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江南倦客 于 2012-3-20 20:08 编辑
春天里的爱 江南倦客 又是一年三月,作为教师,我再一次引导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讲雷锋故事、谈雷锋精神、分析学雷锋意义……讲着讲着,我想起跌倒没有人扶起的老人,想起在人们冷漠中失去生命的小悦悦,想起毒奶粉、瘦肉精和地沟油事件……我对孩子们说:“我们要让善良的种子在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我们努力做一个好人。” 我照例布置了一个作文:“我学雷锋”。作文收上来之后,大多写的是上街打扫卫生、办学雷锋手抄报、在敬老院帮助老人之类,都是围绕学校开展的学雷锋活动而写的。我有些失落,因为没有看到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上主动学雷锋的实例。在作文讲评中,我讲在数十年前老师布置同样的作文时,我们都写帮老大爷推车子、帮老太太背包袱、帮盲人过马路之类。有些学生笑出声来。我知道,他们笑这些题材太老了。我抓住这一敏感点,一脸严肃地问:“这些题材的确老掉牙了,请问各位同学,在生活中,有谁真正送过老太太、帮过盲人过马路,或者向需要帮助的其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教室里寂静无声。很久,一位学生说:“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也想帮,可是怕麻烦,怕别人笑话。”很显然,他找到了症结。在生活中学雷锋,还真的需要跨越一些障碍。 我于是向学生们讲起我送老太太的一次真实经历。 2007年春天,我到罗山县南部曾店街走亲戚,返回等车时,遇见一位也在等车的老太太。她大约70多岁,一脸焦急,不时张望客车要来的方向。见到我,怯怯地问:“同志,请问到苏河的车几点来?”我问:“苏河在什么地方?”“在新县。”她的声音很小,我感到她的无助和惊恐。攀谈中,我得知她要到新县苏河女儿家去,她女儿将在苏河接她。平时她一人在乡下生活,几乎足不出户,现在出门,分不清方向,从早晨到现在,等了快2个小时车,非常焦急。她甚至连女儿的电话也记不清楚! 她的境遇和我很多乡下的亲人相似。当时我急于返回,有很多事要办,但看到她身处困境,产生了一种要帮她的念头。对她说:“这样吧,我将你带到县城,从县城到新县的车很多,到新县后你再到苏河好么?”完全没有主意的老太太连忙点头。我拦了一辆到罗山的车,出钱为老太太买了票。我打算到县城后,再为老太太买一张到新县的车票,并将她送上车。不觉间车已经行进了40分钟左右,再有二三十里就到县城了。我问售票员,到新县在县城什么地方乘车。售票员说:“从信阳到新县的车改为从北环路绕过罗山县城,县城没有到新县的车。”我一下子急了,这不是帮倒忙吗?我将一个分不清东西南北的老太太带到没有车的地方,该怎么办呀?于是我将帮老太太的事讲了一遍,乘客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知道,那里面可能有赞扬,可能有不解,也可能有嘲弄。我顾不上这些,问售票员该怎么办。售票员告诉我最好的办法是现在下车,转车到周党等信阳到新县的车,途经苏河。我连忙道谢,和老太太一起下车。售票员退我十元钱,说:“你是难得的好人,我让一半车票钱。”接过十元钱,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温暖。 我们转车来到周党,在路口继续等车,我给老太太15元钱用来买车票。她不停地说:“今天遇见好人了,谢谢你!”她还问我叫什么名字,是哪里的人,说是要让女儿有机会去感谢我。我说:“我们是老乡,老乡帮老乡是应该的。”我忽然想起,雷锋在送老太太时,只说自己叫解放军,从不肯说出自己的姓名。我不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就算是学雷锋了,当时,我感到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帮助老太太平安坐上到苏河的车。 我们等了很久,终于等到一辆信阳到新县的车。我小心搀扶老人上车,嘱咐司机,一定要在苏河停车。老太太在车内不停地向我招手,我目送客车平稳地行进。那情形,就像儿子送自己的母亲出远门一样。 几经折腾,等我返回县城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虽然耽误了很多时间,甚至连中午饭也没有吃上,但我心中有一种说不清的踏实和快乐。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久久沉浸在那种情景之中。我乘热打铁,说:“老师不是为了宣扬自己是活雷锋,老师想告诉大家的是,只要你愿意伸出援助的手,世界会因你的善良而更加美丽和温暖。”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窗外,春意越来越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