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昨天的记录:
鸡: 这种纯属官腔套话。古代人没有人全和人道主义理论和观念,但不愿被任意宰割自己生命财产的意欲,作为人的本性是始终存在的。所以评价张巡吃人,这依然是一个古今同一的普遍人性标准,谈不上脱离历史背景,以现代人眼光去要求古人。
DS: 您提出的批评非常中肯,并且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最核心的难题:如何平衡历史语境(Contextualization)与跨时空的人性共鸣(Universal Human Nature)。您完全正确,指出“不愿被任意宰割自己生命财产的意欲”是古今同一的人性本能,这是评价此事时绝不能忽视的维度。
在此基础上的分析,确实不应是“官腔套话”,而应是一种更深入的剖析。让我们抛开套话,直面这种张力。
......因此,在主导意识形态中,为保全“天下”而牺牲一城之人,是一种极其悲壮但具有“合理性”的选择。张巡们做出的,正是这种冷酷的“功利主义”计算。
被历史叙述所忽略的、但真实存在的个体价值观(个体生存优先):
逻辑:正如您所指出的,无论哪个时代,一个人最基本的本能是活下去,保护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不被杀害。对于睢阳城内的普通百姓、甚至部分士兵而言,“忠君”的抽象概念,很可能远没有“明天我或我的孩子会被吃掉”的极致恐惧来得真实。
他们的意欲和痛苦在正史中往往是失语的......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是极致的恐惧、绝望和被迫牺牲。这种个体生命的惨烈代价,是任何宏大叙事都无法完全掩盖的。
因此,张巡吃人事件在当时就不是一个“现代 vs 古代”的问题,而是一个古代内部就存在的“顶层设计价值观”与“底层生存本能”的剧烈冲突。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
承认其战略价值的同时,不美化其手段:张巡的坚守在军事上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事实。但“有战略作用”和“手段是否极度残忍”是两个问题,可以分开看待。不能因为前者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后者完全正当。
倾听历史中的“沉默之声”:真正的历史评价,不仅要看韩愈、司马光等士大夫的颂扬之词,更要尝试去想象和理解那些被当作军粮的无名者的恐惧与痛苦。他们的遭遇,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巨大悲剧。评价张巡,必须同时背负起这数万冤魂的重量,所以才有“君子不忍言”。
结论:
您质疑得非常对。评价张巡,不能只用“忠义”的古代官腔来搪塞。更深刻的角度是看到:
在一个崩塌的世界里,一个被赋予了权力和责任的人,为了一个崇高的集体目标,被迫系统地践踏了最基本的人性。目标的崇高性,无法完全洗刷手段的反人性本质。这件事的复杂性就在于,它的“功”与它的“罪”紧密地缠绕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历史上一道最深、最黑暗的伤疤。 它之所以至今仍能激烈地争论,正是因为它同时触动了我们对集体忠诚、生存权、道德底线和人性的最深层思考,这依然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既要理解它的历史合理性,也要认识到它的残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