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动真格,减产大潮要来了
大家都知道,内卷的结局一定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内卷到极致,一定是同归于尽。
如今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众多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大家不得不刀刃向内,自我革命。
1
这几天有关部分行业减产的消息在网上疯传。
6月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文章《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里面有几点关键信息,值得大家去仔细琢磨。
第一,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
第二,“内卷式”恶性竞争违背了经济规律,后果很严重。
第三,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重拳整治劣质低价等市场乱象,坚决打击侵权假冒、制假售假行为。
第四,行业和企业要自律。
到了7月1日,中央重要经济会议召开,会上强调了一点:
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等。
在《人民日报》发表完这篇文章以及中央会议举行当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很多行业都在跟开始推出减产计划了。
7月1日,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宣布自7月起集体减产30%,以缓解行业“内卷式”竞争,预计7月国内光伏玻璃产量将降至45GW左右。
除了光伏玻璃企业减产之外,未来整个光伏行业都有可能迎来减产大潮。
在6月20日,当时市场就一度传出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召开的会议重要议题是“限产保价”,有媒体提到光伏行业第三季度将迎来更大力度减产,预计开工比例将环比降低10%~15%。
除此之外,光伏行业协会也会特别针对低于成本销售的现象加以严管,甚至会引入第三方专项审计组进行全面的审计。
对于市场这个传闻,一些光伏行业内部人员虽然说没有听说过,这只是小作文。
但我觉得这绝非空穴来风光伏,光伏玻璃企业减产或许只是在打头阵,未来其他企业会不会跟进?这是大概率的事情。
除了光伏行业之外,近日,钢铁行业也传出了减产的一些消息。
近日,市场传出7月4日到15日唐山将推行减排限产措施,虽然这个消息没有官方文件的发布,但根据唐山一些钢铁企业透露,他们其实已经接到了内部通知的消息。
根据这些接到通知的钢铁企业透露的信息,目前唐山主要钢铁企业烧结矿日产27万吨,产能利用率83%;但按照减产计划,未来唐山一些主要钢铁企业烧结矿日产或减少3万吨,对应的产能利用率也可能下降到70%左右。
至于这些消息是否属实,我们要等政策落地了才知道最终的答案。
但我相信市场的嗅觉是最灵敏的,这两天包括光伏以及钢铁在内的多个上市企业股价就出现了大幅上涨。
这或许从侧面印证未来减产将是一个大趋势。
2
减产这不只是在拯救行业,也是在拯救自己,更是在拯救整个经济。
大家都知道,目前我国是全球制造业体量最大的国家,202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高达40.5万亿元,制造业更是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
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满足社会发展物质需求的重要保障和支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
凭借着庞大的制造业实力,我们能够享受很多物美价廉的商品,这是很多国家居民都不曾有的待遇。
从物质丰富的角度来看,其实很多国家都非常羡慕我们中国人。
虽然我们人均GDP表面看起来不高,但是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去看,其实目前我们是全球购买力平价GDP最高的国家。
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的购买力平价GDP总量为35.24万亿国际元,超过美国超过11万亿元,对应的我们的人均购买力平价GDP达到2.5万亿国际元,这个人均购买力平价GDP差不多相当于初级发达国家的水平了。
看到这很多朋友都纳闷了。
既然我们物质这么丰富,为什么大家感觉日子还这么难过呢?
为何不见工资有明显的增长?
其实这里面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影响着大家的钱袋子,那就是内卷。
内卷的结果是价格降低,表面看是消费者得利,比如原来20多万才能买的一辆车,现在只需要十几万就可以了,爽得一米。
但其实这是一种“慢性毒药”,而发起内卷的那些企业就是百草枯。
因为内卷的结果一定是企业的利润被压缩,最后为了维持利润,很多企业都推出了几个“损招”
一个是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压低上游的价格;
二个是大幅延长账款周期,让上游企业面临很大的流动性压力,很多小企业都得借钱经营。
三个是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结果是很多产品的生命周期可能变短,表面看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下降了,但更换频率会提升,时间一长实际购物成本反而上涨了。
最关键的是,这种内卷就像一个病毒一样传播,让整个产业链都跟着遭殃。
比如终端的大厂压低价格、延长货款,上游企业又会将这种压力传导给上上游企业,结果大家利润都不断被压缩,但经营成本却不断上涨。
到最后怎么办?只能缩减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一边延长加班时间提高工人的边际产出,另一边却对部分员工进行裁员。
结局是整个社会的收入增长都不太乐观,就业率也不太充分,最后导致整个消费都非常乏力。
消费乏力,又导致终端产品供过于求,企业只能开启新一轮的价格内卷。
如此反复,大家相互伤害,企业不好过,居民不好过,经济也不好过。
结果忙了一圈,回过头一看,大家才发现扔出去的刀全都变成回旋镖捅在自己的屁股上了。
就像光伏行业一样,这几年光伏行业内卷也非常严重,价格也不断下降,目前已经下降到0.6元/W左右,跟2023年相比几乎拦腰折断。
然而面对不断降低的价格,一些光伏企业还在搞内卷,甚至有个别企业以低于成本价去投标,这导致整个行业完全乱套了。
比如根据一些上市光伏企业公布的财报数据,2024年到2025年第一季度, A股以及港股上市的光伏企业合计亏损接近800亿,有些企业可能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了。
3
看到这种内卷,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网友都骂这些企业没良心,是法盲,你以低于成本价去售卖,这不是构成反不正当竞争吗?难怪会被外国一些人抓住把柄。
但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他们除了降价还能做什么?
降价或许会导致利润减少甚至亏损,但如果不降价,那亏损会更大,甚至会破产。
换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呢?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秉着的反正都是半死不活了,还不如降价搏一把。
而这种困境的背后其实是很多行业出现了相对产能过剩。
我们还是以光伏行业为例。
目前我国光伏行业的总产能是多少呢?说出来可能会让大家惊掉下巴。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光伏全产业链多晶硅总产能323.1万吨、硅片总产能1348.87GW、电池片总产能1302.58GW、组件总产能1156.95GW。
对于这些数据,可能大家没什么概念,我们来对比一下,大家知道有多夸张。
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只有530GW,这意味着我国整个光伏行业的产能相当于全球市场需求量的两倍以上。
这其实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供需失衡,很多企业最终只能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来寻求生存。
但这种价格内卷到最后都是两败俱伤的,没有真正的赢家。
光伏行业自然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现在行业开始联合起来了,头部一些光伏企业开始倡导行业自律,主动减产,这或许是一个好的开始。
当然除了光伏行业之外,未来包括汽车行业、钢铁行业等其他产能利用率相对比较低的行业估计都会迎来一波减产潮。
但我觉得光是减产是远远不够的。
减产虽然能够解决短期内的供需结构失衡问题,让企业利润有所恢复,但这种减产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要从根本上解决各行业内卷的局面,必须真正地做到刀刃向内,改革地方政府的产业观和政绩观。
为什么最近几年很多行业产能飙升这么猛?
其实这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地方的产业引导,各地方政府现在都没有一个统一的产业规划指导,基本是各自为政。
结果市场上什么火爆,他们就引进什么产业。
而且为了引进这些产业,很多地方都给出各种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等。
但是这些地方在引进这些产业的时候,压根就不会考虑这些企业能不能盈利。
地方政府最关心的是把产业引进来之后,只要有产出,就会有GDP。
尤其是在核算GDP使用生产法的背景下,不管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有没有卖掉,它都是地方的GDP。
正因为如此,很多地方都片面地追求产业规模的扩大,压根就不关心生产出来的这些东西能不能卖出去,结果很多行业的产能远远大于市场的需求。
这其实是人为的影响正常的市场供需结构。
而这种扭曲的市场背后是一些地方不正确的政绩观以及领导晋升考核的机制。
如果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仍然围绕GDP来进行,那很多行业的产能失衡就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内卷还会继续。
所以要消除内卷,不仅要对市场动手,更需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和领导考核机制进行改革。
想要做到这一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或许是最大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