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族文化宫就坐落在针市街上,从民族宫旁边的胡同拐过去,就是天津清真大寺。王家大院的后门也在这条小胡同上。小胡同里还有一个造纸厂,专门做纸夹子。一层一层牛皮纸粘起来,需要用碱。空了的碱桶也放在胡同里,我们小孩子走过,都用纸板或者木棍蒯剩下的碱,团成球,能拍老高。
大寺周围的住户许多是回民,同院住的汉民,不允许吃猪肉,所以也享受少数民族的待遇,好像是副食本上可以多买一些食物。
针市街上有许多我的小学同学。我们的小学需要穿过北马路,每天上学,我们都集合在针市街口,排好队,由队长带着我们一起过马路。放学时,则是老师送我们过马路。
我们的小学叫回民小学,每个班上大约有两三个回民。 学校是由文昌宫改建的,地震前还有大殿。76年唐山大地震,大殿被震塌。当时里面正办展览,其中有我一张在学习小组辅导同学作业的照片。我们班还没有来得及看展览,就地震了。我自己曾经偷走跑进去,匆匆忙忙看了一眼。
@天津最早的小学 文昌宫的兴学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道光七年(1827年),天津社会名流文士梅成栋等人在文昌宫创办“辅仁书院”,学风呈一时之盛,享誉津门。后来书院又更名为天津师范学堂,成为天津最早培养师资的西式学堂,并设办附属小学堂,即文昌宫小学。后经历史迭替,先后更名,直至1992年学校定名为天津市文昌宫小学。百余年来,文昌古苑培养了无数英才,弘一法师李叔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