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此诗既表达了柳氏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同时也担心韩翃归来后看到自己容华不再,会大失所望,辜负自己的一片真情。诗歌情真意切,婉转动人。
这首答诗顺应韩诗之境,以“柳”自喻,感叹自己于春光灿烂的大好时节空使年华流逝。柳氏自比为“杨柳枝”,“柳”字既双关姓氏而与韩词称“章台柳”之暗语相应,灵犀相通;“枝”字又遥启第三句诉折柳赠别,离怨相思之情。“芳菲节”既回应韩诗之“往日依依”,颇见追惜韶华坐逝,顾影自怜之意;而又对第四句写此时凋零之衰柳,起到了欲抑先扬的对比反衬作用,可谓匠心独运。第三句“恨”字写出世人折柳送别的习俗让柳氏增添离别之悲。“忽报秋”是对时光飞逝的无奈与惊恐,承上“芳菲节”之“春”,作大拗转,喻指安史之乱,自己剪发毁形,避居尼庵等情事,命运遭际可谓一瞬折转。最后一句千回百转,回应韩诗之结句,即企盼郎君来折,又怕这飘零之柳连情郎的归来都等不到。这一句将其不幸身世,灵肉创伤,悲酸难言之隐,自惭形秽之情,写得极其深沉凝重而又含蓄不尽。
韩翃之《寄柳氏》已然具有极高水平,柳氏之《答韩翃》亦能与之相应,这样的回应既能在才情上与韩翃共鸣,同时又有效传达自身处境和忠贞之心,两首短诗皆言有尽而意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