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
不容易啊,终于轮到我吴明岩敬酒了。刚才李政委改了改规矩,我也试着改一下?我不搞集体科目,来个自选动作,先单独敬老政委一杯。政委老大哥,您知道吗,退伍这么多年,真想老部队啊,做梦都想。部队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比如独立,比如坚韧,比如永不服输,特别是当年您讲的那些道理,至今还在影响和指导我的工作和生活。很多人讲,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觉得这话不对,尤其是对于我而言,当兵的经历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珍惜还来不及,谈何后悔?前些天,我还跟曾科长讲,当年李政委关于当兵不是过日子那番话太有深意了。我个人体会,当兵期间不能混日子,脱下军装仍然不能混日子,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冲锋的姿态,任何时候都要想着别给部队、别给军人抹黑丢脸。这就是政治工作的威力,绝对可以影响人、塑造人。
政委,有一件事,不知您还有没有印象?就是那年十一月份,咱们团附近一个军械仓库发生枪弹被盗案件,按照上级命令,我们团派出三十名会游泳的官兵,到犯罪嫌疑人交代的河里摸排打捞被扔的枪弹,我是其中一员。东北的十一月份,已经很冷了,零下十来度,别说下水,就算光着身子在室外走一会儿,也会冻个透心凉。可军令如山倒,河水再寒冷,我们也得下去。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是您作的动员,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军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冷吗?”我们齐声回答:“不怕!”您又说了:“声音太小,死神听不见!大声点,把死神吓跑!军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冷吗?”我们使出了吃奶的劲,大声回答:“不怕!”
呵呵,年轻真好,天不怕地不怕。您那么一鼓动,并且亲手给每名战友递上一杯烈性白酒,看着我们一个接一个喝下去。思想政治工作加上烈酒的刺激,我们顿时觉得热血沸腾,全身燥热,您一声令下,只穿一条短裤的兄弟们大呼小叫地扑向河流,吸一口气,一头扎进冰冷的河水……
退伍后,我不止一次向地方的朋友讲起这件往事,每次几乎都有人问我:那么冷的天,执行那么艰苦的任务,得给你们多少补助啊?我说一分补助都没有,只需领导一声命令。他们都不相信,说我瞎胡扯。我也懒得跟他们理论,事实上也掰扯不清。那首歌唱得好:“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咱们当兵的人,难免会受到一些误解。雷锋、邱少云、黄继光这样的英模人物都有人质疑,何况普通军人?
刚才李政委讲了边防五连林连长的故事,很感人。我这里也有一个关于边防五连的故事,但不是政委讲的那个边防五连,而是另一个边防五连。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亲舅舅,他是六八年兵,一入伍就在他们那个边防团的五连,从战士到排长再到五连连长,之后是从营长、副团长、团长,二零零五年从某边防军分区司令员位置上退休。
舅舅在那个边防五连当连长期间,每次带队到辖区的第一块界碑附近巡逻,他都要带领战士们在花岗岩材质、水泥基座的界碑面前停留下来,列队敬礼,精心擦拭,次次如此,从无例外。
这样的举动,源于舅舅当连队文书时老连长含泪给讲过的两个与界碑有关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晚清:满清***腐败无能,边防有边无防,但仍有一小队清军坚守着这片土地。有一段时间,边境那边的守军和流寇经常越境烧杀抢夺,还多次往我方纵深挪动那块木质界碑,企图改变国境走向。发现这个问题后,那支只有二十四人、给养严重匮缺的清军采取死看死守的办法,与敌人发生多次小规模冲突。一天深夜,敌人包围了清军驻地,一场苦战之后,除了一名在附近郎中家治病的士兵,其余勇士全部战死。第二天,那名士兵动员附近的上百名壮丁与敌人对峙,硬是把界碑挪回了原来的位置。敌人恼怒成羞,又打死了不少边民……这块敌多双方拼死争夺的界碑,就是边防五连辖区内,并且是五连负责守护若干界碑中的第一块。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那时,这个边防连还叫边防站,界碑没有水泥基座,埋在松软的林地里。一次,一名排长带领五名战士奉命到边防站辖区第一块界碑附近巡逻,突遇暴雨和山洪,眼看着一股来势凶猛的洪水就要把界碑冲倒,排长大喊一声:“保护界碑!”不用分工,两名战士第一时间冲在界碑跟前,迎着洪水方向稳稳跪下,用胸膛阻击着洪水对界碑的冲涮;两名战士跪在界碑后身,用双肩和双手顶住界碑,不让它再挪动半分;排长带领另一名战士用双手、用树枝、用一切可以用的东西,竭尽全力改变着山洪的方向……一个小时后,暴雨停了,山洪消失了,界碑巍然挺立,六名边防官兵却累得瘫倒在地,半天动弹不了。
舅舅牢牢记住了这两个故事,也爱上了有些寂寞的边防生活。
后来,在执行一次抓捕任务中,老连长壮烈殉国。舅舅当副连长那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部队在那块老界碑的位置上,立起了花岗岩材质、水泥基座的界碑,山林里还专门修起了导洪槽。从此,边防五连的官兵再也不用担心山洪的对界碑冲涮了。
舅舅当连长的第一天,边防五连来了六名特殊的客人:当年那六名拼命保护界碑的老兵,全都六十出头。舅舅和连队指导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应老兵们的强烈要求,领他们去看五连辖区内的第一块界碑。
到达目的地,让舅舅极为震撼的一幕发生了:六名老兵先是向界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之后齐齐刷刷地跪在界碑跟前,双手颤抖着,抚摸着界碑,泪流满面。年纪最大的那名老兵还掏出一块手帕,用手擦拭着界碑上的尘土……
送走六名老兵,舅舅部署巡逻任务时,十分严肃地向全连官兵提出一条要求:再巡逻时,一定要观察一下界碑的位置,一定要用心擦拭一遍界碑。
刚开始,战士们都不理解:界碑就在好里,花岗岩石,水泥基座,谁还能把它挪动不成?再说界碑就是一块石头,擦它干什么?
于是,舅舅给全连官兵讲了那两个与界碑有关的故事,只讲了一次。
从此,这两个故事便在边防五连流传下来,老兵讲给新兵听,新兵变成老兵后,再讲给他们的兵听。
再后来,舅舅成了营长、团长、军分区司令员。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只要回到老连队,舅舅都要到两个地方走走看看:一个是老连长的坟茔,另一个就是边防五连辖区的第一块界碑。
【桐言无忌】
也许每一个建筑物都有它存在的历史意义,每一个建筑物都有它来之不易的艰辛历程,易卜生说,人类社会需要大家同舟共济。在这条船上的乘客,可能就是另一条船的舵手,今天的乘客,也许明日就会是船长,“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是要求每个人都要有的一种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不仅仅是“掌握自己命运”这样狭隘。
边防五连的每个人都是舵手,他们联合起来就是一股不可侵犯的强悍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那时,这个边防连还叫边防站,界碑没有水泥基座,埋在松软的林地里。一次,一名排长带领五名战士奉命到边防站辖区第一块界碑附近巡逻,突遇暴雨和山洪,眼看着一股来势凶猛的洪水就要把界碑冲倒,排长大喊一声:“保护界碑!”不用分工,两名战士第一时间冲在界碑跟前,迎着洪水方向稳稳跪下,用胸膛阻击着洪水对界碑的冲涮;两名战士跪在界碑后身,用双肩和双手顶住界碑,不让它再挪动半分;排长带领另一名战士用双手、用树枝、用一切可以用的东西,竭尽全力改变着山洪的方向……一个小时后,暴雨停了,山洪消失了,界碑巍然挺立,六名边防官兵却累得瘫倒在地,半天动弹不了。”
“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如果没有边防五连的团体凝聚力,没有五连誓死保护界碑的决心和力量,界碑怎会岿然不动,怎会巍然屹立?蚂蚁的团队精神是很有名的,在南非的一片草地上,由于一位游客的疏忽,扔下的烟头怎么点燃了干枯的草地,这对一群正好路过的蚂蚁来说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火终于灭了,人们却闻到一股焦味,原来蚂蚁竟用自己的身体围成圈誓死保卫自己的蚁王……
我们的官兵就是这样一群在艰难困苦面前,义无反顾、慷慨奔赴在第一线的大无畏勇士,用曹植在《白马篇》的“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归去就好像回归故里”的诗句作为本章对我们最可爱的军人的赞赋吧!(改了两个字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