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疏影轩主 于 2017-10-7 20:28 编辑
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一位名叫韦萌的官吏和他的同僚们,因为感念旧上司张迁,特意聘请刻石匠孙兴为其刻碑一方,记载张迁的功德。当年的韦萌并没有想到,他们出资镌刻的这一方碑,几经辗转几经流失后,于明代在山东东平州正式出土,从此后被书法界列为汉隶楷模,倾倒了无数后世书家。这方碑就是《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简称《张迁表》,又称《张迁碑》,现存于泰安岱庙炳灵门内。
荡阴令是个什么官儿?大概就是个县令、县官儿吧。那么,这位叫做张迁的县令究竟有何德何能,让其属下念念不忘为其刻碑称颂呢?就让我们来看看碑刻内容,慢慢捋一捋吧。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碑刻开门见山,第一句就介绍了张迁的名和字以及出身地。接下来,碑刻列举了四位历史上有名的张姓人物,分别是周宣王时期的张仲、汉高祖时期的张良、文景时期的张释之、汉武帝时期的张骞,来证明张县令身出名门。接下来就说:“爰既且于君,盖其繵縺,缵戎鸿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到了张迁这一代啊,一直延续了祖辈们的高尚情操,没有折损他们的声誉。那么他是怎样做的呢?“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八月算民,不烦於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三月农忙时,四门不闭;腊月祭神日,放囚犯回家;八月算税,不骚扰百姓。经常访贫问苦,把谷城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黄巾军烧平城市的时候,唯独谷城毫发无损。 “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这一段是对张迁的正面歌颂:美哉张君,你既敦厚又淳朴,心性像雪一样白,仁爱像孝友一般。追根溯源,是因为你像兰花一样自带芬芳。你自幼聪明又功绩卓著,就像锋利的武器不轻易出鞘,鱼儿不轻易出水。你是国家的栋梁,把仁爱播撒给百姓。邵伯在下面讲过话的那棵甘棠树多么茂盛啊,张君你也是邵伯那样温和谦恭的人。
汉代文学作品以“赋”为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才逦文,体物写志”。这篇张迁表颂虽然不是赋,但受当时文体的影响,也是写得引经据典文采飞扬。文中所引用的《诗经》、《尚书》、《论语》中的句子以及典故,对于两千年后的我们来说,如果不看注释的话,是绝对难以读懂的。另,文中所列举的几位张姓“能人”,且不说张县令是否能跟他们续上亲缘,只是看看他们的事迹,也够鼓舞人心的了。身为一方官长的张迁,若真能如表颂中所赞扬的那样,把荡阴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即便以当下的眼光看来,也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好官,当得起这样一篇文辞华丽的颂了。
《张迁碑》在书法上的意义也十分重大。《张迁碑》虽属汉隶,但与其他隶书精品相比,它又有自己独特之处。《张迁碑》的用笔以方笔为主,隶书的经典笔划“波折、蚕头燕尾”体现得不很明显。因通篇方笔,字体就显得方正严谨凝练朴茂,沉着有力妙趣盎然。某日我欣赏与《张迁碑》同时代的《曹全碑》,发现《张迁碑》刚劲挺拔似一位棱角分明的硬汉,而《曹全碑》则温柔细腻,更像一位体态婀娜的妙龄女子。我觉得,临习《张迁碑》,既要有刚猛之力,又要体会其中细微的变化,才能写出它“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的特点。
古人一直以兰花比喻君子,就是因为兰花虽不及牡丹那样富丽,却卓尔独立高洁典雅。空谷幽兰,虽无人欣赏却独自芬芳。《张迁碑》文中,作者将张迁比喻为兰花,说他之所以能做出这些政绩,就是因为他“兰生有芬”---像兰花一样,自带芬芳。而作为汉隶精品的《张迁碑》,更像一株芬芳馥郁的兰花,吸引着无数后世书者,前赴后继顶礼膜拜。
|