该作者
一个字,佩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