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明朝看,是鼓励读书的,从朱元璋定国到崇祯亡国,民间各地的私塾以及国家兴办的书院等教学机构是不少的。大清朝正相反,可能是怕读书引发民族情节,大清朝到咸丰年间是在逐步消减学校的。在康乾盛世有这样的规定,如果不是国家允许,私自办学是死罪,父亲教儿子读书也是死罪!
大清朝开教育的倒车,直接导致满清文盲遍地。很多地方的学校比明朝时期锐减50倍,甚至绝迹,有些地方在5000人里面竟然没人会写自己的名字。这个情况在鸦片战争以后得到缓解,但是前面差的太多,不要说到民国,就是到新中国初期,文盲也是遍地都是。很显然,大清朝采取的是愚民政策。
那么大清朝自废教育的政策,造成了什么结果呢?
第一、有人说因为满清,让中国落后于世界200年。这句话算半个事实,因为在乾隆年代,乾隆和法国路易十六是有书信往来关系的,在开始,乾隆对于工业革命是很向往的,毕竟自己国家的人口负担摆在那里。同时期,乾隆在开疆扩土,灭准格尔,平西藏,政府大小和卓等一系列功绩上,也不比同时期的英法等强国差,当时美国还排不上队。然而当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乾隆算是彻底怕了,闭关锁国从此开始!其实这里的闭关锁国锁的不是对外贸易,而是先进的思想。大清朝从此与世界前进脱节。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大清朝闭关锁国并不能完全赖在愚民政策上,但是愚民政策给闭关锁国提供了实施成功的条件。
第二、在嘉庆皇帝时期,首次感受到权力的魅力的嘉庆皇帝想大展宏图,结果发现的是手下所有的大臣都不堪大用,直到自己精疲力尽,心灰意冷,大清朝由盛转衰。这个问题就是愚民政策造成的,不需要争论。
第三、国民麻木不仁。因为占人口最多的汉人大多不读书,人生完全是满足动物本能性属性,人这样活着毕竟是痛苦的。所以不仅没有什么国家荣誉感,而且很多次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时候,给点钱或给口饭吃,甚至什么都不给,都会主动给人家当带路党。
然而,愚民政策有没有什么好处呢?我觉得也有。
第一、愚民政策毕竟维护了外族统治。不要和我说满汉一家,那是今天,以前满族人也没把汉族人当自己人。愚民政策确实降低了汉人的生活期望值。有口饭吃,有女人繁衍后代,你他妈还想要,那不是该死吗?这就是大清朝想灌输给底层百姓的想法吧?大家都这样想,自然不会去反对满人统治。讽刺意味的是:领导天平天国造反的洪秀全还就是个秀才。以前也有什么白莲教天理教造反,但是他们读书少,只能将没有根基的宗教当政治信仰,自然不会对大清统治根基形成危害。
第二、算是比较完美的达成了防止崇文抑武,又可以控制武将的双平衡。大清朝的文臣,尤其是汉臣,话语权比较低。不会对武将打仗形成掣肘,这一点在康乾盛世非常明显。无论皇帝是御驾亲征,还是遥控指挥,都没有出现文臣干涉武将打仗的事情。汉人武将受满人武将管制,满人武将受贵族管制,贵族受皇帝管制。再看大明朝末期,武将被文臣穿小鞋、使绊子、瞎指挥,最后把自己坑死的案例不计其数。
第三、解决了文臣操控国家经济杠杆为富人阶层牟利的问题。在乾隆时期,大清朝的海上贸易也很发达,让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即便是如此,各地财阀也没有再通过读书人入朝为官,再利用公权力操控国家杠杆为自身牟利的情况。大明朝末年,读书人起码应该为大明朝覆灭付一多半责任。而在大清朝末年,富人阶层和穷人阶层争利的问题,大清朝控制的十分出色,比民国都强。
那么从国家层面看,读书教化到底对不对呢?当然对,兴办教育,开启民智是富国强民的基础,但是只要说开启民智就能富国强民,似乎又有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