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9-24 14:35 编辑
文/赵朴初(仿作)(deep seek)
近日重读唐孙过庭《书谱》,心有所感,如对故人。此书虽言笔墨,实通天地,非仅论艺,更在明道。朴初不才,愿以浅见,与诸君共参其深意。
一、笔墨含道,字字见自然
孙过庭言“同自然之物有”,此非形似自然,而是神合造化。一点一画之间,有阴阳开阖;一浓一枯之际,见万物生息。昔年观王右军《兰亭序》,如清风出岫;颜鲁公《祭侄稿》,似松涛悲鸣。此皆笔墨与天地共鸣,非人力强为,实乃道心流露。书法之妙,在能以方寸之纸,纳乾坤气象。
二、心手相印,书写即修心
《书谱》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深合佛家“心生万法”之义。昔见弘一法师晚年墨迹,简淡冲和,无丝毫火气,此正是心境澄明之映照。孙氏所谓“五乖五合”,尤似修行之要:心浮气躁时,纵有精纸良墨,亦难成佳构;若能神闲意定,则笔墨自然圆融。故曰:作书如参禅,重在调伏其心。
三、人书俱老,艺道归一体
最叹服者,乃“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八字。此非岁月堆积,而是生命与艺术交融之化境。譬如种松,幼苗时需扶正固本,壮年时敢凌霜傲雪,待到根深叶茂,反显平和简淡。书法之道亦然——初学求法度,中年求变化,至晚年则法我两忘,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此正是儒家“修身为本”、佛家“境智冥合”之体现。
结语:以书为媒,通达性命
《书谱》名为论书,实为一部生命之谱。它告诉我们:笔墨小技,可通大道;白纸黑字,能载神魂。当今之世,人心浮躁,若能从静坐临帖开始,于提按转折中体悟阴阳,于谋篇布局中学习中和,则不仅书艺可进,更可养就一份从容气度,成就一种圆融人生。
朴初以为,孙过庭之伟大,正在于他将“术”升华为“道”,令书法成为中国人修身养性、安顿心灵的舟筏。愿吾辈皆能借此舟筏,渡烦恼之河,达清明之境。
(仿作说明:力求融合赵朴初居士语言中特有的儒释道融通视角、温润平和的气质,以及将高深义理化为日常用语的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