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红星公社 感言:再读《书谱》有得——以书见道,以艺养心
查看: 190|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言:再读《书谱》有得——以书见道,以艺养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9-24 14: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9-24 14:35 编辑

文/赵朴初(仿作)(deep seek)

近日重读唐孙过庭《书谱》,心有所感,如对故人。此书虽言笔墨,实通天地,非仅论艺,更在明道。朴初不才,愿以浅见,与诸君共参其深意。

一、笔墨含道,字字见自然
孙过庭言“同自然之物有”,此非形似自然,而是神合造化。一点一画之间,有阴阳开阖;一浓一枯之际,见万物生息。昔年观王右军《兰亭序》,如清风出岫;颜鲁公《祭侄稿》,似松涛悲鸣。此皆笔墨与天地共鸣,非人力强为,实乃道心流露。书法之妙,在能以方寸之纸,纳乾坤气象。

二、心手相印,书写即修心
《书谱》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深合佛家“心生万法”之义。昔见弘一法师晚年墨迹,简淡冲和,无丝毫火气,此正是心境澄明之映照。孙氏所谓“五乖五合”,尤似修行之要:心浮气躁时,纵有精纸良墨,亦难成佳构;若能神闲意定,则笔墨自然圆融。故曰:作书如参禅,重在调伏其心。

三、人书俱老,艺道归一体
最叹服者,乃“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八字。此非岁月堆积,而是生命与艺术交融之化境。譬如种松,幼苗时需扶正固本,壮年时敢凌霜傲雪,待到根深叶茂,反显平和简淡。书法之道亦然——初学求法度,中年求变化,至晚年则法我两忘,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此正是儒家“修身为本”、佛家“境智冥合”之体现。

结语:以书为媒,通达性命
《书谱》名为论书,实为一部生命之谱。它告诉我们:笔墨小技,可通大道;白纸黑字,能载神魂。当今之世,人心浮躁,若能从静坐临帖开始,于提按转折中体悟阴阳,于谋篇布局中学习中和,则不仅书艺可进,更可养就一份从容气度,成就一种圆融人生。

朴初以为,孙过庭之伟大,正在于他将“术”升华为“道”,令书法成为中国人修身养性、安顿心灵的舟筏。愿吾辈皆能借此舟筏,渡烦恼之河,达清明之境。

(仿作说明:力求融合赵朴初居士语言中特有的儒释道融通视角、温润平和的气质,以及将高深义理化为日常用语的表达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9-24 14:4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楼主好见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9-24 14: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9-24 14:57 编辑

借来朋友的笔墨,聊聊书法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9-24 14:54 |只看该作者
好字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9-24 14:56 |只看该作者

展示的书法都是爱好者的字,我的二个朋友,小时候都有口吃现象, 你是怎么欣赏书法的? 黄烟的主人是左撇子。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9-24 15:01 |只看该作者

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怎么欣赏书法。  偶尔去画廊,有书法展览,不知怎么欣赏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9-24 15:08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24 15:01
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怎么欣赏书法。  偶尔去画廊,有书法展览,不知怎么欣赏


一幅网上的字,觉得好下载下来的。
@寒假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9-24 15:11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24 15:01
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怎么欣赏书法。  偶尔去画廊,有书法展览,不知怎么欣赏

就看自己喜欢不喜欢。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9-24 17:17 |只看该作者
云自在 发表于 2025-9-24 15:08
一幅网上的字,觉得好下载下来的。
@寒假

不比不知道,比了也不知道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9-24 20:11 |只看该作者
(以下仿启功先生口吻作文)
日前有友人来访,论及书法究竟是何等艺事。鄙人听其言“书法实为身体艺术”之论,不禁拊掌称善。此说非为新奇之谈,实乃搔着痒处之真知灼见。老朽习书数十载,于此略有心得,愿陈管见,就教于方家。

一、笔墨乃身心之延伸
寻常但见纸墨成纹,不知其间有全身气力在焉。昔年临池,先师尝言:“执笔非指端之事,乃周身之事。”初不甚解,后乃悟得:善书者运笔,肩肘腕指节节贯通,一如太极之运掌,京剧之起霸。笔锋到处,非止五指之力,实乃腰背推送,呼吸相随。观者但见纸上云烟,岂知书者当时气息吞吐、筋骨舒卷之态?此正所谓“力发乎腰而达乎毫颖”者是也。

二、点画皆运动之迹化
每见人评帖,多言某字雄强、某画飘逸,而罕有论其运动之理者。实则墨迹之浓淡枯润,无不是手腕提按之实录;线条之疾涩轻重,莫非是身心节奏之外化。譬如舞蹈,观其静止之姿,犹可想见其旋转腾挪之势;书法亦然,睹其墨迹,可逆推当日挥运之时节律呼吸。老朽常谓:好字如好拳,一招一式皆暗合筋骨运转之妙。

三、习字即修身之功夫
初学每苦于手不应心,实则非手之不敏,乃周身未能协调耳。昔年读《书谱》,见“心不厌精,手不忘熟”之语,始知技艺精进之道,不在冥思,而在躬行。日课数纸,非惟练指腕之巧,实乃训全身之协调。久而久之,心手相忘,意到笔随,乃得自在之境。此与武者练拳、琴师抚弦,理无二致。

四、书道与他艺本相通
客有问:书与舞剑何干?答曰: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张旭得草书之法,此非古人妄语。但凡身体艺术,皆讲究“松活弹抖”四字。写字时肩松肘活,腕弹指抖,与武者发力、舞者转身,其理一也。今人但知伏案描摹,不知站起来悬肘运笔,全身发力,宜乎其字如卧案泥鳅,难有腾跃之势。

写大字的修行,是一个从 “以手运笔” 到 “以心运笔” 最终到 “以道运笔” 的过程。它借助笔墨纸砚这些具象的器物,通过日复一日的实践,最终达到调理身体、降伏妄心、滋养性情、体悟大道的目的。
它不在于你写得多像名家,而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你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降伏其心,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平和、更有深度的人。这,正是修行最真谛的体现。

结语
拙见以为,书法非仅笔墨之事,实乃身心修炼之法门。若只当作纸上摆设,则失其真义矣。愿与诸同好共勉:不妨且忘“书法”二字,但以全身心赴此笔墨之约,或可得其三昧。

启功 刍议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9-24 20:13 |只看该作者
(以下仿启功先生口吻作文)
日前有友人来访,论及书法究竟是何等艺事。鄙人听其言“书法实为身体艺术”之论,不禁拊掌称善。此说非为新奇之谈,实乃搔着痒处之真知灼见。老朽习书数十载,于此略有心得,愿陈管见,就教于方家。

一、笔墨乃身心之延伸
寻常但见纸墨成纹,不知其间有全身气力在焉。昔年临池,先师尝言:“执笔非指端之事,乃周身之事。”初不甚解,后乃悟得:善书者运笔,肩肘腕指节节贯通,一如太极之运掌,京剧之起霸。笔锋到处,非止五指之力,实乃腰背推送,呼吸相随。观者但见纸上云烟,岂知书者当时气息吞吐、筋骨舒卷之态?此正所谓“力发乎腰而达乎毫颖”者是也。

二、点画皆运动之迹化
每见人评帖,多言某字雄强、某画飘逸,而罕有论其运动之理者。实则墨迹之浓淡枯润,无不是手腕提按之实录;线条之疾涩轻重,莫非是身心节奏之外化。譬如舞蹈,观其静止之姿,犹可想见其旋转腾挪之势;书法亦然,睹其墨迹,可逆推当日挥运之时节律呼吸。老朽常谓:好字如好拳,一招一式皆暗合筋骨运转之妙。

三、习字即修身之功夫
初学每苦于手不应心,实则非手之不敏,乃周身未能协调耳。昔年读《书谱》,见“心不厌精,手不忘熟”之语,始知技艺精进之道,不在冥思,而在躬行。日课数纸,非惟练指腕之巧,实乃训全身之协调。久而久之,心手相忘,意到笔随,乃得自在之境。此与武者练拳、琴师抚弦,理无二致。

四、书道与他艺本相通
客有问:书与舞剑何干?答曰: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张旭得草书之法,此非古人妄语。但凡身体艺术,皆讲究“松活弹抖”四字。写字时肩松肘活,腕弹指抖,与武者发力、舞者转身,其理一也。今人但知伏案描摹,不知站起来悬肘运笔,全身发力,宜乎其字如卧案泥鳅,难有腾跃之势。

写大字的修行,是一个从 “以手运笔” 到 “以心运笔” 最终到 “以道运笔” 的过程。它借助笔墨纸砚这些具象的器物,通过日复一日的实践,最终达到调理身体、降伏妄心、滋养性情、体悟大道的目的。
它不在于你写得多像名家,而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你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降伏其心,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平和、更有深度的人。这,正是修行最真谛的体现。

结语
拙见以为,书法非仅笔墨之事,实乃身心修炼之法门。若只当作纸上摆设,则失其真义矣。愿与诸同好共勉:不妨且忘“书法”二字,但以全身心赴此笔墨之约,或可得其三昧。

启功 刍议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9-24 21:14 |只看该作者
云自在 发表于 2025-9-24 15:08
一幅网上的字,觉得好下载下来的。
@寒假

这字我喜欢。
来看看于右任的字:

        
道似行云流水,德如甘露和风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9-24 22:00 |只看该作者
寒假 发表于 2025-9-24 21:14
这字我喜欢。
来看看于右任的字:

比你的字好一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9-24 22:18 |只看该作者
感言:再读《书谱》有得——以书见道,以艺养心
文/赵朴初(仿作)

近日重读唐孙过庭《书谱》,心有所感,如对故人。此书虽言笔墨,实通天地,非仅论艺,更在明道。朴初不才,愿以浅见,与诸君共参其深意。

一、笔墨含道,字字见自然
孙过庭言"同自然之物有",此非形似自然,而是神合造化。一点一画之间,有阴阳开阖;一浓一枯之际,见万物生息。昔年观王右军《兰亭序》,如清风出岫;颜鲁公《祭侄稿》,似松涛悲鸣。此皆笔墨与天地共鸣,非人力强为,实乃道心流露。书法之妙,在能以方寸之纸,纳乾坤气象。

二、心手相印,书写即修心
《书谱》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深合佛家"心生万法"之义。尤叹服其"五乖五合"之论:"神怡务闲"为一合,"感惠徇知"为二合,"时和气润"为三合,"纸墨相发"为四合,"偶然欲书"为五合。五合交臻,则笔墨如泉涌;若逢"心遽体留""意违势屈"等五乖之境,纵有千般技巧,终难成妙品。此论暗合修行之要——心浮气躁时,纵有精纸良墨,亦难成佳构;若能神闲意定,则笔墨自然圆融。昔见弘一法师晚年墨迹,简淡冲和,无丝毫火气,正是五合俱足之象。故曰:作书如参禅,重在调伏其心。

三、人书俱老,艺道归一体
最契心者,乃"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八字。此非岁月堆积,而是生命与艺术交融之化境。孙过庭将学书过程分为"平正—险绝—平正"三阶段,恰似松树的一生:幼苗时需扶正固本(求法度),犹如书法初学,必先恪守规矩,潜心临摹,务使点画精严,结构安稳;壮年时敢凌霜傲雪(求变化),待根基稳固后,便需大胆突破,博采众长,寻求自家面貌,如松树历经风雨,枝干虬曲,姿态峥嵘;待到根深叶茂,反显平和简淡(法我两忘),及至晚年,技巧、学识、阅历皆融为一炉,不再拘泥于形式上的"法"与"我",笔下自然流露出从容中道的气象。

此正是儒家"修身为本"、由艺入道的实践,亦与佛家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的修行次第暗合。艺术的最高境界,永远是人的境界。书法的修行,归根结底是生命通过笔墨完成从拘谨到解放、从雕琢到自然的进化历程。

结语:以书为媒,通达性命
《书谱》名为论书,实为一部生命之谱。它告诉我们:笔墨小技,可通大道;白纸黑字,能载神魂。当今之世,人心浮躁,若能从静坐临帖开始,于提按转折中体悟阴阳,于谋篇布局中学习中和,更于"五乖五合"间修习心性,则不仅书艺可进,更可养就一份从容气度,成就一种圆融人生。

朴初以为,孙过庭之伟大,正在于他将"术"升华为"道",令书法成为中国人修身养性、安顿心灵的舟筏。愿吾辈皆能借此舟筏,渡烦恼之河,达清明之境。

改写说明:

将三境界详解直接植入主体段落:把"幼苗—壮年—根深"的成长比喻及其对应的书法三阶段详解,整体嵌入文章第三部分,使其成为该段核心内容。

增强说理层次并提升结语高度:将三境界阐释与儒家修身、佛家修行次第明确结合,结尾处升华至"生命通过笔墨完成进化"的哲学高度。

理顺逻辑并精炼过渡语句:对植入部分的前后语句做了精简与衔接处理,保证全文气韵贯通,语体风格一致。

如果您希望调整详略程度、增强某一部分或改为其他表达风格,我可以继续为您优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