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耶律折腾 于 2021-3-5 16:01 编辑
惊蛰
节气的名称,都好。但我还是喜欢“惊蛰”这名称,觉得起得好,觉得像诗,有诗人的浪漫,有孩子样的童真。
蛰就是睡着了,睡了一大觉,就是一场冬眠,忽来一场润物的小雨,天边滚动了闷闷的春雷,大地万物一下被这春雷惊醒了,打个哈欠,不再睡了。
古高句丽的墓画里,有一个著名的狩猎图,狩猎人弯弓搭箭,齐声呐喊,狗突马奔,飞禽走兽在慌乱里拚命逃窜,有趣的是画面里画了个树洞,树洞里有一只刚睡醒的黑熊,一脸的无辜和懵懂,好像在说“这是怎么了?”———这大概也是一种“惊蛰”罢。
电视记录片里演过这样的画面,一只青蛙冻在冰里,春来之时冰在消融,一点一点的,覆盖青蛙身上的冰凌在褪去,露出了整个的青蛙,不可思议的是,那个青蛙的某条腿,突然就抽动了一下!
哦,惊蛰,这就是惊蛰。
老辈人讲惊蛰时大地已融化到通透,所以春雷才能打响。这符不符合科学道理我不知道,可能是冬天的冷空气就没有正负电荷交互碰撞已致爆出火花的机会。古人恐怕是真的相信一声春雷是把草木生灵从长眠中唤醒主要原因,没有这一惊,就不能唤醒长久的蛰伏。我觉得古人的想法都很悠美,现代科学的进步其实是件很无聊的事,比如我就不喜欢宇航员那笨拙愚蠢的怪样子,和他相比,我宁愿相信月球上有桂树、玉兔和嫦娥。
世间万物,草木生灵,是不是都需要蛰伏?我想是的;人需不需要蛰伏?我想也需要。
冬来日短,人体的生物钟其实也在变化,懒惰困倦都在告诉你,这时候需要把精气更多的积蓄和内敛,很多的人体细胞进入缓慢运转以致停滞,平时我是喜欢早晨五点钟就起床,这时就不应当,应该是躺在被窝里看着天亮,这就是蛰伏,养精蓄锐。
万物生灵,也需要一声春雷,从蛰伏中唤醒。
你听那春雷,总是在天边滚滚而来,闷闷的,低沉的,然而是有力的,像火山爆发之前的声音。
其实在人的体内,也积蓄着一种力量,低沉的、滚滚而来的,只需春雷的惊醒。
昨天,我找出了全套茶具,擦擦洗洗,把它们弄好。
茶能提神。从今天起,我要喝茶,我不要再睡那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