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申明这个差使俺是被抓的壮丁,非自愿自个逞能,在洛阳凯凯这样的红脸关公面前耍大刀。我们知道,黑煤窑主拉人卖苦力时总是说得天花乱缀的,当时色妞用了“这个伟大的差使只有伟大的马樱花才干得漂亮”这样极其谄媚和阿谀的语言,俺承认在盛誉面前没有把持住,就真以为自个姓牛不姓马了……
洛阳凯凯的字让色妞妞委身为泥……哈,很了不得么?就凭他那双眼睛,闭上像条丝线,张开像条棉线,瞪大像条毛线,黑夜给了我黑色的大眼睛,不就是让我欺负小眼睛的么?
水再高漫不过桥,人再高,高不过梯,咱端个梯子爬上去,一步步够着评,奏不信,评不翻你。
咳嗽,扯淡完毕,言归正传。
文字的组合是很奇妙的,如百态千姿的服饰,不同的作者选取不同的质地、色彩、款式。凯凯选的是应该是全棉家居装,宽松,柔软,淡极,素极。他就那样偎在老北京皇城根底下穿着家常衣服抄着手随随便便和你拉着家常,说着几道他稀罕的家常菜,他稀罕的几个家里人,他稀罕过的那些个平常人平常事。
于是《老城风月》像是拉开了一幅《城南旧事》,林海音用一位七岁女孩的视角,凯凯用用一位五岁男孩的视角,只不过,英子的大眼睛里遍地忧伤,而凯凯的小眼睛里,满是温暖。于是一道道风景,一个个人物,从岁月那头,从长亭外古道边,从朝阳饭店、老集九府门如梦如幻地向我们走来,就像过电影,他们在幕布里面热热闹闹地吃,喝,逗,贫,我们在下边仰着头痴痴地看,叹,咂,评。
看凯凯的字你得静静的,要是赶着去约会或购物或打麻将……这心浮气燥的还是不要看了,首先对不住凯凯这字,其次也对不住自个那心。譬如一盘梁子湖大闸蟹放在你跟前,胡吃海塞既是对那蟹的不尊重,也是对自个那没进到补的胃的不爱惜。你得坐好喽,洗净手,面朝蟹盘,心情大好,再掰下一条条腿,吮;掐下一个个大钳子,啜;揭开蟹盖,慢慢的挑里面的黄……如此这般细细的品,回味,于是那无数碗腾腾冒着热气的羊肉汤、牛肉汤、豆腐汤、那油亮滋滑的肉夹馍,肉盒子与水煎包,它们的鲜美和滋润才慢慢荡漾开来,溢于唇舌,盈于心腑,弥漫于眼帘。
下面分几个步骤简评下《老城风月》之风月特色,眉毛胡子一把抓会把凯凯这汤那汤涮成一锅粥的,
一,人物
凯凯的文章里,每篇都有一个让我们过目不忘的人。这个人必然是带有自个的属性,自个的特征,区别于他人,要么是形象要么是场景要么是带有本人气质和韵味的一句话等等,直烙进你的记忆里去,例证——
1,《朝阳饭店》里的叔叔——在似乎已经停止的光阴里,忽然会有刚起床的叔叔从屋里探出半个身子,说————“妈,给汤热热————”
2,《老婆儿油茶》里的老婆儿——她的眼里总是充满着不是很高兴的色彩,她的嘴角总是撇出一些关于不满和埋怨的意思,这是她身上非常耐人寻味的地方。
3,《正义街的肉盒与水煎包》里的三舅——比如,他当年那些虽然也不多的零花钱是从哪里来的,让我可以吃着肉盒,拎着水煎包子,还能为他所带给我的米高梅与《魂断蓝桥》而骄傲,还能让我面对一套《三国演义》手绘小人书去思考生活究竟是应该解馋,还是读书。
4,《真不同西侧的凉皮》里的三姨——直到她的额角有一绺头发逃出发迹、垂落下来,才会扶拢一下头发,把碗推过来,对我说————“乖娃儿,吃吧!”
如此这般,以致于只要有谁提到这个人或想到这个人,这些带有鲜明烙印的个人体征奏会从如潮的信息如麻的沟回中翻滚出来,像一尾活泼泼的鱼儿,蹦上岸来,与之重叠印合,这也就是所谓的神韵吧。
二,比拟
我特别喜欢看一些用得精巧的比拟,好的比拟基本上能看出作者肚子里那腔子墨水的深浅,它浓墨重彩地将作者的意图抻展渲染,直至读者沿着他预定的轨道延伸狂奔,顺着他设的圈套入戏浸味。这点大师钱钟书做到了前无古人,比如《围城》——
“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张太太上海话廛得好,可是时时流露乡土本音,仿佛罩褂太小,遮不了里面的袍子”……
我们可以欣赏凯凯的比喻,他用得不是很多,但都到位——
1,我忽然感到北京的老城区好象是一个很大的“碗”——周围那些新城区高耸而起的楼群,好象是陡峭的“碗沿儿”,而仍旧古老和依然平坦的老城区,则是一片被包围成低洼的“碗底儿”。
2,那些噼噼啪啪的声音逐渐安静下来的过程中,整个肉盒都闪动着一种光芒,那种光芒即使现在回想起来,也是那么的自信——就好像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姑娘并不着急让自己属于哪一个人,因为她自信她的美丽应该值得所有的人驻足欣赏。
3,回忆往事,就象是吃一盘拔丝苹果——原本你是因为最上面那一块儿苹果动的筷子,但是最终吸引你的,可能是那块儿苹果所引出的千丝万缕。
瞧见了吧,什么叫形象和传神。如果你不能用一个恰当并且轻盈的比喻来表达主旨,那么省略,千万不要用“孩子们的眼皮儿象上下翻动的吊床似的搭在脸上”这样滞重粗陋的比喻,那会坏了一锅汤的。
三,情趣
我常常害怕读一些人的苦情文字,一味的苦下去,不给人一点甜头尝尝;还有一些人的抒情文字,一个花腔女高音高八度的唱上去,绕梁三日不绝,愣是不让人喘口气……
读凯凯的文章,你会时不时的咧一下嘴角,常常有那么一小节让人忍俊不已的段子,将正在深情品味的我等拖出那场大餐,愉快地小憩片刻,然后再精神焕发地投入到下一顿盛宴的啃啖当中去。正是有了这些个小插曲,整篇文章看起来都轻松了,以致于一不小心就看完了,你可能还会惋惜,杂就没了啊?
例——
1,进去以后,不怎么好的光线,加上久熏煤烟的墙面和人们普遍的黑灰蓝三色衣裳,总是感觉黑洞洞的————眼睛小成我这样的,进去需要先适应一会儿。
2,每次他跟我谈好莱坞、谈罗密欧与朱丽叶、谈马思聪和盛中国,我都一直“嗯、啊”着应付,让他也很有兴致。可是到了正义街,我必须打断正在谈论“梁祝”或“许国璋”的三舅、忽然很本能地冒出来一句————
“给我买个肉盒吧————”
于是,整个“学术”气氛就很尴尬地“去球”了————
3,于是每当三姨说完这句话之后,连我都还没有拿好筷子,三姨已经象听见发令枪响一样,对着自己那个碗一个“猛子”扎了下去————
4,比如我小时候,大人经常会觉得我吃饭很“踏实”、能吃“够本儿”所以经常选择带我去吃桌,我觉得自己“出场”十次,至少有八次都是在亲戚家里的院子里甚至门儿街吃的桌。
5,我总感觉三姨其实跟我是一辈儿的,因为婆婆让她干得最多的活就是——“小妙,过来尝尝蒸馍熟不熟。”
————我觉得这活儿我也能干。
看到没有,这时不时蹦出来的好噱头绝不是生凿出来的,它只不过顺着文章的飞流之势“哗”地腾起那么一朵小浪花。它们嵌在文章里就像好马配好鞍那样的相得益彰,就像小葱拌豆腐,羊肉炖萝卜,那么搭调,和谐。
四,白描
应该说画画里面的素描功夫是一切画之本源,是基础。文章里的描写功夫,也应该是一切文章之根本,无论长篇短篇散文小说,拿起笔来你得把人写活了,事编圆了,东西交待清楚了。如果说一般写手算是有点基本功,能说把话得明白理道得圆满事编得不离谱达到一个初级画家水平的话,那么凯凯离齐白石齐大师应该不远了——
1,我小学的时候,还会经常回到老城,每当我下了一路车,从西关走进老城,只要听到了阵阵鸽哨和叫卖声背后那一声从远处隐约飘来的“油——茶——啊”,我就知道自己再次回到了老城的深处。站在三复街头,看着老婆儿推着车从文明街下坡处慢慢浮现、慢慢完整的身影,先是那口圆肚子高撅嘴的大壶,然后是那正在吆喝着的老人————慢慢走到了予路街口,于是逐渐可以听到叫卖
2,其实我的身高怎么可能看到他们碗里的汤还有多少?要不老说人在“吃”上是最“精”的呢————我看他们喝汤“进度”的依据是看他们喝汤时碗的“倾斜度”————
如果这个老仙儿的碗几乎是平端,而且稍微一探嘴就能咂摸一口,这个位置就别等了————
如果那边那老几的碗端起来都快“扣”到脸上了————那一定是快喝完了!
3,肉盒的形状除了“基本上”是一个圆饼形,但却是一个比那些个扑扑扇扇的油饼还要“不规则”的形状。这个“不规则”包括边缘不规则、厚度不规则,馅的分布不规则,可就是这种不规则,才会导致我们在一个甚至薄得出现窟窿眼的旁边发现一团硕大的肉馅,才会造成那种一团肉馅粗暴耸立、甚至从裹面的外层突兀而出的羡人效果————
4,最后,当那些肉肉被包在一张有些粗糙的黄皮纸里的时候————还有一些油会“力透纸背”,就在转身要去的一瞬间,从黄皮纸上印透出自己雍容的背影。
五,那让人一哆嗦的句子
有些句子之所以动人,并不是因为它韵押得多么好,词儿用得多么巧,而是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你的魂魄为之一惊一颤一抖一凛,你的情感为之一酸一恸一悲一喜,有时候它就像根钉子将人钉在那了,你得隔一段时间才能灵魂复位,七窃还原。
来欣赏下凯凯的让人一哆嗦——
1,就像后来有一次回老城时候,我问爸爸手里的两张车票是不是有一张真的是给我买的————其实,那只是一张全程的两毛五,一张两毛的,一张五分的。
单独的一碗汤,单独的一张车票,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那会让我感觉自己真的不小了,也许真的要看《林海雪原》了。
2,世间的绝美与经典,原本不应该如此简单地得到————可是当我面对随处可见的酸汤、面对华灯初上时老城任一个平街陌巷里的馄饨小摊儿,我又怎能说美好离我们很远。
3,如此而已,端起老城,喝一口汤,抬眼望去————街如平常,人若经年
4,从小到大,在这里喝汤的人永远都是那么多,也许只是因为我们总是同时吃饱了、然后又不约而同地一起饥饿了————
从小到大,在南大街上的人永远都是那么多————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同时出生了,然后一起老去了;我们同时离开了,然后又不约而同地,一起回来了。
这种摄人心魄句子它不能多了,一篇文章也就一二句足亦,点睛嘛。
它其实就是个腕,非押辙出场奏显不出它的醒目和重要。你想想,如果还珠格格没有赵薇,潜伏里没有孙红雷,六星杂谈没有春江,那还有啥子趣味呀。
喜欢阿玛尼服饰的说那是一种低调的奢华,它的色调偏黑偏灰,很少有缤纷的颜色,有隐隐的花纹和亮光,你需要看很久才知道那个料子真好,总体的观感,凯凯的这篇《老城风月》我觉得和阿玛尼服饰有同工之妙,你得看完了才知道它是真的好,品完了才知道它是真的醇,所谓老城风月,风月真的如此低调如此无边。
至此,算是评完了,我这勉力高攀出来的评自然有些着力勉强、气象局促,让凯凯同学见笑了,让色妞同学失望了……咱很睛雯般弱弱地说,就这还是吐着血熬灯拔蜡织补出来的孔雀裘,好歹将就着看吧,要好的,再请高手吧,我可再也不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