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件事很值得人深思:今天一个女高三学生,高考以后给自己规划了上大学三件套:IPAD、手机、高档化妆品,合计9000多元。可是呢,他的父母是穷人,手里已经拿不出1万元了。于是女生就在网上各种吐槽:你没钱养我,为什么生我?
大家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我觉得是从两方面看:
第一、对寒门来讲,女子无才便是德大概率是对的,或者说女子无小才便是德。
这个女生也没有考到太好的大学,但是对于一个外地寒门能考上大学,想来是有点小聪明的。但是因为有点小聪明,读了书,欲望也增强了。可是她这样闹的结果是什么呢?无怪乎招来骂声一片,你父母惯着你,外人惯着你吗?这还是上大学前,上大学后呢,现在大学生多如狗,她又不是那种顶级名校,出来以后也就是个打工人,她还会埋怨原生家庭。因为自身条件不足,将来婚姻也免不了怨念。什么人最不幸福?不是那种根本看不到前进希望的,而是能看到前进的影子又找不到脚下的路的!这个寒门女要是不读书,也就不用和那些家世好的同学比较,自然怨念会少一些。
第二、穷生富养后患无穷。
这个和性别无关。一个寒门要想改命成才,就需要先来三鞭子。第一鞭子就是打掉虚荣!这个女生总怕自己在家世好的同学面前没面子,那请问你有什么面子?如果你大方承认家世不好,大家不过是同情你一下。而你拼命掩饰,你当大家是瞎子还是SB?寒门身上的穷气不是靠虚荣就能掩饰的。实际上,穷不招人瞧不起,至少不招有本事的人瞧不起,但是又穷又虚荣会。孩子不能决定自己出身,父母也无需因为自己是贫穷家庭而觉得对不起孩子,那是他的命。你自己能接受命运的不公平而活着,孩子为什么不行?为什么孩子就一定要享受公平?就因为人拳汪和圣母的几句口号?还是自己身上的虚荣心没有被现实的鞭子抽掉?中国历史几千年,贫富差距始终存在,那些寒门为什么不像今天孩子这么虚荣?为什么穷生富养多集中在今天?教育的首要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家庭在社会上的等级,然后在等级内实施最佳教育,而不是用回避欺骗的手段助长孩子的虚荣心。读书好又如何?读书好你也没有富人家孩子的条件,况且这个女学生读书也没那么好。
父母教育子女的意义是什么?除了给孩子一个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还有就是养儿女防老吧?说什么我不想成为儿女的负担,啊,好伟大啊。请问你是人吗?是人老了当然需要子女照顾,没办法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起码子女应该是有这个心的,而不是张嘴就抱怨原生家庭没钱养我为什么生我。羔羊跪乳,鸦雀反哺,人要是连这些都不如,教育是不是太失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