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几句茶话
茶,天下百姓人人都喝,天下茶商家家在售,所以名目繁多,众说纷纭。我今天说两句,避开各种名目,只究其实。
第一,茶色。论茶色,不是说碧螺春的颜色什么样,也不是根据君山银针之名论空论其色,而是冲几杯茶对照实物的茶色。
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茶—>黑茶
天下茶,就这么几种,茶色依次:水清—>冰明—>菊黄—>橙红—>绛色。
第二:茶形。团茶,末茶,散茶,这是中国茶史上几个大的分类。
现代人喝散茶,这是从大明朱洪武开始的。散茶又分:条索,茶球,茶饼。条索又分成: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
色与形结合起来,紫芽最好,黄芽次之,绿芽又次之
唐宋时的团茶,都是今天的绿茶,未经发酵。团茶要先碾成末,所以唐宋的茶在制作工艺上是团茶,在饮用时的形状则是末茶,类似日本宇治浓茶或立顿红茶,与老舍先生茶馆里的末茶不同,王利发的末茶与《燕京岁时录》里的“高末”都是散茶的碎屑,不是唐宋那种上品末茶。
第三,茶味。味分三段论:初段,中段,后段。也称为:芽香,果香,叶香,木香。芽香和果香比较鲜甜,叶香是醇香,木香是苦涩。
第四,茶艺。茶水三投:下投,中投,上投。下投,先投茶叶入盏,再冲满水;中投,先斟半盏水,投茶叶入盏,再冲满水;上投,先斟满水,再投茶叶入盏。
第五,水味。矿泉水就行。自来水用1000目纱网过滤也行(比饮水机过滤的好)。不能用纯净水。
以上是最基本的:不要记茶的名,不要从名上论茶,只论实实在在喝到嘴里扑入鼻孔看在眼里的。
这些基本的实质性的事情体验在心,然后可以动手混茶,比如绿茶若干,青茶若干,黑茶若干,菊花若干,枣杏若干,豆类若干……随自己的心配出不同的口味。茶里加点椒盐也行,加点小苏打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茶叶蒸一蒸再冲,烤一烤再泡,都可以,照自己的心情是高是低,看天是晴是雨。
古代人都是自己动手制茶自己喝。现代人最好喝自己老家的茶,知根知底;不知根不知底时,最好去茶厂买亲眼目睹的茶。否则,茶可能如酸菜,未必未经脚踩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