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赠友邦,不与家奴!
大清都灭亡100多年了,很多人膝盖骨还是软的,崇洋媚外这种性格形成至今还似乎没有改变。跪舔,谄媚,不是一个大国的包容姿态,更不是一个崇尚礼仪国度的准则。
常说过犹不及,太过的行为,必然让人恶心呕吐。或曰为了一盘“大棋”,我们要忍辱负重,今日的忍辱负重是为明日之扬眉吐气。
好,为明日不确定的扬眉吐气,今日百般讨好,无底线谄媚。值,还是不值?是要商榷的!
今天要说的是我们高校对外国留学生“超国民待遇”话题。
对外国留学生“超国民待遇”,每每某个事件爆发出来,必然引起轩然大波,但最后都不了了之。高校依然我行我素,吃瓜群众又能奈何?
前几日,一张“校外人员劳务发放表”,引发舆论沸腾,将济南大学推向风口浪尖,架在炙夏的烈日下暴晒。
网传截图显示,济南大学对4名外国留学生发放7月高额的“生活补助”,每人可领到高达30000元。3后面是4个0,没有错,是30000元,不是3000元。
给留学生每人每月30000元,还提前发放,联想起前些日子我们大学学费涨价,外国留学生和国内大学生,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真乃天壤之别啊!这让人大跌眼镜,惊掉下巴,心里羡慕、嫉妒、愤懑各种情绪交织,五味杂陈,义愤填膺。
国内大学生,还交着高昂的学费,是不是羞愧的无地自容?人与人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小心肝受伤到怀疑人生!
济南大学看到大火蔓延熊熊燃烧,舆论热浪一浪高过一浪,急慌忙乱地出来灭火:这3万不是每个月发3万,而是过去30个月的总和一块发的,一个月就1000块。
为了证明每个月只发1000块,济南大学雷霆震怒:有人故意断章取义,我们已经报警。
好一个报警,如果公器能够堵住老百姓的嘴,那从侧面证明了给留学生发钱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济南大学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拙劣“公关”,把自己的色厉内荏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不仅要问,高校发放补助是几年累积到一块发放?如果不是,济南大学难道鸡立鹤群,要显示自己独立特行?还有,认识字的都看懂明明是2023年7月生活补助,济南大学回应是累积30个月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啪啪打脸吗?
对外国留学生超国民待遇,我们高校匪夷所思做法真是令人啼笑皆非。2019年时候,“好客山东”把这种孔孟之乡的礼仪文化做到了极致。怎么个“好客”?就是山东大学为留学生提供“学伴”,山大在全校公开征集健康女生,要求每3名女生陪1名黑人留学生读书。好家伙,这简直了,跟夜总会招聘公主有区别吗?但,应者如云,去晚了还排不上队。唉,什么样的导向,就有什么样的乌合之众的学生。悲哀!
山东大学崇洋媚外的好客之举,面对汹涌澎拜的舆论,不得不叫停学伴陪读这个荒诞行动。4年弹指一挥间,时光是流逝没有痕迹,但山东大学“女生陪读黑人”的黑色标签可能将一直贴在山东大学面门上,不会褪色也不会消失,成为人们的记忆印迹。
不知道痛,是因为鞭子没有落在自己身上。上东大学血的教训,济南大学没有汲取。
济南大学义正言辞驳斥说给留学生一个月是1000块,不是30000元。1000块就1000块吧,钱不多,但发给谁了?为什么是留学生,而不是我们的国内学生呢?
但,济南大学敢硬怼咱们老百姓,大抵有关对留学生超国民待遇的补助,济南大学觉得自己跟北京对外经贸大学7000万、山东大学5958万、北京大学5600万、清华大学4700万等补助金额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不值得一提。
潜台词就是,有本事去搞对外经贸大学、山东大学、北大清华,我这个小虾米有什么值得深挖的,搞我这个小虾米有什么意思呢?唉,恬不知耻啊,真是,人不要脸,百事可为!
一边是我们高校学费涨涨涨,一边是对外国留学生超国民待遇,这场荒诞的闹剧该收场了。
我们高校大展神通重金搞来的留学生,真的是优质的生源吗?用脚都能想象出来,亚非拉的贵族子弟,能来中国留学吗?他们本身不缺钱,首选应该西方国家。
我们搞来的是些什么人呢?绝大多数是游手好闲指望来中国淘金寻找跳板的闲散人员。唉,指望这些在他们国家本身就没有话语权的人去完成我们要下的“大棋”,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了?
这些留学生吧,因为高校给的超国民待遇,觉得高人一等,到处惹是生非,可怕的是,还吸毒涉毒。我们给他们发钱,他们用来惹是生非,用来吸毒涉毒?讽刺不?真是让人羞愧的无地自容!
一个民族的自信,大抵是从大学开始的。
哈工大宣布6月起,正式取消对留学生每年10万元的助学补助,退出花钱请留学生的高校队伍,打响高校民族自信第一枪。
武汉大学宣布开除92名外国留学生,涉及10多个国家,雷霆之势,重磅出击,是国内第一所对垃圾留学生不迁就不忍让不姑息的高校。
为哈工大、武汉大学点赞。大清都灭亡了,还有洋人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荒诞不?不对自己人下狠手,不对外国人网开一面搞特权。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
慈禧太后有句造人唾骂的卖国名言:宁赠友邦,不与家奴。
慈禧为什么“不与家奴”,倒不是慈禧蔑视家奴,那个赵构不也是“宁赠友邦,不与父兄”么?
这不能说慈禧、赵构不爱国,国家都是他们的,他怎么能不爱呢?
只不过是他们想啊,如果给了家奴、父兄,恐怕自己就保不住自己的地位,至少给友邦,自己是生活质量不会下降吧,该怎么着还是怎么着。
这里,慈禧、赵构正因为这样的“爱国”完全是基于一己之既得利益,却与维护国民利益大相径庭,往往不是一回事。
从这个角度来诠释的话,高校“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留学生超国民待遇,就不难理解了,高校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哪里会考虑国民利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