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大捷是明朝从万历年间开始的灰黑色调的对后金战争中不多的亮点,其中最容易被当时民众和后代遗民称道的是:此战不仅让奴酋努尔哈赤认识到了***上国的力量,而且也因被红衣大炮击中受伤,后于同年(1626年)八月伤重不治而死。
如果是在评书中,哪怕是最终失败一方,这个结果也是很容易让人喜大普奔的。虽然,明朝是灭亡了,满清武力如此强大,但是毕竟曾经遭受过我们抵抗的重要后果。说起来也算是聊以自慰了。
其实,至今为止,努尔哈赤之死有三种说法,仍未有最终定论,估计以后也不会有了。
一是背疽发作,毕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也算是正常死亡。二是被心急的皇太极毒死,这个肯定不会被清朝官方认可的。三是宁远之战中因伤不治而死。
宁远之战是天启六年(1629年)正月开始的,努尔哈赤是同年八月死的。如果是能够达到致命程度的外伤,能够在当时那个没有消炎药抗生素的环境下,挣扎如此之久,我们不用赞叹当时的医疗水平,只能感慨努尔哈赤生命力的顽强。
从逻辑上来说,好像不太靠谱。但是从民间来说,大家还是更愿意相信这个说法,这不仅是因为朴素的民族自尊——虽然我们亡了,但是我们曾经胜利过,还是因为两个因素:
一、出于对袁崇焕的评价补偿。
这里不能展开对袁崇焕个人的生平介绍,有点偏离主题了。对这个人的评价,我小时候看金庸先生的《碧血剑》,满怀崇敬和遗憾,完全当作了是岳武穆一样的人物。再后来,好像看了点别的书,辅之以当时人们的评价,我以为算是有了点客观的认识。
虽然结局很惨,都知道是被凌迟而死,而且还是被爱国群众买肉吃的结局。但是后来《清史稿》也承认,这是中了满清的反间计了。
大体概括,明清之际的评价,袁崇焕其人,可以说是刚愎,可以说是狂妄,甚至可以说是大局上的昏聩,但是,你可以说他是误国,但绝无卖国的嫌疑。
冷静下来了,大家觉得对不起袁崇焕了,爱国群众吃到肚子里的肉也无法吐出来,于是就换个方式,重新铸造袁督师的忠义之名,当然这种名声你不能等到三百多年后让一个武侠小说家来渲染,当时就有说法,是因为袁督师亲自操炮,炸死了努尔哈赤。因为袁崇焕确实是宁远之战的指挥者,也确实是亲冒矢石,战斗在一线,这种说法是完全可以说得通的。
二、官方文学家的语言艺术(伏笔和照应)
后来看一些历史小说,甚至是明清之际的笔记,经常会有这样的记载:某次大战,双方僵持不下,其中一方一箭射去或者一炮轰去,对方忽然人影散乱,有一黄袍敌人倒下,其部下拼死抢夺,抬着就跑,同时还伴随一片哭嚎之声。
这种语言艺术,或者叫表现手法,在语文这叫做伏笔。
如果,过了几天、几个月、最多不能超过一年啊,对方确实死了个大家伙,那就是伏笔之后的照应了,在行文上叫前呼后应,结构严谨,在现实中叫做小动作的收益最大化。
这种笔法在南明的武将中比较流行,有枣没枣打上两杆子,没结果了就当是我做广播操呢,万一枣子掉下来了,不管是风刮的雷劈的,都算是我那两杆子的功劳。
按照当时武将的文学水平,连他们的幕僚都算上,我以为还是没有这样的文学造诣的。这明显是我国传统考试制度的精华。
再扯回来说说宁远大捷,后来有一封奏章,可以成为后来同人文的开山之作。
其作者为当时的进士出身的蓟辽总督高第,原文关键为:
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
伏笔埋下,过了半年,努尔哈赤死了,这功劳当然属于宁远之战的指挥者袁督师。
如果努尔哈赤没死,代善、阿敏、阿巴泰、莽古尔泰随便哪个死了,都能照应上文的伏笔。
就算是建奴全家和谐平安,那也可以理解,我只是记录的现象,又不是核实了结果,原来的伏笔,没毛病啊,被我红衣大炮击伤又治好了呗。
这就是伏笔的运用之妙。
比如说,特朗普,在推特上对着梅德韦杰夫的照片用雪茄使劲捅两下,嘴里还念念叨叨的,后来过了两天,老梅感冒了,特朗普就会露出神秘的微笑。如果,老梅很健康,特朗普会说,看见没有,我的祈祷起作用了——对敌人我都是那么仁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