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微笑的草 于 2012-9-6 17:14 编辑
带一包泥土上大学不该成为新闻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说的是新闻要新得雷人才吸引眼球。按照这个原则,新闻人就必须长着一双鹰的眼睛,到处猎奇,否则饭碗成问题。 开学了,有一则新闻来自广西,我看到的时候是在安徽卫视的《超级新闻场》转播了。安徽卫视这个节目很火,收视率高,只要有空,我每天必看,转播或直播的新闻都很具新闻价值。我不是在表扬安徽卫视,而是在说一个本不该在新闻里出现的新闻,却被安徽卫视转播了,这其中的况味,得好好品评。 先来看看新闻内容:来自云南祥云一个偏僻的小镇、就读东南大学的贫困女学生尹绍琼,和父亲花了三天时间,辗转3000多公里,来到新学校,行李中带着一包泥土……够雷人的,现在大学生开学一般都带些什么呢?新电脑、新手机、新衣服、新鞋子……再普通不过的大学新生装备了。有人估算过,一个大学生开学,装备平均要花费一万五,稍微大方一点,三万。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意味着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像暴发户似的,不少大学新生们的行李箱总是被各种电子产品和衣物塞满。就在前不久,有一则新闻说,一个女大学生开学前执意要买“苹果三件套”,母亲无力承担,急的哭了。“拆房子卖地也要供你上大学”,已经成为中国特有的风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就这一个宝贝疙瘩,十几年寒窗苦读,一次次高不可攀的许诺:“假如你考上大学,我们就给你买什么买什么”,如今是家长兑现诺言的时候,也是孩子狮子大开口的时候了,更何况还有身边的大学生参照着,能马马虎虎么? 可是就有另类,开学带了包泥土,所以就成为新闻了。按理说,中国人,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离家了,带一包乡土,表示自己是那块泥土孕育起来的,不能忘本,也可以在想家的时候看看,聊慰相思之苦,这是人之常情,并非作秀之举。但是如今这样的行为少之又少了。农村孩子考上大学意味着什么?从“农门”跃入“龙门”了,心中有个远大的梦想:将来在那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找到一方栖息之地,穷山恶水的故乡,拜拜吧!这不是我的凭空捏造,扪心想想,现在有几个大学生父母希望孩子学成回来种田的?有几个大学生不希望自己将来翅膀越硬越好?巴不得飞到外国,飞到火星去更好。带一包泥土上大学成为新闻,这新闻的主角原来在与常人唱反调啊! 新闻的主角为什么要带一包泥土上大学?因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双亲,倾尽全力给孩子筹措学费生活费后,再也没有条件为尹绍琼添置什么行头;因为尹绍琼家住云南,山高水长的,来回路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四年求学期间可能很少回家,孩子想家了,就闻一闻家乡泥土的味道,就感觉也还在家乡;因为尹绍琼是作为全国首批贫困地区专项培养的计划生招进东南大学的,尹绍琼说,将来学成后,她最大的梦想就是改善家乡的医疗落后状况,她的根还在家乡,泥土时刻提醒她不要忘记家乡需要她。土是尹绍琼的父亲亲手在家里自己地里挖的,父亲挖的时候非常高兴,为他的女儿感到骄傲。尹绍琼的奶奶用红布帮她缝了个小袋,拿红线仔细的包扎好。看得出来,带一包泥土上学绝对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一家人斟酌再三的结果,泥土里所赋予的深刻意义,作为大学生的尹绍琼是知道的。其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家乡的未来而读书,本该是每个大学学子的愿望,再平常不过了,但是现在恰恰成为稀缺的新闻,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教育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