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7-20 13:37 编辑
世有"聪明人",每每于茶余饭后,排出九文大钱,买得半部残经,便自以为得了"道"。近来又见一位,高谈"业力""修心"之论,竟将马云、许家印之流比作"业障缠身"的可怜虫,倒叫我想起古寺里那些专替人消灾的和尚——香火钱收得越多,脸上的油光便越亮。
(一)
那文章开篇便道:"哲学研究的终极问题是绝对真理。"这话倒也不差,只是后文又说:"一旦知道根本逻辑,干什么都能成功。"这就显出几分滑稽了。我想起乡下有个"半仙",自称通晓天地至理,却连自家田里的稗草也除不干净。这"根本逻辑",怕不是街边算命先生手里的八卦盘,转来转去,总能把祸事转到别人头上?
更妙的是,他一面说掌握真理就能成功,一面又说真悟透的人"不想干什么"。这倒像极了那些考场失意的书生,先是夸口"金榜题名如探囊取物",落第后又说"功名本是身外物"。横竖都是他有理。
(二)
说到"业力"二字,更是令人莞尔。他将马云比作"业力深重",却不想想:若按此说,那街边饿殍岂不是"业力最轻"?怎么不见他们"早登极乐"?反倒是那些天天念叨"修心"的,往往住着精舍,吃着素斋,手里的佛珠比穷人的米粒还圆润。
他引《圣经》说:"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针眼还难。"这话原是劝人向善的,到了他嘴里,倒成了诅咒富人的符咒。我想,倘若耶稣在世,怕是要把这等"聪明人"赶出圣殿——因为他们把经书当成了砸人的砖头。
(三)
最可笑的是那"修心"之说。他说:"人心无病则世界无病。"这话漂亮得紧,可惜经不起推敲。当年鸦片战争时,林则徐虎门销烟,难道是因"心有病"?如今市井小民为五斗米折腰,莫非也是"心不净"?这等论调,活像是说:"你挨饿是因为不够超脱。"
他将世界比作"一部电影",说"看多了也就那么回事"。这话若让战区难民听见,怕是要问:这"电影"里的子弹,怎地如此真实?这"片段"里的饥寒,为何这般刺骨?原来在"聪明人"眼里,他人的苦难都不过是场戏文。
(四)
说到"灵魂"之辩,更是显出几分市侩气。"灵魂是什么?你觉得是啥就是啥。"这话听着耳熟,细想才记起——这不是古玩市场里那些赝品贩子的口头禅么?"您觉得是真的,它就是真的。"
最妙的是那段"性通缩"的高论。他将老年人比作"性道德标杆",言外之意是说他们"只剩说教,没有能力"。这倒让我想起那些道学先生,年轻时眠花宿柳,老了反倒要立贞节牌坊。可见这"性通缩"之说,不过是给自己的放纵找借口罢了。
(五)
通篇看下来,这"聪明人"的学问,倒像是一锅大杂烩:舀一勺佛家的"业力",撒一把道家的"无为",再浇上些西洋的"圣经"酱汁。只可惜火候不够,煮出来的尽是些夹生饭。
我想,真正的智者,当如老农种地,知道什么时节该播种,什么时候要锄草。断不会把稗草当稻苗,更不会指着龟裂的田地说:"此乃天道。"
而今这等"聪明人"却越来越多,他们坐在空调房里,谈着"修心""悟道",把苦难当作谈资,将哲理变成消遣。恰似那晋惠帝,百姓饿殍遍野,他却问:"何不食肉糜?"
这等"聪明",不如愚钝些好。(deepsee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