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这里的“材”应该如何理解?是说没有扎筏子的木材,还是说子路没有可取之处?应该不是后者。“好勇过我”,勇即是可取之处。孔子曾评价子路:“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如此大材,怎么能说子路无可取之处呢?因此,“无所取材”应该是说没有扎筏子用的木材。
子路是孔门十哲之一,后人对其评价很多,很高,孝勇直诚刚烈义,像是关二爷的前身。但是这个先哲很特别,没有哲学建树,没留下鸿篇巨著,甚至连句像样的名句警言都没有,却以勇孝义成名。这样的武夫怎么能称为先哲呢?
子路的一生大体有这么几个亮点,一是论语里有他和孔子的对话,二是二十四孝里有他的故事,三是做过卫国大夫孔悝封邑的宰,四是在卫出公父子争位时入城救主,被蒯聩击杀,结缨而死。
论语里的子路,用孔子的话说是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虎,东北话叫彪。初见孔子时逮住就揍,一介莽夫。做了一阵孔子的保镖,斗大的字可能也认得三两箩筐。二十四孝里有他,但是二十四孝是个神马玩意儿,不需要解释,里面的故事可信度基本为零,纯垃圾。卫国很小,最盛时也就几十万人,最小时只有一城,卿大夫一大群。“邑不过百雉”,周长六七百米,小的邑只有五户,巴掌大块地。晋国一个大夫能封九十个邑,可以想象一个邑宰能有多大作为和影响力。但是冒死救主,子路确实担得起勇义二字,仅此而已。其学识、政见、思想、修为,都达不到先哲的条件。能入选十哲,主要还是沾了论语的光。
实际上孔门十哲都很水,有凑数之嫌。历朝历代为了宣扬儒学,树一些典型也是正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