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是比较厌烦那些表面工作的,感觉是违心的做秀,原本还有点想做事的劲头也让那公式化的所谓措施消磨淡化了,到后来,一样的沦为大流应对任务,没滋没味地开展工作。。。
过去也接触过贫困,孤寡鳏独五保户,逢年过节会安排去慰问一下,台风水浸时也定会去关心一下。都是些失亲丧养之人,领着救济过日子。可“贫困”二字,真正精准到具体,并不是解决孤老这么简单。“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这意义的延伸上升到一个目标性的高度。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小康的路上,不会放弃任何一人。。。
自己还是感觉有收获的!大德普惠,大愿无贫。扶老携弱齐登高处,更能体现我们民族的精神,也不昧先辈写下的宏愿。别人如何感觉我不知道,反正每当我身处这种情景的时候,心里还是会一阵火热的。。。
今天下乡接触的是一位丈夫新丧的女子,很小心地跟她聊着,可依旧触动了她的伤口引她垂泪。没办法,话题绕不开。如果不是这样的走进了解,看着她亡夫留下的那座雕花画栋的房子,谁也不敢将她列入贫困的。两个在上小学的孩子,靠着她到附近服装厂剪线头一个月赚一千多块钱养活着。问她有亲戚朋友帮衬点没?伊沉默了一会,长叹一声说:人还是得靠自己的!话语中的酸楚,我似乎能意味到许多。也不敢久坐,告诉她两个孩子的助学申请批下了,接下来也会针对她的情况做一些适当扶助,拿出了几百块钱,告诉她是我自己给的让孩子买两件衣服什么的,推让着不肯收。最后趁她与别人回话时塞在她家饭桌剩菜盘底赶紧匆匆告辞了。。。
生活贫了可以扶助改善,心若“贫”了,做得再多都是水泼焦石。我见过除了孤老的那些贫困者,有些人在面对社会与集体的援助时,有一种理所当然甚至是泰然处之心安理得的态度。似乎这个项目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他们生来就是要受这“恩惠”的人。没有想过去通过努力改变现状,担心甚至害怕“贫困”二字被摘掉再也享受不到这种轻松生存的状态,这种人的眼里是看不到我今天所遇见这女子般的坚强的,也无法做到真正的“脱贫”。。。
关于贫困,想到很多。可指击键盘时,百味杂陈,思绪也跟着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