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本轮疫情已经收尾,连河海都姐疯了,这是疫情结束的明确信号。毛毛准备了一大箱隔离用品,如果用不上有点可惜,不如趁端午节放假,拉着箱子去趟张家口,找个宾馆住几天,就当隔离了。为了模拟真实场景,让服务员把三顿饭送到门口,自己坚持足不出户。如果觉得烦,可以找小丫把她上次隔离时吹的笛子借来。我记得小丫上次吹笛子,总让人想起“午夜凶铃”。
其实俺准备的吃的也没用上,不过有效期比较长,慢慢吃吧。都说防疫必须提升免疫,其实也是瞎掰,免疫力与生命力直接相关,如果那么好提升,秦始皇就不用死了。再有叨叨基础病的,也是想当然耳。按当今的体检水平,别说老年,就是中青年,只要认真查,照样能查出病来。之所以有病还都健康活着,是因为生命力尚未枯竭。一旦风烛残年,生命之火将灭,就算没啥大病也得死。
突然想起杨绛的一句话: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要走了。看见了吧,要不为啥人家能活105?这叫透彻!其实人体究竟咋回事?目前只是对“零部件”的研究算凑合了,但对生命整体以及相互关系的把握基本稀里糊涂。这是解剖医学的先天缺陷。比如说某种病的致死率,其实它本身不致死,但会关联其他原因致死,所谓并发症,最后死因怎么算?尤其高龄老人,喝口水都可能有危险,何况新冠。
下面说个过犹不及的例子。有个59岁的女干部,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强烈要求体检时加个脑血管检查(大概是为了预防血管痴呆或脑梗)。经MRA检查,发现她的大脑左侧动脉狭窄,但并不严重,可她坚决要求放支架,家属也同意。结果手术过程中脑出血昏迷,一周后离世。其实她根本没必要介入(支架)治疗,可她非要坚持。生命死于无知固然很可悲,但死于“大明白”更悲哀。
再回到疫情。如果一出现病例就封城+全员大筛,即使是奥密克戎也一样能快速清零。现在关键是不封城怎么防?能不能即扑灭疫情,又让生活冲击降至最低?这是北京本轮防疫探索的重点。北京常驻人口约2200万,现在真正被封的应该不到1%?咱这儿好像只有河海“中奖”,但他能下楼遛弯。不算封控,只能算管控。
从这次北京的防疫效果看,确实值得点赞。但目前只完成了一半任务。因为隐匿传播的病毒极易反复,下一步还要探索在减少核酸频度的情况下如何“早发现”。至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那是显而易见的。不是鱼和熊掌的问题,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清零政策真能以短痛消长痛,那就值得。就怕变异株传染性和隐匿性太强,清零后反复爆发,那对经济和生活的冲击就有点难以承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