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六星书房 请教各位大虾
查看: 6421|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各位大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2-5-30 16: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莫冉 于 2012-5-30 19:30 编辑

  “ 长歌当哭 ”何解?
   要出处,要引申意思,要相关文章,要典故,要个人理解。
   急!
不要摆渡的,摆渡我自己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2-5-30 21:35 |只看该作者
这题目,先映入我眼睛的是“大虾”两个字呢。
百度一搜,呵!出来如下解释:
【解释】: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出自】: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示例】: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曰无故呻吟,亦~之意耳。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七回
【语法】: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形容借歌抒情
{:soso_e112:}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5-30 23:2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也只能从度娘那里找到答案,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5-31 08:10 |只看该作者
周施梅 发表于 2012-5-30 21:35
这题目,先映入我眼睛的是“大虾”两个字呢。
百度一搜,呵!出来如下解释:
【解释】:长歌:长声歌咏, ...

{:soso_e179:}施梅比百度整理的好。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5-31 08:10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5-30 23:26
我也只能从度娘那里找到答案,

真没创意。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5-31 10:36 |只看该作者
我本人最不通此道,也不知是否陷阱。大胆趟一下。

歌可以是“歌”“诗”“文”,而“哭”可褒、可贬,那么此四字可直用、可诙谐,全凭一时感觉吧。

这么急干什么呀?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5-31 10:38 |只看该作者
度娘说是最早的出处是 清代黄宗羲《亡儿阿寿圹志》:“儿卒于乙末之除夕,长歌当哭,遂以哭儿者为之铭。” 我觉得这么一个词,不会是黄宗羲自创的,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5-31 10:40 |只看该作者
这个词在《红楼梦》中有记载,相隔不多年,一个生僻的词未必被曹雪芹采纳。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5-31 10:41 |只看该作者
况且,红楼梦的作者未必是曹雪芹,如此该书就可能不是清代的,那么长歌当哭就应该是早有出处,只是没被发现罢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5-31 10:55 |只看该作者
度娘?  挺好玩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5-31 11:45 |只看该作者
莫冉 发表于 2012-5-31 08:10
真没创意。

解释成语也能创意?

长歌当哭——谁家办丧事的时候,人家哭,我就唱歌。

人家不揍我袄。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5-31 11:58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5-31 11:45
解释成语也能创意?

长歌当哭——谁家办丧事的时候,人家哭,我就唱歌。

四哥经常唱歌,唱的像哭一样,这个解释有创意没?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5-31 13:11 |只看该作者
天晴 发表于 2012-5-31 10:36
我本人最不通此道,也不知是否陷阱。大胆趟一下。

歌可以是“歌”“诗”“文”,而“哭”可褒、可贬,那 ...

嘿嘿,天晴大哥,偶怕米人回贴,所以假装急一下。{:soso_e151:}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5-31 13:17 |只看该作者
天晴 发表于 2012-5-31 10:36
我本人最不通此道,也不知是否陷阱。大胆趟一下。

歌可以是“歌”“诗”“文”,而“哭”可褒、可贬,那 ...

谢天晴大哥,肯定不是陷阱。
歌可以是“歌”“诗”“文”,这句话我想起《庄子》里面的孟子反和子琴张的鼓歌行曲。
子曰:他们是方外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5-31 13:18 |只看该作者
冷笑 发表于 2012-5-31 10:38
度娘说是最早的出处是 清代黄宗羲《亡儿阿寿圹志》:“儿卒于乙末之除夕,长歌当哭,遂以哭儿者为之铭。”  ...

百度是这样说的:【出自】: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咱俩看见的怎么不一样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2-5-31 13:19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5-31 11:45
解释成语也能创意?

长歌当哭——谁家办丧事的时候,人家哭,我就唱歌。

看看人家孟子反和子琴张。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2-5-31 13:19 |只看该作者
冷笑 发表于 2012-5-31 11:58
四哥经常唱歌,唱的像哭一样,这个解释有创意没?

{:soso_e113:}我觉得这个解释,对。嗯。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2-5-31 13:21 |只看该作者
丝雨 发表于 2012-5-31 10:55
度娘?  挺好玩的。

我喜欢叫摆渡。{: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2-5-31 13:49 |只看该作者
当我只能从度娘那找答案时,也会对文字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和彻底的绝望。写作的土壤哪里去了,我也要沦为文抄公?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2-5-31 14:03 |只看该作者
莫冉 发表于 2012-5-31 13:19
看看人家孟子反和子琴张。

就你,跟人家孟子比袄?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2-5-31 14:05 |只看该作者
蟾宫折桂 发表于 2012-5-31 13:49
当我只能从度娘那找答案时,也会对文字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和彻底的绝望。写作的土壤哪里去了,我也要沦为 ...

这是矫情。

写作的空间不在解释成语里整出点花样来。

固有的知识是有相对的稳定性的,不是随意可以自由创意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2-5-31 14:08 |只看该作者
蟾宫折桂 发表于 2012-5-31 13:49
当我只能从度娘那找答案时,也会对文字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和彻底的绝望。写作的土壤哪里去了,我也要沦为 ...

比如成语,所谓“成语”,本身就是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在里面,我说你懂,你说我懂。

如果每个人的解读都不同,如何交流?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2-5-31 14:09 |只看该作者
冷笑 发表于 2012-5-31 10:38
度娘说是最早的出处是 清代黄宗羲《亡儿阿寿圹志》:“儿卒于乙末之除夕,长歌当哭,遂以哭儿者为之铭。”  ...

还应该是出自汉乐府。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2-5-31 14:10 |只看该作者
乡村是相对稳定和落后的,有人会到那里寻找写作源泉?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2-5-31 15:07 |只看该作者
蟾宫折桂 发表于 2012-5-31 13:49
当我只能从度娘那找答案时,也会对文字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和彻底的绝望。写作的土壤哪里去了,我也要沦为 ...

亲,{:soso_e178:} 我可算找着知音了{:soso_e105:}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2-5-31 18:18 |只看该作者
{: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2-5-31 18:20 |只看该作者
我很不厚道地想,小莫弄这个成语求解动机是啥?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2-5-31 20: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晴 于 2012-5-31 22:14 编辑
莫冉 发表于 2012-5-31 13:17
谢天晴大哥,肯定不是陷阱。
歌可以是“歌”“诗”“文”,这句话我想起《庄子》里面的孟子反和子琴张的 ...

你的《庄子》和“子曰”把我搞糊涂了。看不懂。

虽然大家不喜欢余秋雨,我还是忍不住把他的《问学余秋雨》一段引出来。看看北大学生的注意点和余秋雨的注意点,我认可余秋雨说的《秋水》。全文如下:



第十六课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
  ●余秋雨:终于说到了庄子我很高兴。直到现在,我们讨论的一些中国文化奠基者,大多偏重于哲学和政治学,离文字都有较大的距离。当代民众由于古文化水平不高,一看到文言文就以为是文学,这是一种误会。其实在诸子百家中,思维品质高的人很多,而文学品质最高的,好像,也就是庄子。
  
  但是,我本人接触庄子,却与文学无关。记得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过,我二十岁那年遇到了一场叫做文化大革命的社会灾难,爸爸被关,叔叔自杀,全家衣食无着,我自己又在学校里受到造反派的围攻,真是走投无路,天天愁苦。这时有一位女同学告诉我,1957年,也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九年之前,她爸爸被划为"右派",家里也是一片痛苦,她爸爸就要全家读《庄子》。听了这个我本来并不熟悉的同学的话,我立即找了《庄子》来看。看了几天我渐渐明白,对付灾难,不能用灾难语法。世上有另外一种语法,可以让自己从精神上脱身而出,藐视灾难,重新认识世界和人生,取得一种诗化的自由。这个阅读经历极为重要,对我今后的人生一直有很大的影响。你们知道我以后又经历过大量磨难,却能一直保持着达观的心情,直到今天还能如此开心地与你们谈庄子,这都与庄子有关。
  
  ●王牧笛:秋雨先生的经历让我想起,庄子本身也遇到过很大的灾难。他的妻子去世了,他的好朋友惠施去看他,发现庄子不但没有哭泣反而在鼓盆而歌。惠施说:你不哭也就罢了,还唱歌,是不是太过分了?庄子说:她刚死的时候,难道我会没有感慨吗?但一想到人最初本来就没有生命,不仅仅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仅仅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元气。人的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她都已经安息于大自然之间了,我为什么还要哭泣?现在我每次想到庄子,都会联想到两句话,一是海德格尔说的"人,诗意地栖居",还有一个是歌名--《白衣飘飘的年代》,都是一种美丽的生命状态:达观、逍遥。
  
  ●何琳:前几年网上流行一个"小鸡为什么过马路"的思想游戏,由网友代各位故去的思想家进行个性化的回答。比如,柏拉图会说"为了寻找更高的善",达尔文会说"为了寻找更好的进化坐标",拿破仑的答案是"不想过马路的小鸡不是好鸡",孔子拒绝回答,曰"不知人,焉知鸡"。面对"小鸡为什么过马路"的困惑,我觉得庄子一定会取消问题,鼓盆而歌:"那只鸡好快乐啊。"
  
  ●王安安:可庄子是否真的快乐呢?当他在濮水钓鱼的时候,楚国想重用他,派人来请。庄子说:"楚国有被祭祀的神龟,它是宁肯死了享受被祭祀的高贵的名声呢,还是想活着游弋在泥涂中呢?"来人说当然活着快乐。庄子说:"我还是垂钓自由自在。"庄子宁可选择做身上背着盔甲、活在泥潭里的乌龟,可我总觉得这表明了他的一种痛苦,这是庄子作为一位哲人的孤独感、寂寞感。他没有一个可以真正对话的同时代人,在战国纷争的年代,他所谓的快乐只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谁又能知道他坚硬的盔甲下面是怎样一颗柔软的心呢?
  
  ●余秋雨:安安提出的问题很深刻。但是,庄子毕竟是庄子,比安安更加深刻。对他来说,不存在你所说的"真的快乐""真的痛苦",甚至,也没有你所说的"孤独感""寂寞感"。尽管在我们看来,他必然是孤独和寂寞的,但他对此已经无所"感"。对于自由与不自由,肮脏与干净,在他看来也是相对的。对于盔甲的坚硬和内心的柔软,他也会有另外一种看法,例如,他会认为,当盔甲是柔软的时候,内心就坚硬了,但是,柔软的盔甲和坚硬的内心一样,都是没有意义的,否定自身存在的。
  
  ●金子:听秋雨老师一说,确实明白了庄子独特的深刻性。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哲学家。我的问题是:这样的哲学家,对社会管理有什么意义?在儒家看来,只有做官才能实施良好的社会管理。庄子是不想做官的,但在做官和个人自由之外有没有另一个空间,可以让民众有一个更好的憩息场所?
  
  ●余秋雨:庄子不在乎社会管理,只在乎精神管理。其实他对精神也不想管理,只不过客观上能起到这种作用。
  
  我们可能受儒家、法家的影响太深,习惯于质问每一种文化的政治功能。其实,文化有比政治更大、更高的职能。
  
  硬要说社会管理,老子、庄子的哲学也能提供一种近似于"无为而治"的简约管理,这在历史上某些需要休养生息的历史阶段也很重要。例如汉代初年的文景之治就是这样,马王堆汉墓帛书中记述的政治理念,如"重柔者吉,重刚者灭""至正者静,至静者圣"等,很接近老庄哲学。唐朝的王室,也有类似的理念。由此可见,即使是伟大的汉唐文明的构建,也不完全出于儒家和法家思想。
  
  总之,老庄哲学是想把人世拉回到本来状态,结果反倒超过了别的管理方式。
  
  ●丛治辰:我也觉得庄子哲学不在于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自我指向的,不怨天尤人,不在外部找原因,而是探讨如何从自我突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庄子现在正在谈恋爱,庄子不会找一个特别浪漫的环境,他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心中生发出一种非常浪漫的情调。
  
  ●余秋雨:这个例子举得不太精彩,但是我欣赏你在说庄子时用到"情调"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他真正在意的,不是社会的结构秩序,而是生命的诗化情调。
  
  庄子与老子有渊源关系,但又比老子讲究诗化情调。这种特性,使他成为诸子百家中最具有文学性的一位。
  
  庄子的诗化情调和文学素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想象力,二是寓言化。而且,他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致。
  
  庄子在想象力和寓言化上都表现出对于一般真实的脱离,对于直接结论的脱离,因此是其他学派所不敢用的,因为其他学派免不了要在"可信性"、"真实性"上说服人。庄子没有这种企图,反而从大家拥挤着的理性讲堂退回到感性花苑,放纵自己的感性来激发别人的感性。人们也许会误会,以为理性比感性深刻,而庄子则轻松地证明,理性的最后救赎之地还是感性。想象力使庄子遨游于南溟北海,又把自己设想为宇宙间似人非人的无限力量,这就使他的智慧获得了真正的文学形态。请记住,离开了基于自由感性的巨大想象力,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想象力的凝象体就是寓言化。我多次论证,文学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寓言。庄子的寓言与一般童话中的寓言不同,一上来就表现出一种仰天俯地的哲学规模。但这种规模毕竟由自由感性和想象力支撑着,因此在本质上还是文学,或者说是一种哲学化的文学。
  
  寓言化的基本结构是象征隐喻。A不仅是A,而是B加C加D、E、F、G……直至无限。正是这种由有限通达无限的机能,使文学和哲学获得了思维尊严和审美尊严。
  
  我的这些话大家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因为我已进入到另外一个独立的思想领域即美学领域。这需要以后抽时间专门讨论,今天点到为止。下面希望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庄子寓言,也算是一种温习吧,在讲述的过程中体会庄子的多方位魅力。
  
  ●王牧笛:庄子在寓言中好像很喜欢借用"鸟"。比如他曾经讲过,有一只海鸟停在鲁国的大海边上,鲁侯就把这只鸟请回了太庙,给它喝最好的酒,听最好的音乐,吃最好的肉。可是这只鸟非常害怕,不吃不喝,三天就死掉了。这是一个有关"自然"的讲述,一切刻意的人为和加强都是违反"自然"的,也违反庄子所展示的那个诗意的、自由的生命状态。
  
  ●王安安:我想到了"骈拇"的寓言,讲的是正常人的手掌只有五个手指,一个人如果贪心,希望再长出一个手指,这不符合自然的状态,也毫无用处。联想到后来在中国历史上,慈禧一顿饭要吃一百多道菜,可是没有一道菜真正给她带来快乐。人为的多余,违反自然之道,这是为庄子所痛斥的。他用"骈拇"这个比喻,来批评儒家刻意追求"仁义"行为,也是一种违反自然并且毫无用途的东西。
  
  ●金子:《庄子·齐物论》中有一个养猴人的故事。有一年粮食歉收,养猴人就跟猴子说,现在早晨给你们每只猴子三个橡子吃,晚上吃四个。猴子听了--不行不行,早上怎么比晚上还少呢!养猴的人于是说,那这样吧,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猴子听了之后就特别开心了。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实际上世间许多东西,从很多角度来看,并没有质的区别。这个故事就是成语"朝三暮四"的来源,不过后来似乎与"朝秦暮楚"用混了。
  
  ●何琳:还有一个"盗亦有道"的寓言。有一个大盗叫做跖,他手下人问他,成为大盗有什么窍门。盗跖说这里面窍门大着呢:在屋外就能知道屋里有多少财富,就是圣;第一个冲进去抢夺,就是勇;最后一个离开,就是义;判断能不能进去就是智;分配均匀就是仁。这五者不备不能成为大盗。
  
  ●余秋雨:庄子所说的"盗亦有道",与我们后来用这个成语时的意思很不相同。他幽默地完成了对儒家道德体系的"解构":道德家们最喜欢用的那些命题,用在负面人物身上也完全合适。你看,对盗也可以蒙上五德的光环--圣、勇、义、智、仁,但它整个系统的根基却是盗。这种解构方式不是否定社会上的基本是非界线,只是嘲讽了那些过度地强加给社会的种种企图。一切违反自然的行为和口号,立即可以走向它们自身的反面。
  
  由此让我想到我们现在很多评论家的"文艺评论",条条规则,例如"动静结合""有虚有实""凤头虎尾""起承转合"之类,放在任何一个彻底失败的作品上也完全合适。
  
  ●丛治辰:我还记得有一个故事,是说庄子去楚国,路上看到一个骷髅,他就用马鞭敲敲,问这个骷髅说:"你是不幸遭遇什么灾祸而死的么,是战死的,自杀死的,还是老死的?"说完就枕着骷髅睡着了。梦里那个骷髅对庄子说:"你问我的灾祸都是生人的累患,死人是没有这些忧虑的。告诉你死人的情形吧,不瞒你说,我现在觉得挺高兴的。你看你整天招呼上级下级,不吃饭你饿,不穿衣服又冷,你实在挺辛苦的,哪有我快乐。我根本就没有这些烦恼。"庄子说:"那我要让神灵将你起死回生,让你跟你的父母、妻儿、邻里一起过日子,你愿意吗?"骷髅忧郁地说:"说实话我还真不愿意呢。我何必放弃现在的快乐,去挑起人间烦恼的重担?"庄子在这个故事里泯灭了生死的执著。死亡并非是恐怖的,死亡将结束一切畏惧,无所谓喜忧。我觉得这种生死观也是庄子哲学的一个很重大的元素。
  
  ●余秋雨:优秀的寓言总会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给大家带来很大的精神解脱。你们的争相讲述也诱发了我,对我年轻时具有启蒙意义的是《秋水》。这个篇名跟我的名字有点关系,所以感到特别亲切,抢先拿来阅读。一读,眼界大开。你看河神多么有气势,奔腾万里,浩浩荡荡,从河神本身的角度看起来,"我"似乎什么都具备了。但是一流到北海,情况完全变了,"我"难道就是那么小的一条河?海是烟雾渺茫的一个存在,"我"只是加入它而已,而且加入以后完全不见痕迹。于是河神和海神有了一段对话。河神觉得自己以前认定的重要东西,现在却显得非常不重要。海神就告诉他,你能够走出那么小的空间来到更大的地方,有这样的感觉很好,但你要明白我的局限:海和天相比,那又是太小太小了。在一次次的对比以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任何判断都是相对的,我们能够共同对话的层面也是相对的。
  
  庄子认为,要获得这种眼界,很困难。但是,因为是眼界问题,你也不能去强迫他们,只能让他们去。用自己的眼界强加给他们,又是不自然的事。他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井底之蛙,你没有办法同它谈海,它被空间束缚了;夏天的虫,你不可能给它讲冰,因为它被时间束缚了;那些孤陋寡闻的文人,没法给他讲真正的大道理,他被一大堆从小接受的教学话语束缚了。按照庄子的说法,大家都在自我作践,把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越折腾越小。这样的人那么多,庄子无奈地说,不必和他们讲话。但是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换成孔子和墨子,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一定要讲,而且要用尽各种方法来感化你。庄子觉得完全没法讲明白,你能把空间的束缚、时间的束缚、教育的束缚都取消么?取消不了,那么再讲也无效。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庄子》呢?那是他获得精神自由的自我记述,也想让少数同道获得启发和共鸣,仅仅如此而已。我认为,这种无奈状态,又是一种比较正常的文学心态。现在作家中那些一会儿想刺激天下,一会儿又抱怨民众不理会自己的狂躁心理,与正常的文学心态相去甚远。
  
  最后我要简单说一说庄子在东方美学中的特殊地位。他提倡"物我两忘"的境界,是东方美学对世界美学的重大贡献。我们过去习惯讲述的所谓"血泪醮笔端""愤怒出诗人"等,当然也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在美学境界上等级很低,更不是东方美学的主体。多读庄子,会使我们更多地领略东方美学的至高境界。另外我还必须说明,过去有不少学者认为"寓言象征"是西方现代派文字所独有的特征,那是一种片面的说法,庄子对此提出了否定。我写在二十多年前的那本《艺术创造论》就提出,现代世界第一流的文艺作品,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寓言结构,而在古代,最早进入这种寓言结构并立即显现成熟风貌的,是中国的庄子。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2-6-1 11:15 |只看该作者
天晴 发表于 2012-5-31 20:17
你的《庄子》和“子曰”把我搞糊涂了。看不懂。

虽然大家不喜欢余秋雨,我还是忍不住把他的《问学余秋 ...

得多谢天晴大哥贴了这么一大篇,好好学习{:soso_e130:}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2-6-1 11:18 |只看该作者
芥末 发表于 2012-5-31 18:20
我很不厚道地想,小莫弄这个成语求解动机是啥?

天地良心啊芥末姐,俺真没有冻鸡,只有冻鸭{:soso_e134:}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