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人喜欢传统曲艺,喜欢听评书,尤其喜欢单田芳先生的评书,那天和朋友聊起评书,朋友说,老单的评书没有文化内涵,历史啊典故啊词章啊错误太多。
我说,你听过单老的《封神演义》没?
朋友说,听过啊。
我说,单老说《封神演义》,说到纣王三月三去女娲宫降香,见到女娲姿色超凡,动了淫念,命人,拿笔来,刷刷刷题诗一首。说到这里单老插话说,那位说了,你这不对,这毛笔是秦始皇时侯才有的,纣王是商朝,那时候哪有毛笔啊,单老说这个吧咱们说的是评书、故事,不是历史,我这么你就那么一听,那我还能说纣王题诗用小刀在石头上刻啊?
我看看那位朋友,说,单老是有史以来说评书的艺术家里文化最高的,难道他不知道那些历史的问题?人家是说评书,听的是内容,别以为人家不懂。
艺天开张那天,闲散兄写了首《虞美人·贺艺文重建》,冷笑兄也跟着班门弄斧东施效颦狗尾续貂的和了一首。谁料,以南沙贝为首的自称精通格律诗词的几个人立马跳出来,纷纷指责,你错啦,你错啦,你这不和格律,你不懂诗词。手舞足蹈,就像范进中举了一样。这么多年了,可算逮到你点毛病了,找到你点破腚了,这下有话说了,可得狠狠拍你。
本来吧现代人写古体诗词就是玩的成分居多,你写得再好还能写过苏东坡辛弃疾?还能写过陆游李清照?。闲散兄博览群书,看的书比你们吃的米饭粒都多,难道会不知道诗词的格律?难道人家不知道自己写的就是个玩?抒发感想罢了,咋就不能领会精神呢?
当年老毛去重庆和老蒋谈判,新华日报发了一首《沁园春·雪》,就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那个,傻子都会背诵了,我就不抄录原词了,贝姐要是有兴趣你来朗诵一下。蒋介石的幕僚一看,这气势,这风头,不行,得盖过他,就跳出来说,老毛的词不合格律,用典错误,比喻失当,还有的纷纷写和词,结果哪一首也没老毛的写得好,为啥?因为他们没有老毛诗词的霸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就这牛逼劲头岂是他们这些跳梁小丑能模仿的?
整点专业的,按照《念奴娇》的词谱,全词应该是:四字、五字、四字、七字、六字、四字、四字、五字、四字、六字、六字、四字、五字,七字、六字、四字、四字、五字、四字、六字,唯独苏轼写的念奴娇不是,而是四字、三字、六字、四字、三字、六字、四字、四字、五字、四字、六字、六字、五字、四字、四字、三字、六字、四字、五字、四字、四字、六字。
如苏轼最有名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写的好不好?好!合格律吗?不合!不合怎么办?得了,后世的专家就说这念奴娇吧,有两种格律,一种是正格,一种是变格。苏大胡子写的就是变格。这是不是有点像鲁迅在写闰土的时候写个“猹”字,古来所有的字典里都没有这个字,还不好说是鲁迅写的不对,就默认了。你们写的好,那么多词牌呢,你给我变个格来看看?
诗词格律讲究“平仄、对仗、押韵”,重要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一心为了格律,像按格式填空一样,文字平庸,没有内涵,算好诗词吗?现在网上有专门写诗词的软件,你只要把意思输进去,肯定会出来一首平仄、对仗、押韵都不差的诗词,可是这叫诗词吗?
问个提问:历史上谁写的诗最多?这个问题太深奥,估计贝老太和她那些喜穿长袍的伪词人也答不出来,还是我自己来回答吧,乾隆。这厮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几乎都合格律,写完了还让诸如纪晓岚、刘墉等文学侍从之臣修改。文字力求华美,读来也朗朗上口,可惜就是没有一首诗能让后人记住的。为啥呢?因为除辞藻华丽外,千篇一律毫无生气,都不如张打油的诗读来好玩。因此写诗词,看的是意境、内涵,格律倒在是其次。
相声里说,有个老头特迷信老黄历,做什么事都必须看看黄历上的吉凶宜忌可否。某天暴雨,老头的土坯房塌了,老头被压在里面,邻居赶来扒房子救老头,老头大喊,快住手,你们没看黄历啊,今日不易动土!
最后引用一首冷笑兄写的诗结束此文:
怀念玉玲珑
惊蛰后来春已浓,
几日不见玉玲珑;
友来皆说马甲在,
飘忽六星北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