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5-7-11 12:50 编辑
读传记时,很多作家,哲学家,甚至一些名人,特别是诗人,他们的情感经历都非常复杂,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经常说到一句话,作文和作人要分开看。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我想,可能是内心认定的规则问题。
很多思考走得远的人,都会对世俗规则不屑一顾,几乎毫不犹豫打破,以为那是对人性的束缚。
所以用现实的规范去看,他们的人生一定是极其混乱。但是从内心的距离看,他们是坚持做自己的人,不惜对抗全世界。
但是,破坏一定会承担后果,这个更需要坚信来支持。
所以萨特的研究结果是:诚实是一把双刃剑。
第二个就是时局所迫的无奈,当时所处的各种环境,分离或者经济或者理想,有更多动荡的情感。
特别是革命时期的那些名人们~~
还比如梵高,比如卡夫卡,比如太宰治~~
但是很多学者不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是学者,他们的目的一直是专注于某一种专业方向,偏理性,不是爱情至上者。
还有就是有信仰的人不一样。
比如儒教修为高的人,相对来说,会自律,信佛的人信教的人,有约束。
读到巨流河,父亲常年奔忙,母亲说下一辈子依然会选他,因为他是真正的君子。他就是深受儒教熏陶的人。
然后我们又想到另一条,爱情不也是一种信仰吗?
我们又回到了第一条。
儒教和信仰是要求用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人。
爱情作为信仰,是不需要考虑任何他人,坚信人世间只有自己和自己的感觉。
只是感觉是很容易消逝和动荡的东西。
于是一部分人坚信经历可贵,一部分人坚信结果更代表纯粹。
一面是激情和燃烧,一面是安全感和存在。它们不容易共存,甚至排斥和破坏,首先追求安全感一定是对激情的破坏,追求存在一定是对燃烧的破坏~~
鲁迅说的,必得生活,爱才有所附丽~~这或许就是爱最终走向好的归宿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