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五绝 梵文…(随意添加)
查看: 10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绝 梵文…(随意添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7-19 08: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五绝 梵文
/光深

鹤势殊难解,蛇行自宛然。
虽言文字古,异域口相传。

*梵文(Sanskrit)是一种语言,不是一种文字。它最早用来记载的文字,是梵语所用的不同书写系统的总称。早期梵文口传,后逐步用文字记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7-19 09:00 |只看该作者
*梵文梵语在人类文明史上算是一种极为成功而严密的口传体系。
古代的僧人将几百万字的《吠陀经》用声音、口诀、音律等方法保存了三千多年,精准到每一个音节。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7-19 09:05 |只看该作者
*五绝为读诗《题梵书》有感而作…
附原作如下:

鹤立蛇形势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
支那弟子无言语,穿耳胡僧笑点头。
—— 《题梵书》李隆基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7-19 09:11 |只看该作者
哈哈哈

在场和不在场

中心之外

10月风

残荷花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7-19 09:11 |只看该作者
这首《题梵书》看似直白幽默,但含意深刻。读懂了,五绝也就好理解了。

下面来看看AI的点评,详细赏析《题梵书》这首诗:

鹤立蛇形势未休,
五天文字鬼神愁。
支那弟子无言语,
穿耳胡僧笑点头。

一、逐句解读
1. 鹤立蛇形势未休
字面含义:鹤站立高洁,蛇蜿蜒扭曲,“势未休”表明这种对比或景象还在持续。
引申:这里用“鹤”与“蛇”形成鲜明对照,形容梵文(佛经原文)书法奇特、结构怪异,像鹤一般高耸、蛇般曲折,让人一时难以理解。
评价:以“鹤立”指挺拔出众,以“蛇形”指扭曲难辨,表现出梵书的字形异于中土汉字,令阅读者感到陌生。
2. 五天文字鬼神愁
五天:古人对“天竺”(印度)的简称。
文字鬼神愁:即使鬼神都难以理解、忧愁。
合释:印度的梵文文字极为难解,即使是有神通的鬼神也要为之头疼。表现了梵文字形复杂、晦涩难明。
3. 支那弟子无言语
支那:指中国。
弟子:指中国学僧。
无言语:看不懂、说不出话来。
深意:中国僧人读到梵文经典时,也不知如何解释、无法开口,只能沉默。
4. 穿耳胡僧笑点头
穿耳胡僧:泛指西域、印度僧人(胡人多有穿耳戴环之俗)。
笑点头:一方面表现“洋洋自得”,另一方面带着对中土僧人不懂梵文的调侃。
整体含义:来自西域的胡僧因梵书只有他们能懂,看见中国僧人费解的样子会意地笑着点头。

二、思想与背景
这首诗讽刺意味很强,表达了对当时佛教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和民族文化差异的感慨。

1. 文化隔阂
梵书(梵文佛经)进入中国后,因语文体系差异,中土僧侣理解困难,常常要靠西来的胡僧解释教义。
这诗就在描绘“文化隔阂”与“翻译窘境”。
2. 讽刺与幽默
对比中土僧人与胡僧,对梵文的无法理解与精通,既带一点幽默,隐含“本土佛教的尴尬境地”。
“无言语”与“笑点头”形成生动对比:一个愁,一个自得。
3. 文学表现
用对偶(鹤-蛇、弟子-胡僧)、拟人(鬼神愁、笑点头)抒发诗情,让内容生动形象。
各句紧扣“异域文字难懂”主题,结构紧凑有力。

三、整体主旨
诗人借梵书之难懂,感慨佛教传播中语言与文化的高墙。
隐含对外来文化的某种疏离感,甚至带有轻微调侃本土僧人的无奈。

四、赏析小结
此诗以幽默夸张的手法,生动刻画了古代中国僧人面对梵文佛经的无助与尴尬,同时也展现了当时文化交流的复杂现象。技巧上形象生动,对仗工整,小中见大,是—首极具文化意味和讽刺色彩的作品。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7-19 10:05 |只看该作者
坐忘庄 发表于 2025-7-19 09:11
哈哈哈

在场和不在场

想想一部西游记唐僧到西天取经,取的就是梵文佛经…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7-19 10:11 |只看该作者
时光深处 发表于 2025-7-19 10:05
想想一部西游记唐僧到西天取经,取的就是梵文佛经…

哈哈哈
哈哈哈

唯识复杂,染净当下。

西哲,从语音和文字,辞别在场。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7-19 16:28 |只看该作者
公元6世纪,由笈多文字衍生出悉昙体(Siddham),梵文的意思为“成就”,它是梵文书写体演化主流中的一个过渡状态,但却是唐初玄奘法师西行时期印度流行的梵文,并因玄奘法师传入印度梵语教学所用的《悉昙章》而得名,并在中国及日本保留至今,成为梵文的一个独特流派。此后的佛教密宗,严格要求用梵语语音念诵真言,引发了隋唐以后对梵语语音的研究,学者们通过分析梵语声母与韵母的结构,产生出了对汉字读音的反切注音法,从而扩大了汉语的流布…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7-19 16:58 |只看该作者
下面从音韵起源的角度具体介绍下反切注音与切韵的关系…

“反切注音”和《切韵》之间的关系,其实密不可分,可以说“反切”是《切韵》最核心的技术手段之一。下面分点详细说明:

一、什么是“反切注音”?
反切是一种中古汉语常用的注音方法,最早见于东汉词典《说文解字》,后在韵书中广泛采用。
原理:用两个汉字分别代表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以及声调):
前一个字取其声母。
后一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
组合起来,就是第三个字(被注音者)的发音。
格式一般是:“甲切乙”,比如:“东,德红切”,表示“东”字的声母取“德”,韵母与声调取“红”,发音接近于[dong]。

二、《切韵》中的反切注音
《切韵》是一部中古汉语规范性韵书。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将反切系统化、标准化。
每一个被收录的字项,《切韵》都用反切注音法来标明其标准发音。
这种做法极大促进了音韵学的发展,也为后世语言学家“复原中古音”提供了依据。

三、二者之间的关系
反切是《切韵》注音的“工具”

《切韵》用反切方法,为所有收录汉字标注了标准发音,这在当时没有拼音、没有国际音标的环境下极为有效。
没有反切,《切韵》的整个分音体系就无法成立。
《切韵》发展和普及了反切体系

虽早期已有“反切”,但到《切韵》时发展为规范、系统、影响几百年的标准注音工具。
反切在《切韵》后的广韵、集韵、诗韵等韵书中,继续成为主流。
反切为后人复原历史语音提供线索

通过分析《切韵》的反切对,现代学者可以科学地推导隋唐汉字的声母、韵母和调值(即“中古音”)。

四、简明类比
“反切”就是古语的“拼音标注定律”。
“切韵”就是一本把“拼音法则”用在所有汉字上的权威工具书。

五、举例说明
如《切韵》里“东”字标为德红切

读音取“德”的声母(d-),取“红”的韵母和声调(-ong)
合起来“东”就是[dong]
简单总结一句
“反切”是《切韵》这本韵书给汉字注音的技术方法,两者密不可分:没有“反切”就没有《切韵》的科学注音体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